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他的农民好像是用他播种的土地来着色的。”在论及米勒的画时,梵高这句话极富象征意味。凡高毕生都视米勒为导师,他相信在他的时代,艺术真正的人类主题是穷苦人的生活。在给弟弟的信中,梵高追问:“我问你,你在旧式的荷兰学校里了解了一个挖掘者,一个播种者没有?他们曾经尝试过画一个‘劳动者’没有?委拉斯凯兹在他的各色人等中尝试过吗?没有。这位古老大师的画中人物不‘工作’。”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矿工 120cmx90cm 2018年

画“工作的人”,这就要求画家不仅仅是画一只手,而是要画出一种手势;不是画精确无误的一个人头,而是要画出表情……例如,画出一个挖掘的人抬起头来,吃力地在风中吸气或说话时的表情。总之一句话,真实。 2010年12月9日,“现实·超越——2010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在南京隆重开幕,杨国新的油画《丰年》,作为安徽唯一作品荣膺“百家金陵展”。该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江苏省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主办,已连续举办了5年,定位于现实主义,反映时代,关注民生。有论者称,现在美术界只有两个全国性大奖,一个是5年一度的中国美术奖,另一个就是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丰年

杨国新的《丰年》,最令我感动的正是“劳动者的姿势”。画面围绕一堆麦秸展开,呈古典三角形构图,稳健而灵动。画中,一个年长的农妇在劳动间隙转身凝望,其他人正弯腰劳作。左边一位农夫,急匆匆低头行走,似乎要去抱一捆麦秸,或去拿一把农具……在劳动中,农民无怨无艾的艰辛,收获时无言无语的内心丰盈,使画面“凝结在恰当的场所中”。除去远处一个收割机外,北方平原的农民不正是如此世世代代在弯腰劳作?麦收时节,年年岁岁的烈日下,田野不都同样散发着麦穗、汗水交融的热烘烘气息?


《丰年》的主色调是橙黄的暖色,与米勒“土地的颜色”并不全然相同,这是丰收农民心中的喜悦颜色,也是一种隐喻。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皖北煤矿 120cmx90cm 2018年

在交谈中,杨国新毫不回避艺术应当展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安徽,一个农业大省,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而这其中,年年相连的丰收景象是最炫目的符号。 受苏联油画影响,主题性油画,曾一度在中国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狭义上的“主题性绘画”,即表现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典型形象、社会贡献和生活意义。新时期以来,由于观念油画、表现性油画、写意油画、抽象油画的崛起,主题性油画日渐式微。但是,杨国新认为:“艺术为社会服务,是挥之不去的东西。只要架上绘画在,主题性绘画就不会消失。”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印度所见 50cmX50cm

在某种意义上,观念有时候也是主题。不管画什么,画家必须力避艺术的浅表化和符号化——这也是曾经的主题性绘画一度被人们诟病之处——油画既要兼顾社会功能,又要回到绘画本身,回到绘画的本体性和绘画性之中。 现代艺术有关绘画的形而上思考,引出绘画性:即绘画中抽离题材之外的,与当下艺术活动相关联的意识。说到底,就是让绘画摆脱纯粹叙事,回归心灵的呼吸与震颤,回到线条和色块的自我萌发之中。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喝水的矿工 138cmx68cm

对此,作为一个深思熟虑的画家,杨国新感悟深刻。 “我做梦都想画张好画,设想了很多让自己激动的效果,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原本那一处想处理得薄一点,最终却画得如泥泞一般;原本这个地方想画得厚重、富于表现力,却因喜欢初稿时的几笔飞白灵动而留存最后。画至结束,画面效果和当初设想的完全大相径庭……”在一篇创作谈中,杨国新如此袒露心声。 稍有绘画经验的人,对此肯定心有戚戚。如何使绘画语言自律,让画面自己成长,的确考验一个成熟画家的功力。实际情况是,越是好的画家,在创作中,越是战战兢兢、费解心力,正如一个诗人所言——在每个词的深处,我参与了我的诞生。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秋漫荷塘100cmx80cm 2005年

