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提及阿富汗,第一時間總讓人聯想到戰爭,貧窮,恐怖主義等一系列負面詞彙,彷彿這些標籤已經烙印般刻在這個國家。

可是每個看似簡單的詞彙背後,是這些力量曾那般深刻地作用在這個國家—— 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個人民身上。

我對阿富汗地區的啟蒙源於兩本書。第一本是《三杯茶》,它讓我第一次見識到阿富汗地區的淳樸民生與落後貧窮。

第二本便是這本經典之作,《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如果說《三杯茶》某種程度上是廣義上的,那麼《追風箏的人》則是把鏡頭縮小,在阿富汗時代變遷的宏大背景下,一個家庭幾個小人物一生的追尋和救贖。

漫長的時光裡

我們終將與親情和解


《追風箏的人》之所以經典,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將親情與友情,虛偽與謊言,背叛與救贖坦誠地融入在了一個故事裡,而這些,是我們每個人此生都必將經歷的。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主人公阿米爾出生於阿富汗一個上層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商人。和很多望子成龍的父母一樣,他對阿米爾一直抱有很高期許。

然而個性柔弱的阿米爾並不被父親看好,父親對他的怯懦一次次感到失望。而僕人勇敢正直的兒子哈桑,備受父親的喜愛。

儘管認為兒子軟弱無能,但父親還是不斷創造機會,去幫助兒子成為一個勇敢有作為的人。

與此同時,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注,阿米爾也一直嘗試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他佯裝熱愛足球,假裝興致勃勃地觀看父親為他報名的比賽,甚至拼盡一切拿得風箏大賽的冠軍。

但這一切對阿米爾來說,並不喜歡。

生性敏感的他在寫作上頗有天賦,在父親不認同他的時候,是父親的朋友拉辛汗鼓勵了他:幫他批註文章,給他買心愛的書本,為他的迷茫提出恰當的建議。

拉辛汗的鼓勵,成為阿米爾寫作路上最有力的支持。隨著年齡的增長,阿米爾逐漸學會自我思考,他不再機械般地按照父親的意願去活。

國內的動盪導致阿米爾和父親家破流亡到美國,他們的生活一落千丈,從上流社會跌落進底層群體,堅忍的父親在加油站打工,以支持阿米爾的大學學習。

在經歷這一系列變故之後,阿米爾與父親的關係也逐漸走向緩和,與父親達成和解的同時,實現了自己的作家夢。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縱觀全書,親情是《追風箏的人》極為核心的一部分,除卻阿米爾和父親這條感情主線,哈桑和父親阿里,以及阿米爾和叔叔拉辛汗之間的親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整個故事更加豐富飽滿。

在這其中,我彷彿看到了年少的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渴望得到父親的承認,卻總是不盡人意、把一切搞砸,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對父親失望的面孔。

這個父親,像極了我們生活中的大多父母,而我們像極了阿米爾,儘管膚色不同,社會不同,這一點卻恰如其分地引起我們的共鳴。

但好在一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學會思考與妥協,最終在時光裡與父親——或者說與親情,達成和解,這不失為人生一大幸事。

年少的錯誤

我們將用一生去救贖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的承諾。

中年之後的作家阿米爾思想愈發成熟,他卻並沒有因此更加快樂。相反,他的內心無時無刻不遭受著煎熬,因為心底埋藏著一段需要救贖的過往,那段在他童年裡充滿背叛與謊言的友誼。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哈桑,是阿米爾家僕人阿里的孩子,也是他從小的玩伴。

雖是下人、地位低下,但哈桑內心卻是一片純真聖潔,他無條件地支持著阿米爾,遠超主僕情誼。

當阿米爾興致勃勃拿著自己的小說念給他聽時,儘管他不識字,甚至連有些句子什麼意思都不知道,但他發自內心地為他鼓掌讚美。

當他和阿米爾遭到阿塞夫挑釁時,儘管他也很害怕,但為了保護阿米爾,他全力拉著彈弓嚇退阿塞夫。

這段純真的友誼在風箏大賽上達到高潮,卻隨之跌落谷底。為了幫助阿米爾取得風箏大賽第一名,面對阿塞夫一夥人圍截、逼迫,即使被阿塞夫凌辱,他也依然守護著風箏。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然而對於年少的少爺阿米爾來說,這段時光註定成為他此生的揹負。

