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故事

关于外婆的故事,基本上是由母亲口授而来,因为我还在襁褓之中,外婆就已经离开人世,而她的人生处在那个时代转折的时候。

在旧社会,外婆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算是个大家闺秀,那个年代,穷人多是同养媳,只有有钱人才到大的时候出嫁,而且一般都是较早定亲,门当户对。主要是外婆的家族比较富有,所以她的嫁妆也做了三年。然而出嫁的时候,外婆的家族还是大户,外公家却已经风光不再,走下坡路了,我母亲是最小的女儿,到她出生以后,外公家里已经败落到经常靠典当过日子了。等到我母亲七八岁懂事起,由于家贫,外婆又不会干农活,所以母亲早早就学着干农活。而外婆经常要靠娘家接济,因为娘家人口多,比较复杂,娘家人也渐渐不怎么待见了,每每外婆就帮她们刺绣,换点过生活的钱。母亲的的一个舅舅也去了南京发展,也会寄点钱来,就这样勉强维持生活。还是应了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外公那边由富至贫,早已顾不了什么斯文,时不时还去买醉。每次摇摇晃晃地回到家时,外婆也那里还有大家闺秀的矜持,看他醉熏熏的样子,就气得破口大骂,然后外公又不服气,一叠叠粗话脏话的回。只是随着社会的日渐萧条,外公保持着一生维一的小资习惯,喝茶,并且非常考究,特意去墨池寺取来山泉水,专门用于泡茶,天天要喝上两口。母亲说他六十大寿时,还请了电影,她们几个姐妹可巧看到一个父亲死亡姐妹痛哭的画面。是什么电影已经忘记,却记得那个镜头。是因为不久以后,外公就撒手人寰,她们不得不联想那种巧合。

接下来日子更加艰难,母亲说起初那个她远在南京的舅舅每个月寄二十块大洋,生活得于维持。抗日战争爆发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然后那二十大洋便渺无音讯,而外婆她们还不知道为什么寄着寄着就没了,从此他们兄妹断了联系。母亲在跟我说起这事时我提醒她百分之九十以上她舅舅是在大屠杀中遇难了,我母亲才恍然大悟一般说:对了,一定是这样,人这一辈子,世事难料啊!

外婆自始至终没有学会干农活,娘家人也不再有依靠,于是为了应对时势的艰难,就是母亲这些孩子们学会了做事,种菜种田,纺纱织布。等到母亲也出嫁后,外婆的生活还是孩子们照顾着。新中国成立以后,却又是一个又一个运动,外婆家由于早就败落,连土地都已经很少,倒是因贫得福,没有被打成地主,定为雇农。但是她的娘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被打成地主后分崩离析,各求生路。过没几年,外婆也与世长辞,她的两个孙子也入赘到人家那里,就这样各散西东。

人的一生,真的是各有各的经历,外婆经历了世家,也走过了贫穷困苦。后来我刚好在外婆娘家的镇上任教,母亲来住过一段时间,结果一个学生说来还是亲戚,有一次来到我房间 ,可是我居然不会进一步了解,只是聊母亲认识学生的外婆,她外婆是我外婆的侄媳妇。学生还说她外婆就在圩镇上卖菜,她外公已经不在了。然后就这样错过。母亲告诉我那侄媳妇叫云香,他们夫妇两不能生养,但是感情甚笃,做婆婆的非逼着我外婆的侄子纳妾,还是没产下一男半女。后来解放了,妾改嫁了,他们抱养了为这个学生的母亲。然而尽管后来我想去看看他们的老屋,奈何建筑变化,母亲已经不记得应该怎样走了,然后不了了之。

也许一切都只能顺其自然,外婆故去以后,母亲从外婆家带回来的古董是一件件被古董商淘去了,想想是有遗憾,但也无可奈何,我们身处农村,不识宝,生活困难时,便换钱去了,我小时候更不懂这些东西有多值钱,认识到的时候,这些东西早已经不在视野之内了,留下一点绣品没有人淘,我看着挺漂亮的。

我记录下来,真有一种朝代更替的沧桑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