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歌曲的傳唱時間遠遠不如詩詞?

飛龍在天9783


為什麼歌曲的傳唱時間遠遠不如詩詞呢?

歌曲是用嘴巴來傳情,而詩詞則是用心智來品味的。

古代的詩詞是配上韻曲供人傳唱,藉以表達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作品人的心態的一種情感。這種情感通過嘴巴表達出來。詩詞用文字記述下來供人用心來品味。如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歌以詠志"。事過境迀,由於時間的潤滑劑作用,用嘴巴傳唱的情感就逐漸淡化,而用文字記述下來的詩詞,多用意相藉助暗示來表達思想情感,語義“含蓄多解”,使人有種朦朧美感。故能經久不衰。

用嘴巴所唱歌曲有時代表時代的最強音,而用文字記載的用心品味地詩詞則能世代相傳。


趙執景


這個問題雖然不是那麼絕對,但也有一定道理。說不是那麼絕對,是說我國建國已來,還是有很多好的歌曲流傳下來。如,歌唱祖國,梁祝,等等吧,要舉的例子很多。說有一定道理,是因為一首歌曲的創作,是於當時的社會背景,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你把建國初期創作的歌曲,拿到現在來唱,肯定不合時宜。所以歌曲傳唱時間和詩歌就不一樣。詩歌無論哪個時代創作,都可以隨時拿出來吟唱,她不受社會發展的限制,比如李白,杜莆等詩人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就是不受時代制約。


姜恩奇


首先說歌曲,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歌曲,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審美,比如,因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不同,審美觀念也會不同。很多歌曲在那個年代紅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可在我們這個年代就不一定受到歡迎;而且每一首歌有它自己的風格,每個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別人喜歡的並不代表你喜歡,同樣道理,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就看得上。所以你這個時代廣泛流行這樣的歌曲,下一個時代就不一定流行,事物永遠是不斷髮展向前的,歌曲更是這樣,需要人們不斷的賦予它新的生命力才行。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些精典的老歌還是有傳承的,比如《紅梅贊》、《一條大河》、《歌唱祖國》、《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等等,還在經久不衰地演唱著。

其次說一下詩詞。提到詩詞,就想到了唐朝,唐朝詩詞是我國最優秀最寶貴的文學遺產之一,堪稱世界上最燦爛的一顆明珠。據史料記載,唐朝時代289年中,產生有名有姓的詩人達到了2300多位,創作出近5萬多的詩篇,是歷朝歷代所不能比擬的和不能及的,可以說唐代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一座顛峰。

古詩詞短小而精悍,語言華麗不說,更是文筆流暢,朗朗上口,很容易被記住。眾觀現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哪個不能背幾首唐詩呢?不信你就去問一下。

古詩詞既有反應當時社會現實的,又有謳歌正義的;既有憂國憂民的,又有抨擊醜惡現象的,既寫實,又脫俗,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比如,漢高祖劉邦,一介草民,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寫的《大風歌》,雖然就三句話,但卻一鳴驚人,廣泛流傳至今: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可以看出劉邦心胸如此寬廣,格局如此之大,非一般人所達到的境界。

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還比如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個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等等膾炙人口的詩詞過眼誰忘。

所以詩詞一旦成為精典,便是永恆,它所蘊含的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