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後”村支書李君:十年堅守 換空心村重生

2017年10月9日上午,北京會議中心,全國脫貧攻堅先進事蹟報告會舉行。會上,來自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一位“85後”村支書李君所作的《青春無悔,農村有夢》的報告,收穫了無數的掌聲和感動。

李君,今年32歲,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岫雲村生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四川一品一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回村工作整整十個年頭。十年堅守,如今已成為聞名遐邇的脫貧攻堅開拓者和踐行者,帶動近100個村、3000多農戶每年銷售2800餘萬元農產品,其中貧困村32個,貧困戶1800餘戶,戶均增收逾3000元以上。2017年9月,作為四川省兩名上榜人員之一,李君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85後”村支書李君:十年堅守 換空心村重生

放棄18萬年薪,他毅然返鄉當上蒼溪縣最年輕的村支書

岫雲村是秦巴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在村裡,很多老年人至死也沒有走出過大山。許多父母外出務工為了省下春節回家的車費,幾年都不回家過年。當他們回家的時候,自己的娃娃管他們叫“叔叔、阿姨”。每年春節後“娃娃在車外哭、父母在車裡哭”的場景深深地刻在李君的腦海裡。

2003年,李君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岫雲村。2007年,李君成為成都力美公司的一位白領,年薪18萬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了,蒼溪縣成為重災區。當李君和打工的父母趕到老家時,親人抱頭痛哭的場境,至今令他揪心。

“我們為什麼要背井離鄉?”“我們為什麼總是要到別人的家鄉去打工?”這兩個問題,引發了李君深深的思考。他第一次萌發了要回村做點什麼的念頭。接下來,在村裡擔任組長的表哥因為過度操勞,突發腦溢血。那時村裡不通公路,雖然打了急救電話,等家人通過小路把病人抬到村口的時候,43歲的表哥永遠地走了……

“我要回村!”“我要為鄉親們做點事!”“我要改變這裡!”表哥的離世,更加堅定了李君回鄉創業的想法。此念一出,立即引來全家人的強烈反對。李君的母親哭訴著說:“我們砸鍋賣鐵供你讀書,就是想讓你到城裡去,就是不想你回來像我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過日子。可你……”在成都一家高級酒店擔任領班的女朋友家人也極力反對,女孩爺爺更是堅決要求孫女和李君分手,表示自己的孫女一定要嫁到城裡去。

李君深深理解父母和老人們的良苦用心,但還是苦口婆心地說服父母和女朋友回到了村裡。2008年底,李君回到村裡當上了村主任助理。2010年,村“兩委”換屆,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當年25歲的他成為全縣最年輕的大學生村支書。

“85後”村支書李君:十年堅守 換空心村重生

硬化通村道路,他自費行程8000多公里籌集修路錢

當上了村支書,但李君迅即陷入了另一個信任危機。

一個“娃娃”當書記,“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一時間,村裡風言四起。有人說,這娃兒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來掙這每月500多塊錢的村幹部工資。還有人說,這娃兒就是想當官,想把支部書記作為跳板。每次開會,李君在臺上講,群眾在下面講。

李君心裡清楚,畢竟自己年輕,還沒幹出成績,群眾自然不信任。要改變這種情況,只有把事情做出來讓老百姓看!彼時的岫雲村,跟外界相連的僅有一條泥巴路,遇到下雨天就寸步難行,“路不通,村裡的東西就賣不出,娃娃上學也惱火。”“修路是大家都關心的。”但是,修路需要鉅額資金,錢從哪裡來呢?群眾籌資,不可能。一是群眾本身窮,二是群眾怕出了錢,被這個娃娃書記打了水漂。

