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真的看不穿空城計嗎?

百變歷史秀

諸葛亮在西城只有2500兵馬,司馬懿有15萬大軍,司馬懿是真的不敢進攻嗎?

看穿但不說穿,是司馬懿的大智慧。

如果諸葛亮被司馬懿抓了,曹操還會留司馬懿嗎?諸葛亮可以說是魏國的一大敵人,諸葛亮不死,魏國就永遠無法吞併蜀國,抓了 諸葛亮雖然能讓主子高興,但一定是最好的嗎?


反過來想,諸葛亮是何等聰明,竟然會被司馬懿給生擒,這隻能證明他司馬懿比諸葛亮更厲害,但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很低調的,低調做事也會惹得曹操不滿,好幾次想殺他,多虧曹丕保住了他。

如果司馬懿抓住了諸葛亮,曹操會怎麼想,第一想法肯定是殺了司馬懿啊,司馬懿城府這麼深,連諸葛亮都被他抓了,只有曹操自己能震懾住司馬懿,要是曹操死了,曹氏的江山那豈不是要改姓了。


所以司馬懿在西城面前看到諸葛亮在城牆上彈琴的時候,腦子裡就想了很多事,諸葛亮彈琴給司馬懿聽是在提醒司馬懿:你今天要是抓了我,曹操一定會殺了你的。

所以司馬懿一個是為了自己的地位,一個是為了自己這條老命,不能抓諸葛亮,指揮軍隊撤退了。

後來又得知諸葛亮擺的原來是空城計,司馬懿又追了上來,先森認為這總要做做樣子的,15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征討諸葛亮,結果連支箭都沒發出去,這怎麼好交差?


歷史先森

司馬懿看不穿空城計,那他不配合諸葛亮鬥這麼久了。


司馬懿的仕途很坎坷,一直是大起大落。曹叡做皇帝時,司馬懿領兵與諸葛亮對壘。戰場上的數次交鋒,也讓諸葛亮充分領教了司馬懿的實力。

為了打破這樣的局面,諸葛亮派人到洛陽等地散佈司馬懿謀反的言論,又四處張貼司馬懿興師廢君的榜文告示。

曹叡對這些謠言信以為真,對司馬懿有了很強的戒心。朝中的嫉妒司馬懿的官員,更是對他落井下石。幸好大將軍曹真覺得司馬懿是個人才,上奏力保司馬懿。這才撿了一條命,回家養老去了。


諸葛亮趁機出祁伐魏,屢敗曹軍。朝廷上下,竟沒有人能是諸葛亮的對手。眼看著魏國就要頂不住,又想起了昔日能力超群的司馬懿,所以曹叡決定重新任用司馬懿。

司馬懿經歷過大風大雨,當然明白這其中的緣由。如今魏國上上下下,大概也只有自己能與諸葛亮較量一二。只要諸葛亮在,司馬懿於魏國而言就多一份利用價值,朝中政敵就奈何不了他。

司馬懿其實看穿了空城計,在臨終前曾說:

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


意思是,自己在魏國為官多年,位高權重,但很多人懷疑他有二心,時常讓他感到恐懼。他怕自己沒有用處,必須讓諸葛亮存在!

曹叡對司馬懿懷有戒心,這一次出山,是迫於無奈。正是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勝利與否不重要。如果他識破了空城計,把孔明活捉或殺死,這對他非常不利。孔明一死, 雖然司馬懿的能力能突顯出來,但是其利用價值就不高了。

反而在曹叡本就對他有戒心的情況下,會更加提防司馬懿,弄不好甚至會送命。司馬懿在這次對決中選擇退兵,如此方能明哲保身。而大家本就公認孔明無人能敵,司馬懿打了敗仗只能說明能力不足,安全問題卻還能保證。


在眾多因素幾相權衡之下,司馬懿這才選擇假裝沒有看破空城計!


史之策

司馬懿真的看不穿空城計嗎?

