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越是艱難時,越要知行合一

“心即理”是一種內求,倡導我們從心上格物,從心上探知理,從心上對理擴充,從心上運用理,從心上重塑企業發展之道;

“知行合一”則倡導我們有知有行,即知即行,將心上格到的理充分運用到生活或商業實踐中,唯有這樣理才能成為真正的理,理的價值也才能在我們的實踐過程中充分的展示出來。

王陽明:越是艱難時,越要知行合一


如果從商業模式角度來看“知行合一”,價值主張和價值認知是“知”,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是“行”;只有“知”或只有“行”的商業模式是不成立的。商業模式得以成功或得以發揮價值在於模式的踐行,商業模式是指導企業經營的準則,而企業的經營重在“知行合一”,也重在企業中所有成員都具有“事上磨”的心態;給企業創造利潤的關鍵人群絕大多數是那些行動力極強的成員。


當今時代能夠長久生存的企業一定是那些符合“知行合一”的企業;也就是說,唯有“知行合一”的企業,方能在多樣變化的環境中生存,企業經營過程就是不斷的由知到行,由行到新知,再由新知到新行的不斷往復、週而復始的過程,這是一種由知到行的轉換,也是一種由行到知的探索;企業中執行力強的人必然會積累諸多經驗,如何讓這些經驗有價值,關鍵是這些行動力強的人員注重從行中探索新知,而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的研究人員去探索新知;畢竟只有實踐過的知,個人的體悟才會最深。在最深的體悟中才能發掘有價值的真知。


陽明先生有言:“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若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元本只是一個工夫。” 先生強調知和行同樣重要,知之篤實便是行,行之精察便是知;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企業領導者以及其他成員既要精察,也要篤行。任何一家偉大的企業絕不是想出來的,也不是隻靠蠻幹而幹出來的;坐而論道,空談誤事,實幹興邦,實踐出真知。


“知行合一”是極為有效的企業生存智慧,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力量來源於“即知即行”。“即知即行”是一種自我革新,是一種實踐探索。紅領集團就是在這種理念下逐漸發展為當今工業化定製的智能化企業;紅領在成立之初,依靠批量生產、貼牌代工、商場銷售的傳統模式經營管理著企業,幾年後張代理認識到該模式不是未來製造業的方向,在2003年紅領集團開始研究服裝的個性化定製,並下決心沿著該路走下去。但是在用工業化實現個性化定製這條路上紅領是先行者,沒有指導思想,沒有經驗,也沒有成熟的技術,不知道路在哪裡;即便是這種情況下,紅領依然實現了C2M個性化定製,他一點點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的尋求吻合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一直屬於自己的方法模型,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只要以“源點”為軸都是對的,沒有源點的都是錯的,最後形成了互聯網環境下的“源點論”思想。


在探索的道路上難免會有非議,據說一次會議後,張代理先生上了一趟衛生間,落在後面,偶然聽到東北分公司的一個經理說:“原來都說董事長有神經病,我不信,聽他講了一下午發現真是神經病。”但是張代理先生依靠強大的內心,依然向前摸索,一旦下定決心,幾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向前發展的步伐。知後的行是鐵心的行,行前的知是試錯的知;就是這樣,紅領用了12年時間探索出了互聯網工業化個性化定製的方法論。即以“源點論”為核心思想,利用大數據、3D打印和智能製造以及精益管理思想,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實現了全產業鏈協同的個性化定製模式。


紅領的成功,源於領導者有知有行、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強大的內驅動力。在12年的時間裡,張代理不屈不撓,勇於探索,默默前行,在這期間,他承受著巨大的事業壓力和他人的冷嘲熱諷;在磨練中艱難前行,假如在這麼多年的探索道路上,張代理先生有一絲放棄之念,想必也不會有今天的紅領集團;任何一種成功絕不是偶然,其後必有某種因素,驅使這種成功成為必然。“知行合一”、“事上磨”的思想必會引導諸多人讓成功成為一種必然。


所以,“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知而必行+行而必知”;企業領導者可將之設定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以這種價值觀驅動企業中的各個成員重知重行,並以此提高個人的心力和心性,並以此思想促成企業的戰略目標快速落地和成功轉型。


轉型的過程就是一種知而必行、行而必知、即知即行的探索過程。企業轉型之前首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轉型?要轉成什麼?轉型的方向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走的方向?有沒有破釜沉舟的轉型決心?不斷地內求,不斷的內知;很多企業之所以轉型困難,一方面是因為TA在轉型前“不知”,不知道路、不知方法、不下決心、不敢付出,因而也就“不智”;另一方面是行動上不果斷、不及時、經常是一拖再拖,最後只能慢慢等死。所以,當企業需要轉型時,對內外部環境分析後,確定相應的變革方向,並圍繞這個分向做長遠佈局,從事到人,堅持方向,不輕易動搖變革之決心,付出不亞於任何企業的努力,直到柳暗花明那一刻的到來。


