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生四境界,參透就是福報

王陽明:人生四境界,參透就是福報

與孔孟齊名的思想家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的精髓便是下面這“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一天,王陽明的兩位弟子為“四句教”的含義爭論不休。


一個認為既然人性本來純正,何必還要良知去裁決;另一個說,心性天生,但容易受到外物沾染,所以才要戰勝惡念,清淨本心。


王陽明得知後,對兩人說道:


你們兩人的見解正好互補,良知光明者只需參悟本心,而那良知被矇蔽的,便要去惡存善,兩者合二為一,就是我的心學宗旨。


這就是著名的“天泉證道”,其中的“二合一”則深受王陽明喜愛。


人生一世,如果能達到“二合一”的境界,必定會有所成就。


01 言行合一


荀子有言:“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言行一致,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修養。


說得出,做得到,才能獲取別人的信任,在人際關係中走得長遠。


王陽明:人生四境界,參透就是福報


在高分韓劇《正直的候選人》中,就有這樣一位言行不一的候選人朱尚淑。


朱尚淑的奶奶生病去世,卻沒得到保險公司的正常理賠,她成功打贏了這場艱難的官司,因此名氣大漲,成為一名候選人。


在公眾面前,朱尚淑和老公住在22平米的小房子裡,恩愛異常,十分親民。


但其實,她在郊區有一座豪宅,為了裝成普通人,她和丈夫只能在半夜偷偷去豪宅享受。


而令她成名的那場官司裡的奶奶,其實並沒有死。


為了能競選成功,朱尚淑明知有些事情做不到,卻依然對選民信誓旦旦。


眼看她越錯越多,奶奶許下願望:“希望尚淑以後不要再說謊了。”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朱尚淑一下子失去了說謊的能力,她在直播間口無遮攔,向來親民的她見人就躲,有人問起她的自傳,她竟然說是找槍手寫的。


一系列鬧劇之後,朱尚淑深受打擊。


最終,她痛改前非,決定做一個言行合一的人,勇敢地揭露了很多黑幕,出獄之後,又一次踏上了競選之路。


說一句謊話,就需要一百句謊話去彌補。


巧言令色或許能得利一時,但言行不一,失去的信任將難以挽回。


02 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對於“知”和“行”之間的關係,有一種解釋很貼切:當我們知道孝順這個道理的時候,就已經對父母十分孝順和關心了。


知行合一的內涵,便在於依照所知去採取行動,兩者同時發生,而不是隻將大把精力花費於理論之上。


墨子便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他認為,知而不行,沒有實際意義,便不算真正的知。


王陽明:人生四境界,參透就是福報


曾有一名學生對墨子誇口說:“我有理政治國之才。”


墨子卻不為所動:


理政治國,不僅是憑空議論這麼簡單,知行合一,才算真正懂得‘治’的意義。現在你只是隨口一說,卻沒有實際行動,自身就存在著很大矛盾。別再提什麼治國的事,你還是先擔心自己吧。


為此,墨子還提出了“三表法”:對理論追溯前人經驗,在百姓中考察實情,然後應用於實際,才算是真正懂得。


由此可見,那些空想不做,和苦幹不知思考之人,失敗也是難以避免。


知行合一,便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分你我。


心中保持著知行合一的信念,於我們自身而言,也可以避免浮誇、流於表面,從而為理論賦予實際意義,實現人生價值。


03 心口如一


《增廣賢文》中有言:“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言為心聲,但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遇到很多虛偽的人,心口不一,惹人厭棄。


表裡不一,或許能騙人一時,然而日久見人心,虛偽之人,終會作繭自縛。


東漢時,有位叫孔僖的學者便心口如一,是位真正的君子。


一天,孔僖和好友崔駰談古論今,說起了漢武帝:“武帝開始治國時,尊崇聖人之道,五六年的時間,名聲已經比文帝和景帝還好。但他後來放任自己,又丟了之前的優點,這可真是‘謙受益、滿招損’啊!”


不料,這話被隔壁的梁鬱聽去,這人居心不良,上書皇帝說:“孔僖、崔駰兩人背地裡誹謗先祖、諷刺當今聖上呢。”


消息一出,有人替孔僖出主意,讓孔僖否認這件事,就說是梁鬱公報私仇。


王陽明:人生四境界,參透就是福報


孔僖聽後拒絕道:“為人當心口如一,我既然說了,就該承認。”


於是孔僖對皇帝上書,承認了議論之事,又言明自己並無誹謗之意,勸皇帝廣開言路。


皇帝看了奏章以後,敬重孔僖為人心口如一,真誠有擔當,不僅沒有追究,還任命孔僖為蘭臺令史。


真氣質和裝清高的區別,就在於是否表裡如一。


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真正的聰明不是鑽營取巧,而是保持心口如一,有自己穩定的人格。


紛亂社會,能達到心口如一的境界,是一種清醒,一種智慧。


04 始終如一


蘇軾曾說過:“守其初心,始終不變。”


三分鐘熱度容易,不忘初心卻難。


人生之路道阻且長,惟有始終如一,才能在前行路上保持熱情。


做到始終如一,忘卻名利紛擾,我們也會找到內心的安寧。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上映便爆紅網絡。


這部紀錄片的主角,就是一群文物修復師,老一輩的師父們,大多是學徒出身,而年輕一輩的,很多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


故宮之外,是早已改朝換代的新社會,而在宮門中,他們忘卻繁華浮世,用心守護著一段段歷史。


王陽明:人生四境界,參透就是福報


文物修復師的工作,絕不僅僅是維持文物形狀這麼簡單,他們至今沿襲使徒制,為文物奉獻自己的一生,又培養出下一代繼續堅守陣地。


一座宮廷鐘錶,是上千個零件間的嚴絲合縫;一件青銅器碎成上百片,照樣拼接完整;臨摹一幅畫,甚至要花上幾十年......


這群文物修復師,已經學會了用自己的方法,與古人對話。


經手的每一件寶貝都價值連城,但修復師本人卻並不出名。


他們抹去自己的痕跡,守在故宮的偏僻一角,認真工作,閒時逗趣,不驕不躁,擇一事,鍾一生。


很多觀眾表示,曾以為這種沒有名利的工作,不符合自己以為的價值觀,看到他們才懂得,始終如一,是種極致的魅力。


紛雜世界,保持這種始終如一的心態,才能摒棄浮躁,專注事物本身。


達到始終如一的境界,守住初心,成功將變得很單純。


05


楊絳先生百歲時曾說: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準備回家。


人生是一場修行,生命的真正意義,在心裡,在腳下。


凡事用心思考,努力提升自身素養,達到更高境界,我們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