這就很難說了。因為按照三國演義原著,是說司馬懿被空城計嚇住,自行撤退,民間也有傳說。但現在各種分析中,不乏司馬懿老奸巨猾,看出自己可能兔死狗烹的下場,所以,在西城下故意裝傻充愣,是有意放諸葛亮一馬,藉以保持自己掌控兵權的地位。這種分析不能說沒有道理,但難以落實。一是演義中,史料中,民間傳說中,都沒有絲毫印跡;二是這種分析結論只存於司馬懿心中,司馬懿至死也沒留下一段他曾經識破空城計的話,所以各種分析,也只是猜測,揣摩,沒有實據。以司馬懿



當時十五萬大軍實力,一貫的行事風格,加上當時諸葛亮的處境,說司馬懿心中明白,表面裝糊塗也有道理。但根據三國志記載,這次支援街亭的戰鬥,實際是左將軍張郃帶五萬大軍完成的,司馬懿在中線作戰,當時任職都督荊豫諸軍事,那次司馬懿最大的貢獻是當機立斷,沒走繁文縟節的程序,直接滅了孟達這個隱患。並沒有前往西涼,和諸葛亮鬥法。所以空城計就是羅貫中先生刻畫諸葛亮形象的虛橋段,肯定司馬懿,同時就是否定諸葛亮。從演義看,這兩位的謀略,實際上不相上下。諸葛亮受追捧,主要還是後來輔佐劉禪,繼承劉備遺志,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種精神。司馬懿受貶損,也主要在後期殺戮過度,後世對國家對民族的損害。



在三國演義第一百回,諸葛亮巧用孫臏添兵減灶之法,神秘退兵幾天之後,司馬懿才到諸葛亮原駐兵營地,查看清點軍灶數,詢問當地民眾,弄清楚後感嘆說,此天下奇才,吾不如也!這不是羅貫中空對空的虛構,在後漢書宣帝紀中有記載。能被老冤家如此評價的,歷史上寥若星辰,這就足夠了。所謂空城計,對諸葛亮不過是錦上添花,對司馬懿也是可有可無,如今反證空城計是否真實,司馬懿是否識破,則略顯多餘,似乎也沒有必要。(1:57)


流譽後

首先來說,歷史上沒有諸葛亮的《空城記》,諸葛亮的空城記是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光輝形象演義編造的。歷史上真正的空城記,曹操對呂布用過,文聘對孫權用過,趙雲對曹兵用過,惟獨諸葛亮沒有對司馬懿用過。既便如演義所說,司馬懿其實想得可能更多。他可能不只想軍事上的問題,更多考慮的是政治方面的問題,我們知道,司馬懿在曹操陣營,那也是險象環生的,因為曹氏對他,是又愛又恨的。曹操幾次想殺他,而且提醒曹丕注意他。愛的是其才,恨的也是其才。司馬懿是曹氏父子幾輩對付諸葛亮的一個棋子。這個諸葛亮心知肚明,司馬懿自己也知道:諸葛亮是他存在的價值。司馬懿一定從諸葛亮的琴聲中聽出了什麼,對,他聽出了殺聲。而這殺聲,是一種提醒。殺司馬懿的,不只有諸葛亮的伏兵,還有曹氏父子隱隱的屠刀。他也一再提醒司馬懿,你殺了我,也等於殺了自己。假若司馬懿活捉了諸葛亮,或殺死了諸葛亮,功高震主,他會是什麼下場呢?如果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司馬不會輕易代曹的,最大的可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後來的鐘會、鄧艾是什麼下場,其實就是司馬懿的下場。司馬懿從大局出發,找了個理由說是有詐而退兵。其實這才是他人生的大智慧,大智若愚的表現,當然司馬家族最後也從中獲利,最後成為三國最大的贏家。


春秋史社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非常具有神話色彩的一個片段,相當傳奇,非常驚險刺激,但我們還是不得不說,這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

