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能容小人 方成君子

文/清江

天地間有陽必有陰,有君子必有小人,此是自然之理也。

王陽明:能容小人 方成君子

世界有光明必有黑暗,有君子必有小人(資料圖 圖源網絡)

對待小人,固然不可沆瀣一氣,和光同塵,亦不必絕人後路,置之於死地。一味鄉愿則缺少正氣,逼至絕路則反招禍尤。如何與小人相處,確實考驗智慧。

王陽明在處置寧王朱宸濠的事件中,即為我們成功展示了與小人的相處之道。

明正德十四年六月,寧王朱宸濠在江西起兵造反,七月份王陽明就擒住了寧王。八月明武宗下詔親征,實欲南遊。當時群奸居心叵測,陽明十分擔憂。

此時,正好有二位公公到了浙江,陽明在鎮海樓設宴款待他們。宴席過半,陽明令人撤去樓梯,將兩篋書信拿給他們看,都是他們勾結寧王朱宸濠反叛的證據。王陽明將這些書信全部交給他們,示意不再追究,二位公公感謝不已。

王陽明:能容小人 方成君子

當王陽明手握宦官通敵證據時,為何選擇交還給這兩位公公?(資料圖 圖源網絡)

陽明雖然平叛有功,卻遭到一系列非議,後來能免於禍患,二位公公從中維護之力不少。倘若當時陽明拿著這些書信去挾制他們,則只會加重仇隙,而禍患無窮。

陽明這是主動尋求機會,儘量避免與小人發生直接衝突,為自己贏得了主動權。但有時時機並非掌握在我們手上,被迫相遇,又該如何應對呢?

唐代晉國公裴度的一段看法,可算透徹,是明白人。一次,裴度在中書省,左右稟報官印丟失了。裴度聽聞,並未大驚失色,只是告誡左右不要聲張,繼續宴飲享樂,眾人皆不明其意。

半夜時分,酒酣耳熱之際,左右又來稟報說官印還在,裴度亦不答,盡歡而罷。別人問他為何如此,答道:“這是胥吏們在偷印造假文書,給他們一點時間就仍然會放回去,搜捕的太急了他們就只好扔到水火之中,銷聲匿跡,這樣一來,官印就不可復得了”。

王陽明:能容小人 方成君子

裴度聽聞官印丟失,卻毫不驚慌(資料圖 圖源網絡)

裴度的做法看似違背常情,有矯情之嫌,其實不然。這正是光明透頂的見識,智不足不可能有此大量。所以說,君子不幸而遇小人,切不可與之一般見識。

魚朝恩恃功驕橫,貪賄無厭,曾經暗地裡使人盜發郭氏墓,未能得逞。又曾設宴邀請郭子儀赴會,有人勸告郭子儀此去不利,希望內穿鎧甲再去。郭子儀沒有采納這個意見,只是帶了幾個家僮前往。

魚朝恩問道:“為什麼隨從的車騎這麼少?”郭子儀將上述情況都告訴了魚朝恩,魚朝恩惶恐說道:“如果不是您仁厚長者,怎能不懷疑呢!”

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對待小人亦是如此,趕盡殺絕既不可能亦無必要,所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王陽明:能容小人 方成君子

小人若無廉恥之心,何事不為?故必須在風俗教化上轉移其性情,以德感人,導之向善,斯為良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