“沒有錢,我來找!哪怕是討口要飯,我也要把路修通!”會上,李君拍著胸脯給全體村民打包票。

接下來的半年,李君拉下臉皮,四處“化緣”找錢。他將目光瞄向了全國多地知名的富裕村“化緣”,目的是除了“討”點修路錢,還要學習取經。江蘇華西村、安徽大寨村、彭州寶山村……八千里路雲和月,一路苦累一路心酸。那個時候正值開學高峰期,買不到座位票,一站就是幾十個小時,有的時候累了就蹲在過道里。每當苦痛折磨,李君看看村裡的介紹信和慘不忍睹的道路照片,渾身就像打了雞血一樣。

功夫不負苦心人。彭州寶山村、中國大唐集團慷慨支持岫雲村,加上本地一位企業家的捐助,累計籌集到85萬元資金。加上國家通村公路的配套資金,那年底,岫雲村三條長達6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

路通的那一刻,李君哭了,李君的家人哭了,村裡的很多人都哭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為了修通村道路,李君付出了多少辛勞啊!

“這個新書記還是靠譜。”路通了,就有了信任基礎。從此,對村裡土生土長的這個年輕支書,村民們刮目相看,還頗感自豪。後面幾年,通過村民籌資籌勞,加上國家的各種政策扶持和項目配套,村民們家家戶戶都通上了水泥路,村裡的基礎設施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85後”村支書李君:十年堅守 換空心村重生

推行“遠山結親·以購代捐”,他磨破嘴皮為村民找城裡“親戚”

路修好不久,李君接到成都一位朋友的電話。電話裡,朋友說自己兒子吃了岫雲村的土雞蛋,就不願再吃其它蛋了。朋友在電話裡,一再央求李君弄點來成都,“再貴都要買。”

打完電話,李君陷入了沉思。“村子是普通,但城裡人追求的不就是生態、自然嗎?”他覺得,岫雲村滿山的綠色產品和生態畜禽或許就是今後的脫貧突破點。很快,他發動村民成立了土雞合作社,合作社跟村民籤協議,保證雞鴨豬不喂一粒飼料,生產的生態農產品不按重量、只按時間計價,並由合作社進行收購。為此,合作社落實了一班專人,每天都要到農戶家指導生產、監督管理,社員家餵養的雞鴨豬,都要戴上“餵養時間環”。李君要打造真正的“岫雲產”,這就是“時光雞”、“歲月鴨”、“年華豬”。

但是,說到發展產業,老百姓的積極性普遍不高。過去,村裡老一輩的莊稼人都經歷過栽桑樹砍桑樹、栽梨樹砍梨樹、種蘑菇爛蘑菇之類太多的痛。還有人說“凡是你們讓做的,我堅決不做,凡是你們讓乾的,多半是失敗”。為此,李君暗下決心,自己這次再搞產業,一定要尊重市場,因村而異。可是,岫雲村要發展什麼呢?怎樣才能把這裡的綠水青山好空氣,滿山遍野的生態資源,變成老百姓口袋裡實實在在的收入?

“有次在成都學習,發現城裡人對農村的生態食材需求旺盛,但是沒有靠譜的渠道。”恰好,岫雲村有好東西又賣不出去。“能不能在中間搭條線,把岫雲村的農產品賣到城裡呢?”經過反覆思考,李君決定把城裡的消費者請到村裡來看看。

有了這個想法,李君立馬到了成都,開始了“遠山結親”計劃。那段時間,他一家一戶按門鈴、叩鐵門,受過白眼,捱過罵……最初,很多人認為,李君是找他們捐款捐物的。慢慢地,大家才明白,這個年輕支書要的不是一分錢的捐款,而是要推銷村裡的生態農產品。

2014年3月,岫雲村舉行第一次“遠山結親·以購代捐”活動。當天,來了10多家企業、50多個愛心家庭,現場認購56萬多元的農產品。合作社社員的雞鴨豬、米麵油菜等,全部以高於市場價30%的價格賣出去。首次活動的成功舉行,很快在全縣炸開了鍋。後來,村裡又陸續組織中國建設銀行成都第五支行、中國電信、天虎雲商等單位到村開展‘遠山結親’活動達10多次。兩年多的時間,結對認購的城市家庭達到1200多戶。為了方便村裡出產的生態農產品儲運,中國大唐集團還給村裡捐贈了一輛運輸農產品的冷藏車。

