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寶”事件後——銀行還安全可靠麼?如何避免踩坑!

今年已經過去了一半,相信各位已經感覺到我們每天都在“見證歷史”

近期“原油寶”事件已經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雖然現在已經不是熱點新聞,但是各位肯定從各種渠道或多或少的聽說了這個抄底血虧的故事,現在的進展是已經有投資者準備起訴。詳細事件始末,各位可自行網絡搜索關鍵詞~

“原油寶”事件後——銀行還安全可靠麼?如何避免踩坑!

今天和各位主要說的不是原油寶這款產品,而是設計這種產品的金融機構——銀行。

都說“最好的投資者教育就是賠光”,但這次“不僅賠光還要倒貼雙倍本金”的教訓已經令不少投資者開始感到不安了。昔日給予投資者“滿滿安全感”和“穩穩幸福”,如今卻讓人一夜心碎,不得不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銀行”了。

因為在絕大多數人的眼中,銀行算得上是最“安全可靠”的儲蓄資產的機構了,不管什麼行為,只要搭上“銀行”這個詞,人們下意識就會覺得特靠譜。

“原油寶”事件後——銀行還安全可靠麼?如何避免踩坑!

不信造幾個句試試?

  • “我把錢存銀行了”
  • “我去銀行開了個保險櫃存金條”
  • “我把房子抵給銀行貸了筆款”

但如果把句中的“銀行”二字替換成別的,認可度瞬間就下跌80%。

銀行到底是個什麼機構,憑什麼能被大眾如此信任?

其實銀行也是盈利性質的企業,只不過它買賣的商品很特殊,相當於一個信用中介,賣的是服務,經營的是信用。

“原油寶”事件後——銀行還安全可靠麼?如何避免踩坑!

就拿銀行最傳統、也最基礎的存貸業務來說,有人手裡有多餘的閒置資金想保值增值,有人缺錢想借款,銀行就是在中間牽線搭橋的機構,它一邊吸儲,給儲戶付息,另一邊拿著儲戶的存款去放貸,收取利息,這中間的利差,就是銀行的盈利。


銀行之所以能正常運營,都是靠信用支撐。若是銀行信用體系出現了問題,儲戶會因擔心自己的存款而去銀行擠兌,歷史上很多銀行的破產都是因信用破裂而起。這就是大家相信銀行的原因:因為信用在,銀行才能存在。


銀行通過經營信用,把“倒騰錢”的生意越做越大,平臺優勢也就愈發凸顯。隨著國內金融業的發展,如今除了“老本行”存貸業務外,銀行幾乎可以完成普通人所有的金融需求,比如買基金、買保險、買理財等等。

雖說銀行的能耐是越來越大了,但客戶的滿足感和信任感似乎沒有等比例上升,相反,大家聽到了越來越多的銀行“失信”事件。

比如去銀行存錢,結果變成了買萬能險或是投連險;

或者本來想買個低風險理財,結果被安利買了一隻較高風險的股票基金,結果連本金都虧損了;

更有甚者,遇上銀行員工違規銷售“飛單”,銀行業務員利用大家對銀行的天然信任,私下接單賣其他機構而非銀行本身的高風險產品,令投資者虧損嚴重甚至本金全無;等等。

“原油寶”事件後——銀行還安全可靠麼?如何避免踩坑!

銀行終究是經營性企業,員工也揹著KPI,在面對客戶時,多少會帶有一些銷售的私心去做推薦。而對於大部分普通客戶來說,一來缺乏完備的金融知識,無法識別各色投資品的真實風險;二來對銀行盲目信任,容易放鬆警惕,這就很容易被“披著銀行外衣”的高風險投資給坑了。


不過,即便是“一朝被蛇咬”,我們也沒必要“十年怕井繩”。

銀行作為社會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樞紐之一,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既然我們的經濟金融活動繞不開銀行,那麼,如何鑑別銀行中的“坑”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下面就來教大家如何正確地“區別對待”銀行的各種業務:

存貸業務

銀行最傳統的存貸業務,咱們是可以百分百相信的。拋開極端的銀行破產情況,在其他任何場景下,去銀行辦理的存款業務都是安全可靠保本保息的,去銀行貸款也是市面上最靠譜且最划算的。

“原油寶”事件後——銀行還安全可靠麼?如何避免踩坑!

銀行理財

銀行賣的理財產品,還是要仔細研讀產品合同的,比如背後的投資標的到底是什麼,要通過產品的投向來判斷風險,而不要只看銀行給出的風險等級,或是盲目相信客戶經理的“熱情推薦”。

就拿這次“原油寶”事件來說,原油本身就是高風險投資,交易規則十分複雜,基本不可能出現在普通人的投資中,而銀行卻把它打包成了“平民級”的理財品,還用“低風險”、“收益穩健”等說法迷惑投資者。事實上,很多“原油寶”投資者對原油這個商品並不是很瞭解,甚至沒有任何投資經驗。這次投資者大部分都是小白,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

“原油寶”事件後——銀行還安全可靠麼?如何避免踩坑!

基金保險

對於銀行以渠道方式接入的服務,比如基金、保險等產品,大家也要留個心眼。

一來銀行賣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市面上那麼多產品,為什麼銀行只選了這些產品呢?

除了對產品自身考核過關外,不排除銀行因為某些利益關係而“翻牌子”,比如,給投資者推薦一些保費較高但保障卻一般的“低性價比”保險產品等等。

二來銀行的產品也不一定是最便宜的,銀行作為中間商肯定要賺差價,比如通過銀行投資基金,基本只能享受4-6折的費率優惠,而通過互聯網第三方平臺去投資基金,普遍都能享受1折優惠。

其實作為普通投資者,咱們的訴求無非是賺“踏實的錢”。

“原油寶”事件後——銀行還安全可靠麼?如何避免踩坑!

如今金融市場越來越開放,大家接觸的產品、投資方式和投資渠道越來越多,可無論什麼投資,都逃不開“不可能三角”的限制,即收益、風險、和流動性三者不可能在同一投資品中同時被滿足。

想練就投資的“火眼金睛”,我們就要得豐富自己的理財投資知識,在投資前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充分了解產品的方方面面,多問幾個為什麼,時刻保持審慎的投資態度,總比日後虧錢時再後悔要好得多。


對於銀行,引用原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的話:

“人們去銀行存錢,是把財富存放到銀行,說得嚴重點,那是把身家性命託付給銀行。銀行是社會財富的託管人,在經營信用的同時,要經營好在人們意識中、心目中的信用形象”。


大眾對銀行投以信任,銀行也理應報以“善良”,用專業、公正的服務來便利人民的生活,發揮銀行在社會金融運轉中的“水渠”作用,而不是去“消耗”大眾信任。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不要貪婪見好就收,一定要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