在他看來,哈桑不過是他無聊時的一個玩伴,一個唯命是從的僕人,他瞧不起他,時常捉弄他,甚至還嫉妒哈桑分走了父親對自己的愛。

當目睹哈桑為自己撿風箏而遭受欺辱時,他竟不是為哈桑挺身而出,而是懦弱地尋求自保迅速逃離。

在面對自己良心譴責的時候,他甚至自欺欺人制造謊言,迫使父親辭退哈桑父子。

突如其來的戰爭將兩個少年隔斷在兩個世界,流落美國的阿米爾並沒有因此從這段童年經歷中釋懷。隨著思想的成熟,他被自己曾經的謊言和懦弱折磨得日夜難眠。

如果故事就這樣發展下去,大洋兩隔,這必將成為他一輩子都揮之不去的悔恨和噩夢。

但好在這一切都被睿智和善的拉辛汗得知,在年邁即將離世之際,他給阿米爾寄去一封信,告訴他“那兒有重新成為好人的路”。

而此時此刻,純真善良的哈桑,因為接受年邁的拉辛汗的囑託,照看阿米爾家的房子,已經慘死在了霸佔房屋的壞人槍下。

他至死踐行著對阿米爾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

真正的救贖

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阿米爾真正的蛻變與勇敢,是從接到信開始。

他從拉辛汗口中得知,自己心中一直敬重的偉大父親,居然是一個阿富汗國人最為恥辱唾棄的“竊賊”——哈桑竟是父親的私生子。

所有這一切劇烈衝擊著阿米爾的內心,也讓他意識到一個挽救彌補的機會到來了:再不成為一個“為自己出頭的男人”,他將永遠是懦夫。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文及此處,哈桑這個阿米爾不願提及的名字,再次在他心裡鮮活起來,他終於有勇氣去面對那個願意為自己付出生命的人。

阿米爾毅然回到祖國,在得知已經離世的哈桑尚有一子之後,他決然與宿敵阿塞夫進行生死決鬥。雖然被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但他卻感到從未有過地輕鬆,因為“卑劣的靈魂彷彿得到了洗滌和救贖”。

好在結局美好,危急關頭,哈桑的兒子索拉博用同樣精準的彈弓擊傷阿塞夫救了他。

歷經千辛萬苦之後,阿米爾終於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帶回美國。而他,也重獲新生,不再是那個怯懦、逃避的阿米爾。

作為整本書的核心線索,阿米爾與哈桑之間,既有孩子們常有的純粹美好的友誼,也有階層差異帶來的隔閡,更多的是情感和道德上不知如何抉擇的痛苦和悔恨。

在讀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熱淚盈眶,感動和愧疚交織成一股暖流,在血液中橫衝直撞。

都說讀書流淚的時候,是從書中人物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與我而言,也許自己與書中人物的善或惡重疊。但我清楚地知道,唯獨沒有哈桑。

我畢生也成不了哈桑——善良勇敢的追風箏少年。最理想的結局是,成為在勇敢中得到新生的阿米爾。

與生命和解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追風箏的人》的感人之處,除了作者筆下字裡行間真情實感的流露,想來還有故事裡因果輪迴般的生命歷程。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讀完整本書,我彷彿看到一個無形的生命巨輪在不停地轉動,世間所有生靈在輪子之下被碾壓,在墮落中死亡,在救贖中重生。

故事的最後我曾幾度難過到哽咽,我極度害怕出現不盡人意、無法接受的結局。

但好在作者還是安排了一個贖罪般的輪迴終結: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被抓走,而抓走他的正是多年前哈桑和阿米爾的宿敵——阿瑟夫。

當年侵害哈桑的,如今用同樣的方式侵害了哈桑的兒子。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阿米爾在考慮是否要救索拉博的時候,內心是無比掙扎猶豫的——因為在大洋彼岸,一個美滿的家庭在等待著他。如果選擇營救,則面臨著未知的死亡威脅。

好在這一次,阿米爾終於成為一個勇敢的人。救回索拉博,也找回了救贖自己的鑰匙。

除了阿米爾,實現了自我救贖的還有父親、以及阿米爾的妻子。

阿米爾的妻子索拉雅,年少時因與一個阿富汗男人私奔,這成了伴隨她終身的汙點。在與阿米爾坦誠不堪過往,得到他的諒解後,她也逐漸收穫靈魂的釋然。

而阿米爾心中正直勇敢的父親,終其一生都在嘗試為年輕的錯誤贖罪。

幸運的是,他們都通過自己的勇敢,追到屬於自己的風箏,完成自我的救贖。

尾聲


“救贖”是整本小說的核心主線,作者在行文落筆之間毫不掩飾人性的偽善和怯懦,但他更想告訴我們,良知決定著我們成為怎樣的人。

《追風箏的人》:真正的救贖,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於是在讀的過程中,我們不自覺地被帶進故事裡,情緒起伏,以至於我們一遍又一遍去質問自己的內心:曾經是否在某些選擇上,選擇了怯懦與欺騙。

如同譯者在後續所言: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裡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

如同阿米爾而言,他追的是風箏,更是維寄良知的那根線。

故事的結尾,阿米爾帶著索拉博放風箏的場景再次賺足我的眼淚:他追著風箏,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說著“為你,千千萬萬遍”……

恍惚間,我看到了多年前的少年,阿米爾和哈桑。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