“讓捐助者有回報,讓受助者有尊嚴”。李君的“遠山結親·以購代捐”計劃,讓村裡的生態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了城市,村裡的老百姓有了內生動力,眾多城市家庭和企業也得到了實惠。

接下來的兩年,為了持續開展“認購”活動,李君每個月都要往返成都和村裡好幾趟。2015年11月3日,李君在回村的路上出了車禍,肺受損,肋骨斷了6根,可他只住了13天院就強烈要求出院了。他知道,如果不能及時組織城裡的家庭到村裡認購產品的話,老百姓的東西賣不出去,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信任就可能要泡湯了。

正是這次車禍,逼著李君思考怎樣更好地解決“農產品穩定上行”的問題,“岫雲村”又要怎樣才能長久地走出去?

創新“岫雲村脫貧模式”,他把扶貧餐廳開進成都鬧市

2016年3月,成都錦城大道旁,市民們不經意間發現新開了一家來自大山深處的餐館——“岫雲村·湯館”。更令人注目的是,這家餐館還冠名為“四川省首家扶貧體驗餐廳”。

這是李君帶領岫雲村進軍城市邁出的堅實一步,他要通過這家扶貧體驗餐廳,實現城市消費需求和農村生產需求的無縫對接,讓岫雲村品牌真正在大都市紮下根。

在這家餐館裡,蔬菜、豬肉、雞鴨大都來自幾百公里外的岫雲村,20多個服務員和廚子也大都來自岫雲和周邊村子。短短一年多時間,原汁原味的山村風味征服了不少追求獨特味蕾的成都人。

昔日,村裡趙大姐做的肉和尚,何大姐家的玉米饃饃,還有岫雲村家家戶戶都能做的土包子……在鄉鎮上也賣不上什麼好價錢,但在這裡卻成了供不應求。村裡殘疾人深度貧困戶何正春,從小就會編筲箕。“手工編得細緻,產量自然提不上來。”一般在院子裡坐一天,他只能編好一個,拿到場鎮上只能賣20元。如今,老何手編的筲箕也擺上了餐館的貨架上。

“餐廳主打生態產品。”店裡的農產品價格比其它餐廳要高,老何的手工筲箕可以賣到每個50元到100元,肉和尚、玉米饃饃也能賣4元一個。在店裡,“這些生態產品得到了應有的價值”。眼下,在扶貧餐廳吃飯,順帶購買生態農產品成為了一種時尚。城裡的消費者們都覺得,在這裡吃頓飯,買點農產品,實際上也是在參與黨中央發起的脫貧攻堅大決戰,自己收穫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還有精神上的滿足。

這些年,隨著岫雲村小有名氣,各級黨委、政府也給了李君不少榮譽。2014年6月,省委表彰全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時,組織上找黨員和群眾座談,幾個黨員私下嘀咕:“我們不敢多說李書記好話喲,萬一李書記調走了,我們怎麼辦啊?”後來聽聞此語,李君不由得掉下了眼淚。他知道,其實這就是老百姓對他的另一種肯定和信任啊!從那一刻起,他就暗暗下定決心,哪裡都不去,就當好這個支部書記。2015年下半年,蒼溪縣出臺文件,要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提拔鄉鎮領導幹部。親朋好友都勸李君,這次一定要去爭取啊。為此,76歲高齡的外公還專程上門動員。可糾結了一個多月,李君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機會。

如今的岫雲村,已實現整村脫貧,還創建成為四川省首批省級“四好村”。“岫雲村的發展離不開市場。”接下來,村裡還將繼續根據實際主抓“小農經濟”,保障生產出優質的生態農產品,結合線上線下運營,“進一步打造岫雲村品牌,要讓村子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品牌。”

李君,正在以他務實的行動,創造新時代山區農村脫貧的鮮活模式——“岫雲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