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柿子”孩子是被家長“捏”出來的,錯誤處置影響孩子今後人生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在社會群體中,總是有人處於優勢地位,有人處於劣勢地位。即便是在小朋友們的互動世界中,也有這樣的強弱差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可能是性格、也可能是心態。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社交群體當中成為左右逢源的受歡迎者,避免成為被大家欺負的“軟柿子”,而這就需要家長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軟柿子”孩子是被家長“捏”出來的,錯誤處置影響孩子今後人生

小龍和小明曾經就讀於同一所幼兒園,由於兩人都長得比較瘦小,在剛剛入園的時候,兩人都是“大孩子”欺負攻擊的對象。然而因為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兩個孩子向父母反映了自己被欺負的事情後,家長的處事態度拉開了兩個孩子未來的差距。

“軟柿子”孩子是被家長“捏”出來的,錯誤處置影響孩子今後人生

小龍的媽媽是個高中教師,平時在學校的時候,經常會以較為嚴厲的語氣教導自己的學生認真學習,回到家中對孩子依然保持著為人師表的尊嚴,成為了典型的“虎媽”。

當孩子跟她說“媽媽我被小朋友打了”時,小龍媽媽的第一反應是“你怎麼那麼笨,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在嚴厲的訓斥了孩子的無能之後,小龍媽媽又去了學校,和老師與欺負人的孩子進行溝通。本以為事情解決了,結果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讓孩子更加懦弱,甚至在上了小學以後也仍然沒有改變被欺負的命運。

“軟柿子”孩子是被家長“捏”出來的,錯誤處置影響孩子今後人生

小明媽媽是個普普通通的公司職員,更願意通過溝通的方式來實現孩子的溫和教育。當小明回家後跟她委屈地敘述在學校被欺負的過程後,她非常細緻地給孩子分析為何會被欺負,並告訴孩子:“如果小朋友和你搶玩具,你第一次可以讓給他,如果對方打你或是反覆欺負你,要學會反抗,盯著他的眼睛說‘不可以!’明白了嗎?”

孩子按照媽媽的方法去做,令其他小朋友知道小明不是“軟柿子”,便不再欺負他了,反而覺得他非常勇敢,反過來和他做朋友。

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之後,家長不要急於代為出頭,更不應該以“無能”“沒出息”這樣的話打擊孩子,要讓孩子懂得自己強大才能夠真的不被欺負。除此之外,父母日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著極大的影響,“軟柿子”往往都是被父母給“捏出來”的。

“軟柿子”孩子是被家長“捏”出來的,錯誤處置影響孩子今後人生

父母的哪些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怯懦、容易受欺負?

1、貶低和打擊孩子

一部分父母在教育的過程當中用錯了方法,以為用貶低和打擊的方式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令孩子“絕地反擊”,有更為突出的表現。然而對於孩子來說,在其幼小的心靈當中,這些貶低和打擊的話語常常會伴隨其一生,導致其不能夠合理地建立自信,會產生怯懦和逃避的想法與習慣。尤其是在群體社交過程當中,會不自覺地展現出自卑狀態,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2、強勢壓制孩子

總是拿著“家長”之姿面對孩子,在成年人和孩子之間分出了“地位等級”,且經常以嚴厲的狀態來強化這種等級意識,壓制孩子的情感釋放,導致孩子不善表達、不敢反抗,最終形成了軟弱的性格

,成為在群體當中容易被別人欺負的“軟柿子”。

“軟柿子”孩子是被家長“捏”出來的,錯誤處置影響孩子今後人生

3、“代而為之”成習慣

有些家長喜歡替代孩子去做所有的事情,替孩子去理論、替孩子去爭辯,阻礙了孩子獨立思索、獨立面對事情的通路,使孩子對於家長的依賴性過大。這一類型的孩子不僅不能夠勇於承擔責任,在受欺負的時候也會第一時間想要逃避。缺乏能力、沒有擔當、主觀意識偏弱,故而成為群體當中容易被欺負和壓制的對象。

4、控制孩子不放手

一些家長的控制慾非常強,這種對於孩子的控制往往是出於過度的愛,生怕孩子離開自己的控制之後變壞、走錯路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安排,一步一步向前走。這樣的家長通常不會給孩子自我思索的機會,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看起來乖巧聽話的“提線木偶”。一般在這種教育狀態下的孩子,很容易在學校中成為他人的“跟班”,膽小、懦弱,常被欺負或是驅使。

“軟柿子”孩子是被家長“捏”出來的,錯誤處置影響孩子今後人生

5、自私為榮,小氣為傲

部分家長在孩子教育的過程當中,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使孩子養成了以自私為榮、以小氣為傲的特點,在群體當中很難融入,故而成為了被孤立或是被欺負的對象。

育兒不是小事情,家長明智很重要,做個聰明的家長,不要把孩子死死攥在手中,捏成“軟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