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廉颇如果没被赵括取代,秦军会撤兵还是强攻?

层林尽染幽山


长平之战,如果廉颇没有被赵括取代。依然为统帅,秦军不会撤兵也不会强攻,只能等待伺机而动,理由如下:

一、赵帅廉颇修筑壁垒不出,两军对峙

长平之战赵国的统帅为廉颇,战国名将之一,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廉颇见秦军夺取上党,势头强劲、锋芒毕露,建议赵王修筑壁垒工事,避其锋芒,以逸待劳。

赵王听从廉颇之言,让廉颇带兵25万人马在长平修筑三道壁垒,秦军主帅王纥大军压境,三年攻打长平,久攻不下,两国都有损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二、秦国长平之战志在必得,死磕到底,两军粮草短缺

秦昭襄王深知与赵国迟早有一场恶战,势必在长平要取胜,赢得列国的臣服,对他国起到震慑作用。倾尽国力誓要与赵国一决雌雄,也是不断往长平增派兵力。长平之战关系到两国的国运,也是决定两国存亡的大战。

以秦昭襄王的志向,长平之战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拿下长平,直取邯郸。

三年的攻守,两国也未分出胜负,赵国在主场作战坚守不出,秦国长途奔袭也攻不进去,任凭秦军叫骂,也无济于事,两军各自为阵,相持不下,没有进展。

赵国16岁以上的男丁都被征兵去了长平,三年的两军对垒,赵国粮草开始不济,国中粮食不足,前线的战士开始吃不上饭,就算赵王不换廉颇,一味的坚守,最终战士将被饿死。

三、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形势所逼,无论换将与否都要正面出击

秦国虽然是长途作战,但是综合国力要比赵国强,论持久战还是秦国厉害,秦国将本土的所有战略物资向长平集结,命令白起从巴蜀富饶之地征收粮食,在蜀道上将天梯与栈道相连,车推人抗将粮食源源不断运往长平,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就算不换廉颇,他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将士们饿死前线,赵国骑虎难下,只有和秦国硬拼了,再没有退路了,只是作战方略可能与赵括不同,但只要走出壁垒,秦军在正面战场上与赵国交锋,赵国便无胜算可言,赵国丧失了地形天险的庇护。

廉颇带赵军冲出壁垒,秦军只可以逸待劳,伺机而动发挥秦锐士的优势,正面战场不会输给廉颇的,秦国的最后一张王牌白起自然与廉颇战场相遇,白起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长平之战之前就已斩杀列国军士超过100万,战神白起对老将廉颇不在话下。

四、总结

长平之战以秦国坑杀20万降卒而使秦国取得胜利,粮草不足、武器精良与否、秦赵士气高低是赵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还是秦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赵国,如果廉颇一直为统帅的话,战死的人数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最终赵国还是以失败告终的。


胖关vlog


廉颇没被取代,就没长平之战了!

长平之战时秦国地跨今天的陕、甘、川、渝三省一市以及内蒙古河套阴山一带,又在巴蜀地区修建了都江堰,把这里打造成为天府之国成为秦国的粮仓

反观赵国是由于三家分晋而立国,主要占据今天山西北部、河北南部一带,其地盘小于秦国。

打战打的国力,这一点赵国已完败,廉颇老将早己心知肚明。

赵国当时还多线作战,赵国除了要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还要长期防备燕国这个搅屎棍。

兵力吃紧,后勤粮食更吃紧。速战速决就是一场豪赌。

廉颇,在干什么呢?

战争初始,赵国先锋部队与秦军交战长平以南,一交手,团灭。

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领四十万主力退守长平以北,在空仓岭一带筑垒自守。反正不管秦军如何鼓战,就不出战。

但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三番五次催战,战争是要钱的,消耗不起了啊!

秦赵又发生一次交手,赵连丢失两处要地。西营垒也被秦军占领,廉颇下令退守丹河,与秦军隔河相峙。

战争陷入僵局,王龁也想一局定输赢,但廉颇严防死守,三年也没越过丹河。

任赵孝文王怎么急,就是不出战。

这样君臣出现矛盾了!

换掉廉颇也是必然。

而赵括的失败也是必然

赵孝文王让赵括在四个月内必须出兵。

而事实上对赵括而言。除了率部冲锋,他也别无选择。

反观秦国方面商鞅变法后实行的奖励耕战制度,以及巴蜀天府之国的粮食基地源源不断的供应都是秦军战胜的有力保障。

秦昭襄王还亲自前往前线督运粮草,十五岁以上男子全征兵,一时间秦军士气大振。

而这时赵国已经快没粮了,怎么办?