毛澤東曾經這樣寫道:呂端大事不糊塗,諸葛一生唯謹慎。

諸葛亮最大的長處是治國而不是作戰,他的打法是步步為營,層層推進。這種打法對一個大國來說是正確的,對於像蜀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很大程度上是錯誤的。

大國實力雄厚,兵強將廣,糧草眾多,經得起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慢慢一點點打,只要不輸,對他們來說就是勝利。小國就不一樣了,只能快速推進,速戰速決,因為你耗不起。

以諸葛亮謹慎的精神,他不可能去玩空城計這樣的驚險刺激片段。

當然,處在司馬懿的位置上,他放過諸葛亮也是有原因的。

孟子曾經說過:如無法家弼士,出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同樣的道理,韓信說過:飛鳥盡,良弓藏。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內部和外部的壓力。當外部壓力減弱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時候,國內的這些權臣就會面臨很大的危機。

皇帝就會不允許有威脅自己的力量存在。如果諸葛亮不在了,那麼司馬懿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保住諸葛亮就是保住了司馬懿本人。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在我們人類社會,這種現象也比較多。

比如在美國飲料行業,就有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快餐行業,有麥當勞和肯德基;他們都是作為對手相互依存的,相互能促進對手提高產品品質和經營管理,共同把行業做大,共享市場紅利。

相反電腦CPU行業,因為是英特爾一家獨大,其它廠商對他構不成威脅,所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慢慢沒落。被手機芯片行業打的毫無琮手之力,總有對手從你看不見的地方出來打倒你。沒有對手時,比看得見的對手更可怕。

在人類社會中,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是需要的,這就是生態。在完整的生態鏈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把某一種生物消滅掉,而是保持一個相對的平衡和穩定。

我們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新知傳習閣

不是沒有看穿。

他知道諸葛亮可能在唱一出空城計,也知道諸葛亮不信他看不出來,但他搞不懂一件事,難道諸葛真想找死,真小看了他司馬了?

所以,他猶豫了,等待,大軍隨時準備後退。

而城牆上的諸葛也在忐忑,在賭,幾匹快馬餵飽了草料,幾個人隨時準備逃跑。

最後,像賭桌上的砸“金花”一樣,一個捏著三張K不敢開牌的主兒,扔了,因為他沒膽量看牌。

後來,司馬明白了,諸葛這人喜好詐底兒。


驍勇34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明白,正史和小說的區別,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空城計,它本質上是一幕小說的戲劇。而不是真正的史實。

羅貫中為了神化諸葛亮,所以杜撰了很多諸葛亮能征善戰,出奇制勝的戲碼。這麼說可能大家不是很明白,我們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孫悟空大鬧天宮,那麼請問這件事是真的歷史嗎?很顯然他就一個故事而已,那麼同樣,《水滸傳》裡吳用晁蓋智取生辰綱,這也是真實的歷史嗎?很顯然也是故事。

首先我們要明白,《三國演義》的原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很多人在讀這部書的時候,把重點放在三國兩個字上,但是其實這部書的本質是演義。那麼什麼叫演義,它其實是小說的體裁之一。

因此三國和演義加起來他的意思就是描寫三國時代的小說故事。

我們言歸正傳,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什麼不會被司馬懿識破呢?很多人的解釋是,司馬懿故意放過諸葛亮,因為他擔心狡兔死走狗烹,比如高曉松就是這種觀點。

但是我們研究歷史人物,研究歷史事件,首先要以正史為本,而不能以小說野史或者故事為主。

讓我們以三國志為基礎證明的時候,那麼我們就很自然的會發現,空城計這件事情其實不從來就發生過,而是羅貫中杜撰的故事而已。

實際上不僅僅是空城計是杜撰的,所謂的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等等,其實也都是杜撰的。再比如說在三國演義裡面記載諸葛亮六出祁山,實際上也就是三次。

雖然三國演義裡有大量的歷史事實,但是很他的主要題材,它還是一部小說。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事實上,連司馬懿的兒子都看穿了,司馬懿怎麼可能看不穿呢?

