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沒有文字記載,夏朝可能會用什麼樣的文字?

易經與道德經關係解讀


中國自古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最早記載於《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等書。而東漢許慎的著作《說文解字》也提到:“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意思是倉頡是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也就是漢字最早的雛形。黃帝所處時期是要早於夏朝,按此說法,文字起源是要早於夏朝的。

我們已知的最早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成熟漢字。一種文字的傳承和發展一定是經過長期演變而來,不會是從天而降的,既然商朝出現了相對成熟的甲骨文,那在它之前也一定有相對不成熟的文字或著用於記事表意的圖像,也就是更早期的文字,這些文字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才會形成後來的甲骨文。

那麼夏朝究竟有沒有文字呢?目前的考古還沒有明確證實。但是夏朝的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已經發現了許多刻畫符號,這也許是最早的一些表意符號,代表著某些特定含義,也就是更早期的文字。

一部分人認為長沙禹王碑碑文就是夏朝文字—夏篆,不過我們看到只是宋朝嘉定年間的摹刻版。相傳是大禹治理洪水成功以後親自撰寫,碑文字形如蝌蚪,蒼古難辨,郭沫若費時三年也只識得其中三字。

歷史課認為,文字形成一定會經過漫長時間的起源和發展,所以夏朝也一定擁有自己的文字體系,可能是成熟的文字,也可能是單純的符號用於記事和表述,也許隨著時間,夏文字終將重見天日。


小豚歷史課


從我國目前考古發現來看,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朝代是商朝,包括郭沫若在內的一些考古學家和文字學家一直將商朝晚期發現的甲骨文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文字。按照這種觀點,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距今就只有3300多年。可是我國號稱五千年文明古國,沒有文字的情況下有什麼辦法來證實我們的五千年文明呢?

很顯然,即使商朝是考古發現最早文字的朝代,商朝的文字肯定不是一蹴而就,也需要演進和變化而來,而變化必須有前身。商朝文字的前身是什麼?當然就是夏朝文字。何以見得夏朝就有文字呢?想必大家都知道“倉頡造字”的傳說,倉頡者夏朝人,由黃帝命之造字。倉頡造字雖為傳說,《史記》、《淮南子》等史書中對倉頡造字說均有記載或引用。

文字學者馬賀山先生對被稱為當代三大天書的《倉頡書》、《夏禹書》、《禹王碑》三篇文字,在古人釋義的基礎上進行破譯和解讀。馬賀山先生認為以上三篇文字就是夏朝文字。馬賀山認為夏朝傳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種相當完備的文字,傳統文字學所謂的“六書”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備,是其文字發展進入成熟階段的重要標誌。文字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現決不會是從天而降的,在它之前應有其發生演變的過程。因此,夏朝文字是官方文字,官方文字的特點是夏篆;而黃帝文字也是官方文字,是大篆,是倉頡大篆。也就是說,黃帝命倉頡造字並非空穴來風。夏朝的夏篆是商代甲骨文的前身,也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若愚趣談


夏朝當然有文字!!!



從甲骨文上看,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包括到現在所有文字的構成,具備“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等等。

一個成熟的文字形成,擁有它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甲骨文的商到夏不過百來年,這麼快就形成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統了?

而且這套文字系統還可以描述歷史,可以描述任何事情,簡單而乾脆。

六千年參考東夷出土文物的骨刻文,和現代文字一脈相承。

別拉著夏不放,早在夏以前已有文字。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未,郭沬若就指出,半坡刻劃符號是文字。他的理由是半坡陶器刻符已能夠互相交流,具有文字的意義。

交流!!!!!

發佈關於良渚的文字,美國收藏家frite bilfringer 1940年在杭州收購過一件良渚文化的黑色貫耳壺,現藏於美國哈佛大學沙可樂博物館,饒宗頤先生在《浙江學刊物》1990年第6期《哈佛大學所藏良渚黑陶上的符號試釋》一篇中提出其中的孑、孓、人、土與殷商甲骨文毫無二致!



所以夏以前的良渚已經有文字!

而西方著名的“特洛伊”,和夏朝一樣,大量存在於各種歷史典籍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馬史詩》。其故事都被拍成了電影,成為了西方普遍認同的真實歷史。

但是!!!

考古學界依然沒辦法在各種“特洛伊”遺址上找到明確的文字記載,難道這段歷史也是虛構出來的嗎?

陶寺中期小城年代是落在文獻上的“夏‘”時期。

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考古》2017年第2期的相關文章。

這個陶寺文物中的刻錄,和甲骨文的禹字,只要不瞎眼如我,就能看出連繫。

這是個禹字

是我文化淺薄,有沒有聯繫自己看唄



中國人保存文字的方式不一樣,不像人家寫的泥板上。加上風沙漠,不會腐蝕,比博物館還保存的新鮮。

古人寫字一般是寫的竹簡上面和絲綢上面的。這個東西用不了上百年幾十年就壞了!加上四代的農耕民族,一代一代的繼承。一層一層的累積,不像人家沙漠沒有人,好留戀想。


中國的文字和世界上的文字區別是很大的。

一個字可以表達很多含義,往往幾個字就能成一篇文章。在老外的眼裡面,在現代人的眼裡面似乎就不成為一個文字來能進行技術和交流。其實多讀點書就知道了,尤其有古文知識的,一二個字可震撼全場。

對中國古代出土的文字主要是字數比較少。就讓人家感覺好像不曾一篇文章似的無法記錄事件。其實我的名字蓉就是開花的意思,我爹希望我花兒一樣美麗。

生死而肉骨翻譯過來,現在意思就是你的恩情可以讓死的活過來,骨頭長出肉來。


綜上所述,

一個成熟的文字是有過程的。甲骨文是個成熟的文字,這是不可否認的,中間肯定是有歷程的,而商與夏之間的距離有多久?上個歷史課的人都知道!

文字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從天上掉下來。也不可能從什麼蘇美爾啊古埃及而來,就是從他們那來變成自己的東西還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天記而是世經來記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