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

王陽明: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

王陽明出生於明朝中葉,雖一生坎坷,但世功顯赫,堪稱為中國歷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的大家。他的思想流傳千古,響徹中外,不僅曾國藩、張居正、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日本的稻盛和夫也將王陽明視為精神的偶像。

靜處,無人能差遣

“當極靜時,覺此心中虛無物,旁通無窮,如長空雲氣,流行無所止極。”

不要輕易起心動念。常人之所以和聖人有分別,完全因為起心動念。因此,萬事萬物呈現在心中的時候,寂然無我;而當達到了寂然無我的境界時,萬事萬物自然也會呈現在心中。

緊張和焦灼的生活,很難讓人品味到靜的清芬與恬愉,甚至會漸漸浮躁起來,可是浮躁往往不利於事情的發展。因此,與其讓浮躁影響我們正常的思維,不如放開胸懷,靜下心來,默享生活的原味。畢竟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營營、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廂情願,只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關。

心不動,則無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心中之賊便是“私慾”,“私慾”是一切萬惡的源頭。一個人持有什麼樣的心態,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就能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世界的事,紛至沓來,只有做到不動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灑脫。心的本體,原本就是不動的。心不動,即便有三千煩惱絲纏身,亦能恬靜自如。這就好比同樣多的事情,有人為世事所叨擾,忙的焦頭爛額,有人卻能泰然自若地悉數處理完畢,生活的智者總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顆閒靜淡泊之心,寄寓靈魂。後者雖因忙碌而身體勞累,卻因為時時有著一顆清靜、灑脫而無求的心,便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快樂。


順境逆境,皆能從容

“是有意於求寧靜,是以愈不寧靜耳”

生活充滿了種種偶然與不測,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因此受到影響,使得精神無時無刻不在忐忑不安之中。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要靜心不動。

靜心即淨心。平常人想要淨心的時候,往往習慣於用理性去控制,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告訴自己“不能動心,不能動心”,這個時候心已經動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隨境轉”,這個時候心已經轉了。有意去找尋寧靜,這個時候已經不寧靜了。真正的淨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麼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動了。心不動了,人就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從而淨化自身。

心中清淨,悠然自得

“掃除盪滌,勿使留積,則適然來遇,始不為累,自然順而應之”

排除雜念,不為外物所累,追求心靈的自由。擁有一顆清淨的心,擺脫外界環境的干擾,完全沉浸、專注於當下所做的事情當中,用整個身心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糾纏於自我。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若是專心致志,任何難題都能較好的解決,而深入研究問題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相關的問題,則能做到“觸類旁通”,解決了此問題便能解決與此相通的問題。反之,倘若三心二意,被外物所擾,再聰明的人也不能掌握真正的技術,不能學會更多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