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書記進村 脫貧好日子入戶

“80後”書記進村 脫貧好日子入戶

扶貧蔬菜基地二期建成後,將為村集體、貧困戶和村經濟合作社增加超過100萬元的收入,至少解決20戶以上村民和貧困戶就近就業。南方日報記者 陳詠懷 攝

攻堅亮點

波羅坑村位於英德市中部北江東岸,G240國道穿村而過。山洪常發、基建滯後、產業不興等問題使村集體經濟羸弱,村民靠外出打工或種植蔬菜為生。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該村以“黨建+扶貧”模式,選好“頭雁”,配強村“兩委”班子,讓村級黨組織迅速成為脫貧路上的“火車頭”。在幫扶單位的支持下,通過打造扶貧產業、入股公司分紅、鼓勵村民就業等方式,打出一套脫貧攻堅的“組合拳”。

成績單

●2019年,波羅坑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44萬元,比幫扶前增長306.24%。

●現有貧困戶50戶160人全部實現“八有”,貧困村和貧困戶穩定脫貧。

●預計2019—2021年,波羅坑村扶貧蔬菜基地可為村集體、貧困戶和村經濟合作社增收超過100萬元,至少解決20戶以上村民和貧困戶就近就業,全村超過100戶村民獲得田租收入。

●2019年底,實現18個20戶以上自然村全面完成整潔村驗收。

打電話要到處找信號,地裡澆水要自己疏通自己舀,村裡土地撂荒沒人種……這樣的落後場景,發生在四年前的英德市大站鎮波羅坑村。

變化就在這兩三年間。20M互聯網光纖寬帶接進了村委會,蔬菜大棚建起來,村民在自己家門口就能上班。法治文化公園、燈光籃球場、兒童活動室都建起來了……說起村裡的變化,波羅坑村村民一臉驕傲,“這都是我們的譚書記和扶貧隊的功勞!”

村民口中的譚書記正是出生於1987年的返鄉青年譚燦光。2019年5月,他帶著兩名本村青年進入村“兩委”班子。自此,在廣州市紀委監委和中國移動廣東清遠分公司幫扶下,波羅坑村的發展圖景一天一個樣,在脫貧奔康路上一路向前。

村裡來了新書記

失修30多年的灌溉渠通了

波羅坑村有792戶3699人,G240國道和京廣鐵路穿村而過,另一邊則是滔滔北江。

“一回村裡就‘失聯’!”2016年以前,在波羅坑村手機檢索不到信號是常事,而且早5時至晚7時經常斷電,村民已經習慣了。

信息不靈通,發展就不通。

“一定要先把這個老大難問題解決了!”廣州市紀委監委和中國移動廣東清遠分公司是波羅坑村的對口扶貧單位。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鄒佳俊告訴記者,“信息化扶貧”成為工作隊在村裡燒起的第一把火。很快,在幫扶隊和村“兩委”的協調下,兩個4G鐵塔基站在村裡豎起來了,20M互聯網光纖寬帶也接進了村委會。

基礎設施解決了,脫貧攻堅要怎麼幹?“我們剛到村裡時,發現村‘兩委’班子整體年齡偏大,對村中發展常常有心無力,不能完全適應精準脫貧工作的需要。”鄒佳俊說,當時村集體收入一年只有1.4萬元,維持日常運作都困難。

村子要發展,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領路人”。此時,1987年出生、有著一定文化水平、踏實勤奮且“見過世面”的本村青年譚燦光進入了組織視野。2019年5月,譚燦光成了該鎮最年輕的黨總支部書記。在他的感召下,其同學鄧志明和“90後”吳佰萍也積極響應,到村委工作。

“不知道從何干起,就挨家挨戶問。”譚燦光上任後,通過逐戶登門問訪,發現了問題。村裡有一條主要灌溉水渠,由於年久失修,村民耕種缺少灌溉水。因維修資金較大,村民只能進行簡單的人工清淤,效果並不明顯。譚燦光估算了一下,重新修復水渠大概需要30萬元,村集體收入難以承擔。“如果全部由幫扶單位出資,又可能會出現村民不愛護水渠的現象。”譚燦光找鄒佳俊商量,又找鎮政府、村小組,最終由幫扶單位、鎮政府、村委和村小組“四方出資”,2019年底灌溉水渠修復工程開工了!

