從口傳心授到減字譜,看古琴是如何避開失傳的命運

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這是神話傳說中對倉頡造字的描述,正因為倉頡創造了漢字,中華民族的的文明脈絡才能夠清晰的流傳下來。而唐代曹柔首創的減字譜,對於古琴文化來說,也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正因為減字譜的發明,才能夠使得大量的琴曲得以保存流傳至今。

在減字譜之前,還經歷了文字譜和口傳心授兩個階段,以唐代曹柔為界,隋末至唐有短暫的文字譜出現,隋末之前則是口傳心授的方式。

從口傳心授到減字譜,看古琴是如何避開失傳的命運

口傳心授

口傳心授,是在中國很多傳統文化中,流傳最廣,也是用的最多的傳承方式,在今天很多文化領域還一直保存著這種最原始的傳承方式。但是這一傳承方式有這其很明顯的弊端,就是很多東西很容易就失傳了。這一傳承方式完全依靠傳承者的記憶,如果傳承者在中途罹難,那麼這項文化馬上就失傳了。

在古琴減字譜未發明之前,琴譜失傳的事情很多。在嵇康的《琴賦》中,有這樣的記載:

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雞遊弦。更唱迭奏,聲若自然。流楚窈窕,懲躁雪煩。下逮謠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別鶴。

這段話裡,包含了大量琴曲,《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雞》、《遊弦》、《蔡氏五弄》、《王昭》、《楚妃》、《千里》、《別鶴》,如此多的琴曲,並沒有全部流傳下來,正是因為沒有完善的記譜系統的出現,導致了大量作品的失傳。從魏晉至唐者短短的四五百年間,有記載的琴曲,失傳的數量便有如此之多,更何況還有很多被歸類為“謠俗”,不被很多人認可的琴曲,失傳數量之多,更不可記。

從口傳心授到減字譜,看古琴是如何避開失傳的命運

文字譜

文字譜出現的時間很短,最早使用文字譜的,便是現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此譜作者是丘明的弟子,《幽蘭》一譜,是其學習此曲的一個過程。文字譜的出現,標誌著古琴傳承由口傳心授進入到了書面譜子。文字譜《幽蘭》不僅僅詳細記載了這首曲子的指法,學習這首琴曲的過程,上面還記載了包括《幽蘭》在內的五十餘首琴曲,如《白雪》、《易水》、《屈原嘆》等琴曲,但是流傳下來的並不是很多。原因就在於文字譜的記載太過詳細,以至於到了繁瑣的地步,“動越兩行,未成一句”,是對其最貼切的形容。

在這個階段,使用文字譜的還有另外一個大琴家——趙耶利,文字譜的出現的時間雖然極短,卻是古琴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個階段,雖然記譜方式過於繁瑣,但是為後人在其基礎上刪繁就簡,創造減字譜提供了新的思路。

從口傳心授到減字譜,看古琴是如何避開失傳的命運

碣石調幽蘭


減字譜

文字譜出現沒多久,就被新發明的減字譜取代了,減字譜能夠非常方便,準確的表示出演奏的方式,一個音,用一個簡單的符號就代替了。發明減字譜的人叫曹柔,明確了左右手的分工,用不同的符號將左右手區分開來。

但是減字譜在這個時候,還只能算是“草創之初”,雖然精簡了很多,較之文字譜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但是還有很多地方精簡的並不完全。在明代寧王朱權編纂的《神奇秘譜》中,《霞外神品》一卷中記載的很多都是唐代的譜子,裡面的譜子則完全保留了最初的減字譜的形態,於如今很多學習過減字譜的人看來,仍然有很多地方如同天書一般。

從口傳心授到減字譜,看古琴是如何避開失傳的命運


宋朝之前,彈琴多是職業琴人比較多,嵇康阮籍之類的都比較少。所以減字譜雖然創造出來,但是並未精簡徹底,整個系統很不完善。進入到了宋朝之後,文人琴群體興起,很多文化水平很高的人,如歐陽修,韓愈,蘇軾等人也開始彈琴,“文人琴”群體的參與,推動著簡譜朝著系統化方向發展。到了明清的時候,減字譜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系統,和我們今天所用的基本沒有很大的差別了。

減字譜從出現,再到歷代琴人的不斷完善,讓古琴曲傳承有序,有據,避免了失傳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