除人物画外,在我的印象中,杨国新先生主要还是一位卓越的意象派油画家。在当代中国,他是较早尝试用“写意性”画法,来从事山水油画创作。 杨国新的一系列油画山水,如《野山》、《春山梦》、《清凉台》、《山气日夕佳》、《溪山纵逸图》、《雨后》等等,完全是将自我的禀赋和修为作为心灵的述说——对客观物象进行大胆提炼和取舍,摆脱具象,以神写形,通过淋漓酣畅的笔性和笔意,夸张色彩,简括造型。但整体上,画面温润高雅、意境深沉。 写意油画,重要的是必须保证高质量的油画语言,否则就是油彩国画。杨国新的油画作品,笔触洗练,肌理纯正,在色彩厚薄之间,韵律、节奏婉转而有力,因而受到业内同行的一致赞誉。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2011年,作为庆祝第十六届亚运会的一份艺术贺礼,在出版的《中国油画典藏》大型画集中,又收录了杨国新多幅作品。 与一般油画家不同,杨国新在水墨画、书法等领域造诣均深,在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上都卓有建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艺术多面手。他的意象山水油画,之所以意境深远,诗意浓郁,温婉动人,完完全全得益于他全面的艺术修养,得益于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观念和长久实践。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夏 68cm*20cm 2019年

中国艺术,是一种心灵艺术,美的艺术。这种重内美、重气韵的艺术,的确与西方的观念艺术、大脑艺术,与西方艺术中的理性、抽象和强烈,不在一个价值系统之中。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杨国新

2002年,杨国新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考察交流。几个月时间,他遍访各大美术馆,面对大师的作品,心旌摇荡。但杨国新没有迷失,而是有着更为清醒的判断—— “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基尔希纳说过:‘画是用血和神经创作的。’不过,他又强调:‘画要通过心灵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才是美。’我不会用神经作画,但我知道我的画是用心血完成的……中国这片土地,正敞开胸怀,等待着艺术家们的开拓与发展。”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矿工 120cm*90cm 2018年

杨国新如此强调心灵的内在力量,一语道破了他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的立场。的的确确,百年中国油画,真正缺失的正是“中国心灵”。 中国目前的审美现状异常复杂——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失去了众多机会。假想一下,若当初一直顺延林风眠的美学体系,一以贯之强调“中西融合”,确定不移地弘扬东方感受和想象,假如中国有数百个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常玉,中国油画完全可以改变世界艺术格局。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肯尼亚所见 136cm*68cm

与杨国新先生不多的几次交往中,有一个细节使我印象深刻。2009年夏天,朱乃正先生和曹星原女士来合肥,曹女士赠给杨国新一本著作《悟象化境》。同年秋天,在杨国新主持的一次油画会议上,他几次提到这本书,并称叹该书的学术价值。 《悟象化境》,旁征博引,学理深刻,着眼于中国文化传统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核心价值和活力传承——并由此梳理出自启蒙运动300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思想体系中兴衰起落的轨迹。杨国新先生,一位画家,一位中美协理事、中国油画协会理事、省油画学会主席、省美协驻会主席,绘事忙碌,组织事务繁杂,他如此热衷学术,并有着明晰、精准的判断,使我倍感惊异,也心生敬重。

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

印度所见 65cm*39cm

更让我敬重的是,杨国新先生性情温和,正派大度,真诚仁厚,情感庄严,对艺术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在最近一次聚会中,他自我感叹,真想在一个大画室里,好好舒展开来,画一批大幅的油画花鸟画…… 存在即是生存。正是基于此,凝视着梵高所画的一幅残破皮鞋,海德格尔可以直窥到农人劳苦的步履,荒野小径的孤寂。此刻,杨国新的《丰年》里,人们还在麦地里低头劳作,而在田野尽头,我分明看见有一片蓊蓊郁郁的树林……那里正是花鸟的世界。 花鸟围着劳作,恰如存在围着生存,甘甜围着艰辛。中国艺术,终究是一种“比德”的艺术,所谓化境,与画家的辛勤工作、整体人格息息相关。完全可以预期,在本位回归之中,在互蕴共容、喻象诗化的艺术人生里,杨国新先生会缔结更多、更丰硕的精神果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