“他那麼努力,我們怎能不配合?”村民都看在眼裡,紛紛自發砍掉水渠旁自家的竹子、蕉樹。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灌溉水渠煥然一新,趕在了今年春耕前投入了使用。

脫貧有了“主心骨”

有啥想不通的都去問他

4月24日上午7時30分,吳復園坐上卓佳玩具廠的員工大巴。約20分鐘後,他到了廠裡,接受體溫檢測、換好工衣,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吳復園是波羅坑村的貧困戶,家中七口人,父母年邁體弱,三個孩子尚且年幼,其中一個還因智力殘疾二級休學在家。吳復園原本在深圳打工,去年底公司倒閉,已失業在家三個多月。正當夫妻二人一籌莫展之時,譚燦光推薦二人進入卓佳玩具公司務工。“每月4000多元工資,還能照顧家裡,真的很感謝鄒書記和譚書記,只要我們有困難,大小事他們都幫忙想辦法解決。”吳復園說,如今,該村還有8個貧困戶和他一樣在卓佳玩具廠務工。“有書記在,我們過日子就有了主心骨。現在有啥想不通的問題我都去問他。”2018年,吳復園家還獲得4萬元危房改造補助款,2020年春節前全家順利搬進新房。

“就是想讓每個村民都不為過日子發愁。”譚燦光說,對低保和五保貧困戶,如幫吳復園的父母購買社保,為他女兒辦好低保和殘疾人補貼手續。其他一些貧困戶則根據村裡和個人的實際,為他們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實現就業扶貧。

致富有了新“引擎”

蔬菜基地三年可增收百萬元

“看我們的蔬菜大棚!建成後,能為村集體、貧困戶和村經濟合作社增加超過100萬元的收入,能解決至少20戶以上村民和貧困戶就近就業,全村超過100戶村民獲得田租收入。”譚燦光指著眼前的大棚,興奮地打起了“小算盤”。“到時候,我們村就不僅僅是脫貧,還要跟全國人民一起奔小康啦!”

產業振興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道。近兩三年來,扶貧工作隊和村黨總支部緊抓產業幫扶這一關鍵發力點,建設以扶貧蔬菜基地為核心和光伏發電項目為支柱的鄉村產業體系。

繼2017年投入近220萬元建成120畝扶貧蔬菜基地後,今年,廣州市紀委監委又引導支持波羅坑村對扶貧蔬菜基地進行優化提升,一方面引入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粵旺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日常運營,發動村民積極參與扶貧蔬菜基地建設,向粵港澳大灣區供應優質農產品;另一方面,擴大扶貧蔬菜基地規模至180畝,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農戶增收。

“這片蔬菜基地都是插花地,涉及12個村小組,沒辦法通過開戶代表大會來解決,只能一戶一戶上門反覆做工作,有的還要找戶主的親戚朋友出面勸說。”譚燦光說,這時候村黨員幹部就一定要有公心、有耐心,站在群眾的角度打消他們的憂慮。

目前,二期新增的60畝租地合同已簽訂,包括4戶貧困戶在內的112戶農戶,每年可獲1000元/畝的土地租金。據瞭解,粵旺農業集團計劃對扶貧蔬菜基地追加1000萬元投入,二期全部建設大棚種植南瓜、水果玉米等特色農產品。

“我們還利用廣州市扶貧開發資金208萬元建設了兩個光伏項目。”鄒佳俊說,其中波羅坑小學光伏項目兩年產生收益共4萬元,廣州開發區扶貧光伏發電項目目前已併網發電,每年可分配收益超過15萬元,收益由貧困戶和村集體共享。目前正積極推進廣州市扶貧引導資金100萬元投入到英德市白石窯水電廠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夯實波羅坑村脫貧與鄉村振興發展基礎。

南方日報記者 焦瑩 陳詠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