另外,企業在經營管理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迷失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領導者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去反思自己的管理手段是不是有礙公司發展,目前的管理方式是不是限制了員工能力的最大化發揮(包括能動性、創新思維等),有沒有因為自己的私慾過大而將用戶和員工的利益置之不顧,等等。企業在遇到困難、業績不佳或迷失方向時切勿總是將之歸結於他人的不力或外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有不得 ,為之在學。企業領導者只有及時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針對性的採取措施,完善自我,以應對外來突襲。


“知行合一”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知與前行的理念和力量;也是一種自我變革,自我反噬的決心。企業經營方式的轉變和管理思想的提升,就需要“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的理念來驅動。


“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企業順勢而為的過程;“格環境,知環境,順環境”是企業經營的秘訣;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長遠發展。例如,服裝時尚品牌“ZARA”素有快時尚之稱,它能夠快速推出時尚漂亮並且價格低廉而又迎合消費者的服裝,這種“快時尚”品牌之所以在1975年成立到目前依然發展的很好且備受消費者喜歡,並且已經擁有1900多家店遍佈87個市場主要城市的商業中心,主要原因就是其在經營過程中不斷的 “格環境,知環境,順環境”(此處的環境包括消費者市場、商業經濟環境、技術環境、人文環境等)。


“知行合一”既是一種有力的經營思想,也是一種時效的、長久不衰的經營管理方式。領導者踐行“知行合一”既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企業的負責;從思想的傳播到制度的完善,再到實踐管理,都應將“知行合一”深入到具體的流程和文化中,提高企業的綜合底蘊。


“知行合一”也是為了將我們每個人心中格到的理和覺醒到的良知進行充分的踐行;讓理念和良知在實踐中發揮價值。顯現心之本體,挖掘潛在力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那個應有的奇蹟。筆者認為人本為自然之產物,只是藉助母體和家庭使其成長;人類幸集自然之靈(靈感、慧能),偶得自然之智(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象力);其本應有自然之境,可感知自然之變化,憑其心之本能與自然賦予的靈與智可在所謂的社會中成為足夠偉大的人,而“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思想就是一種最有效的發掘並應用自己能力的方法。

王陽明:越是艱難時,越要知行合一


創業就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激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的方式;近兩年,創業氛圍和創業環境漸佳,有志之士紛紛加入了創業行列 ,每天都有一大批項目獲得投資/融資,也有很多項目半路夭折,項目夭折或成功在某種程度上與天時有關,但更多的是取決於創業者本身;創業的目的是什麼,所做的項目是不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所找的人是不是能迎合項目的成長,所創的這份業有沒有用心培養、用心澆灌、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每天所做的事兒是不是切實有助於項目的發展,有沒有為了個人的利益將大量的精力放在於各種論壇上講故事、賺流量、鼓吹項目、吸引投資人的關注等 ;在創業者用心、盡心創業的過程中,創業的潛能也會自然的顯現出來,在潛意識力量下,將自己的價值充分的發揮出來,助輔創業項目的成功。當然在創業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諸多問題,這就需要創業者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需要什麼知識就去學什麼,學好了就去用,不會了繼續去學;這種往復循環的過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表現。


案例是行的結果,理論是知的結果;理論服務於商業運營而又創造案例,進而昇華理論。“知行合一”是商業進化最強大的力量之一,而“事上磨”是為了加速企業的發展,是一種務實、奮鬥的知行狀態,是一種鼓勵探索,鼓勵實踐的價值理念。在該理念的助力下,更能助推企業的進化、發展與轉型。


迷霧中找方向的最佳策略就是運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制定知行一體的發展策略。企業運用“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發揮創造力,提高執行力。陽明先生說的“行之明覺精察”和“知之真切篤實”必須融合,企業家往往迷失於“戰略重要,還是執行重要”這類偽命題,殊不知提出戰略的目的就是為了執行,執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戰略目標。在這裡筆者強調:知行合一不只是說到做到,不只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更多的是精神與物質一體,意識與行為一體,思想與價值一體;使個體或企業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中,快速得到符合企業生存的有益於人民的正確的價值思想體系,統一思想、統一路徑、統一行為,使企業持續的為其存在而發展(創造價值)。


文:思二勳,內容摘自筆者2018年出版的書籍《商業歸根:陽明心學的商業智慧》,全網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