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王陽明》,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兵督湖廣,平定宸濠之亂,封新建伯,追封侯爵。“

陽明學”流傳至日本、朝鮮等國,在中國及東亞影響深遠。

今天,瞭解王陽明,可以得到什麼啟示呢?

今天讀《王陽明》,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一,讀書第一,遊玩第二,考試第三

王陽明自幼,在父親的影響下喜歡遊歷山水,有“經略四方之志”,曾反駁塾師先生“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王陽明22歲、25歲兩次參加科舉考試皆名落孫山。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出色,“舉南宮第二,賜二甲進士第七名觀政工部”。

青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喜歡遊山玩水,說考試不是“第一等要緊事”,但並不是說不讀書。他認為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

做聖賢。他不讀死書,他也曾為自己勤奮讀書“卻無所得”作反思。

他說考試不是“第一等要緊事”,也不是說就把考試不當回事。而是鼓勵:行千里路,讀萬卷書!

今天讀《王陽明》,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二、失意後悟道

1506年冬,一手遮天的宦官劉瑾抓捕二十餘名御史言官。王陽明義憤填膺上疏請求放人,惹怒劉瑾而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驛棧當驛丞。被被貶途中,劉瑾為消除後患,還派人追殺,走投無路的王陽明,急中生智假裝投水自盡,方才絕處逢生。

一夜之間,王陽明從兵部主事,降為臨時聘請人員驛棧驛丞,還差點命歸黃泉。若是常人,打擊可想而知。

每一個人都有失意之時。王陽明面對失敗,則泰然處之。例如,考試落地,他“以不得第動心為恥”。遭人追殺後,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貶到窮鄉僻壤的王守仁沒有氣餒,在“

萬山叢薄,苗僚雜居”的貴州龍場立院講學,不僅受當地民眾愛戴,遠近官員也常去受教。

在此3年期間,他對《大學》有了新的領悟,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史稱“龍場悟道”。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開,極力反對“知而不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隻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條件艱苦的龍場驛站,成了王陽明的菩提樹。

今天讀《王陽明》,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王陽明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儒家四聖,即孔孟朱王。在實際行動方面,王陽明超過了前三位聖人,他在實踐中平定叛亂,造福一方。

百戰百勝的王陽明在戰場上,為驗證自己的知行合一,即使將士們都認為穩操勝券的戰役,他也要運用一下兵法。給人的感覺是,他王陽明彷彿不用兵法、不用謀略,就不會打仗似的。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理論與實踐不能分開。就是告訴我們,無論自己想到的方法多麼精彩,不能光說不練。哪怕口吐蓮花,不身體力行,也是空談。

三、

光明磊落

1529年一月,在回鄉的船上,泣不成聲的弟子周積,問先生有何遺言,王陽明面對微笑:“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我一輩子心底光明磊落,也不需要再重複說了”,便闔目仙逝。

許多人認為在生活中,“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自己是“老實人吃虧”。讀了王陽明,也許會另有一番感悟。

王陽明一生,為人正直,特立獨行,德才兼備。當然,他也吃過虧。例如受劉瑾杖打謫貶追殺。但他失敗後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悟道,大致相當於今天我們說的充電。

王陽明於1511年九月回京,當時,雖劉瑾已死,但官場依然勾心鬥角昏暗不堪。

例如皇帝是荒誕奇葩的正德朱厚照;首輔

楊廷和,是一個連叛王朱宸濠的錢都敢拿的主;宦官張永雖然為計除劉瑾獻策出力,但也是臭名昭著之人;兵部尚書王瓊幾乎毫無人品可言。

悟道(充電)後的王陽明在這樣的氛圍中,僅僅五年時間,從編外驛丞,升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正四品)。王陽明在這樣利益各異,爾虞我詐的官場氛圍裡創造奇蹟,憑鑽營取巧,顯然無法做到,他依靠的是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今天讀《王陽明》,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如今,很多人常常抱怨自己家族沒有關係網,王陽明則用言行告訴我們,讓自己不斷變強,胸襟坦蕩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或可以東山再起

盤根錯節的蜘蛛網,只能捕獲低矮飛行的蝴蝶,而不能阻擋萬里鵬程的雄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