速战速决!!!!

但连廉颇死都不打,赵国也没人敢打,赵括年轻,而且在赵国军界地位很高,也只有让他去了,他也敢去。

“让他去呗“豪赌一场,赵国也已进退无路了。

进也许能赢,守只有耗死,赵王心知肚明。

“赢,大家一起嗨皮!”

“输,反正灭赵括全家!”

“我不担责"

赵括不过是个牺牲者(这事一开始就是一场阴谋),却被史书笔伐成“纸上谈兵”一切的一切有背后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

赵括他也明白,所以最后他冲锋在前,一箭刺穿胸口先死,他用自己的鲜血来捍卫一个军人的荣誉一个家族的傲娇。

围困这么多天,军队都没有哗变,说明他治军还是很不错的,参考他原来对他父亲的参谋,他绝对不是个纸上谈兵的东西。

赵括不过是个性格直接,没有花花肠子忠君爱国的年青人,不懂政治安身立命之术而已。

我觉得这个历史很多冤枉的人,他就是其中一个。

但赵国底气还是有的。

而后秦又几次攻赵,都被打败了。

白起一直抗命都不去,就是怕被包饺子杀掉,身败名裂,最后被秦王赐死,但最少也算是千古一人未尝一败

有个千古谜团,四十万赵军怎么可能被秦军近三万骑兵围困?

三万骑兵加上后来的五千(这五千人是看管留守赵军的)不过近四万,围困四十了近二月,无数次突围不解!!!

战国骑兵想防守,就是骑马加步兵(没马鞍),箭射完就废。

胡服骑射的赵国,赵括身边两三万精锐骑兵都没有?

原因可能有:

1,赵国根本没四十万。

2,武器出现代差(从出土文物上看,没有)。

3,手下有内奸(冯亭的嫌疑最大,带上党弃韩奔赵,本就是转嫁危机)

史有时也像破案!


喜欢历史的妹纸是蓉儿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是决定未来历史的拐点,秦败,历史就要被改写,所以当时的秦国统治集团对这场战争是志在必胜。

当时秦国对外的大政方针是丞相范睢主谋制定的,秦昭襄王视范睢为肺腑,言听计从。在‘’远交近攻,远交以离人之欢,近攻以广我之地,自近及远,如蚕食叶,天下不难尽矣。‘’的路线的指引下,秦国第一个军事打击对象就是毗邻的韩国。

交好齐丶楚后,昭襄王以王龁为将,帅兵5万,从东南向突击韩国,很快,就拿下了野王城,随后封堵上党,守将冯亭跟手下商议何去何从?原话:‘’秦据野王,则上党非韩有矣,与其降秦,不如降赵,秦怒赵得地,必移兵于赵,赵受兵,必亲韩,韩赵同患,可从御秦。‘’无一人反对,冯亭便派人拿着降书和上党地图去了赵国。因为上党的地理位置对赵国的都城邯郸就好比山海关之于北京,在接到降书后,赵孝成王拜廉颇为上将,率兵20万驰援上党。在上党廉颇以堡垒连缀,坚守不出,克敌于弊为战,任秦军想尽千方百计,我自岿然不动。双方相持半年,秦军未得尺寸之效。在这种情形下,范睢使出了反间计,迫使赵孝成王临阵让赵括换下了廉颇。

赵括之父马服君赵奢临死有话交待夫人,儿空读兵书,不知其变,一旦为将,必败秦兵。知子莫如父,赵括接手后,把廉颇手下的人全部换上自己的人,军垒合并成大营,以守势转为主动出击,寻机决战,此时,秦国秘密换上了白起替下王龁,昭襄王动员全国15岁以上者皆从军,15万虎狼之帅悄悄逼近上党。秦举全国之力,加上白起指挥有方,将士同心,很快大胜赵国于长平,残无人道地先后坑杀了赵卒约40万。赵国在战国时期的六国里,是唯一能在军力上和秦一比上下的国家。赵国败了,秦国一统天下的道路变得更通畅了。

历史没有如果,假使有,其阻挡秦统一的绊脚石,都会被秦想尽千方百计地踢开,因为这是向前发展的历史潮流。廉颇就是廉颇,赵括永远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