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探祕:你知道範仲淹、王安石和歐陽修,卻不認識他?

說起晏殊,你可能不知道。但你肯定知道範仲淹、王安石和歐陽修,這三位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都是晏殊的門生。

你不知道晏殊,你肯定聽過:“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話,就來源於晏殊的《浣溪沙》。


01 誠實無欺的神童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人。晏殊七歲能詩,故有“神童”之稱。景德初年,張知白安撫江南,到臨川時,聽到神童的傳聞,便面招晏殊一試。晏殊雖年方總角,卻機敏過人、對答如流。張知白十分喜愛,隨即推薦給朝廷。恰逢當年開科取士,有1000多人參加殿試,十四歲的晏殊也在其中。

北宋探秘:你知道範仲淹、王安石和歐陽修,卻不認識他?


晏殊面對這些在年齡上稱得上是他兄長、伯叔乃至祖父的競爭對手,毫無怯場之態,“神氣不懾,援筆立成”,主考官對此讚賞有加,賜其同進士出身。

更難能可貴的是,兩天後再試詩、賦、論時,晏殊上奏稱自己“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其他人押題押中了高興還來不及,晏殊卻要求換一道題目,這一來顯示了晏殊對自己才華的自信,二來也體現了他誠實無欺的品質。

因為晏殊年輕,朝廷注意加強對他的考核,“命直史館陳彭年察其所與遊處者”,見晏殊交往的都是道德文章俱佳之人,朝廷也就放心了。

回顧晏殊少年得志、進入仕途的過程,我們發現晏殊並非全靠他的天資與才學,更重要的是他保持了一份難得的道德操守。


02 重教興學的鹽官


西溪早在西漢時就已建鎮。清初編修的地方誌在篇首這樣介紹西溪的來歷:“西溪即晏溪,州治(指泰州,當時東臺尚未建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東通角斜,西入運河,南接海安,北通興化。昔丞相晏殊曾宰於此,恩澤大施,民思之不忘,故名晏溪。

這裡人煙稠密,市井繁榮。但西溪為鎮,由鹽場衍生,住戶多營鹽農兩業,來往無非商賈過客、灶丁鹽販,況且地處海隅,既無名山大川,更少騷人學士往來。滿腹詩書、文采飛揚的晏殊來到這裡後,幾乎找不到可與之談文論道之人。

從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出發,他曾兩次上書稟告地方災情,爭取到開倉賑濟。更值稱道的是,他在任上辦了一件大事,即在西溪建立書院。


北宋探秘:你知道範仲淹、王安石和歐陽修,卻不認識他?

地方誌記載本鎮有書院,有南風亭,都是晏殊所建的,南風亭在鎮之西南,與書院相對。南風亭取名相傳為虞舜所作之歌《南風》,《南風》用以教民行孝,創立南風亭則有教化百姓之意。

從此海濱一隅傳出了琅琅書聲,成百上千的鹽民後代得以知文、增識、勵志。史稱“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而晏殊的“興學”,又自西溪始。


03 別具一格的詞人


《宋史》稱晏殊“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晏殊填詞,擅長小令,僅《珠玉詞》一書就收詞一百三十餘首。前文提到的《浣溪沙·春恨》也是一首小令,我們不妨感受一下晏殊小令的風采: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北宋探秘:你知道範仲淹、王安石和歐陽修,卻不認識他?

晏殊的詞,對後來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等詞人都產生過影響。他的兒子晏幾道也是宋代著名詞人,詞家分稱他們父子為大晏、小晏,晏幾道著有《小山詞》,風格亦婉約清麗,歷來得到文學評論家的稱讚。

晏殊不僅作詞別具一格,晏殊更是慧眼識人。

《宋史》說他“平居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身居要職後,晏殊“益務進賢材,而仲淹與韓琦、富弼皆進用,至於臺閣,多一時之賢”,君子進用,則小人退卻,士風為之一新。

除上述諸人外,史書中還提及“歐陽修、王安石等,皆出其門下”。其中范仲淹在北宋的政治軍事方面多有建樹,官至參知政事,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的觀念影響後世深遠,成為一代又一代奮發圖強、勇於任事、甘於奉獻的中國人的座右銘;歐陽修為一代文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文俱佳,並且編寫了《新五代史》《新唐書》,兩書皆入列“二十四史”。

公元1055年,晏殊逝世,諡號元獻,歐陽修讚譽他“憂勤國家……自始至卒五十餘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