空城計其實不只是一條計謀,而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三國高手的一次對話。諸葛亮是發言者,而司馬懿是傾聽者。

諸葛亮一生謹慎,唯有空城計弄險。其實,他是看透了司馬懿的智慧,知道他必定能夠聽懂自己的話,所以無所謂弄險。

那麼,諸葛亮通過空城計對司馬懿說了什麼呢?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唇亡齒寒,養寇自重。

軍事一直不僅僅是軍事,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懂政治,司馬懿也懂政治。他倆都明白,當時的司馬懿在魏國的政治處境並不太妙。

魏帝猜忌他,希望收回他手裡的兵權;曹氏宗族也妒忌他,處處想置他於死地。

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活著,還能夠手握重兵,僅僅因為他是魏國唯一可以對付諸葛亮的人。

諸葛亮只要活著一天,司馬懿就不會有性命之憂。諸葛亮一旦沒了,司馬懿的價值立失,就會命如草芥,如砧板之魚。可以說,諸葛亮就是司馬懿的保命良藥。

所以,即便諸葛亮率領的蜀軍大敗,司馬懿也不會趕盡殺絕。

古語說:養寇自重。

這看似是一個貶義詞,其實不過是武將保命的手段。不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韓信的例子還不夠戳心嗎?

晚清時,袁世凱完全有實力迅速滅掉武昌的起義軍,為何打一打停一停呢?用的正是“養寇自重”的手段。如果他真的迅速滅掉起義軍,等待他的可能就是第二次被罷官了。

這點小道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怎能不懂?所以,當他兒子立功心切時,司馬懿胡亂找了個“恐有埋伏”的藉口,就把諸葛亮給放走了。

做對手做到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個份兒上,也算知己了。


趣談秘史

空城計之謎:到底是孔明嚇跑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有意放孔明?

原創 說歷史的女人

(說歷史的女人——第195期)

題記:空城計在歷史上有好幾個,就算在三國,也不單是孔明諸葛亮使用過,比如趙雲也用過空城計,但是我們一旦說起空城計,卻唯獨記得孔明諸葛亮的空城計。這一切都要拜《三國演義》之所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這個空城計,諸葛亮設空城計發生的時間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間,一開始整體的戰況是利於蜀國的,還沒有開打,已經有三郡望風而降,諸葛亮的內心別提多得意和舒服了,但是等大軍進入實質性的對陣之時,蜀軍的前鋒部隊便慘敗,即馬謖慘失街亭,蜀軍銳氣大挫,加上另一線的趙雲鄧芝也兵敗,導致諸葛亮還沒笑起來就哭喪起了臉。為了防止腹背受敵,被夾擊,那麼只有一條路可走:退軍,回蜀國老家去。但是曹魏方面卻不會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生機,司馬懿率軍來追。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亮內心變得十分緊張和猶豫不定,其實他內心已經被失敗的陰雲所籠罩。但是諸葛亮畢竟是諸葛亮,他雖然不擅出奇制勝,但是還是深諳行軍和治軍之道的。所以就安排張苞和關興各領3000精兵,往武功山的小路走。目的是充當疑兵,遇見強敵不可出戰,只鼓譟叫囂起到威懾對方心理的作用即可。如果敵方擔心有伏兵,就會自行退去,然後再領軍進駐陽平關。同時,諸葛亮又令張翼帶兵去修築劍閣之道,以迎接後方的部隊撤退。再令姜維和馬岱帶兵埋伏在山谷,等大軍全部撤退,他們最後再撤。

諸葛亮還做了一些細碎安排之後,全部妥當之後,然後他就親自帶著5000兵馬前往西城去搬運糧草。單是從諸葛亮這個安排來看,就能足見諸葛亮果然是個心細之人,安排得事無鉅細,也非常周全,似乎毫無破綻。但正所謂百密一疏,他沒有料到司馬懿會得到他的動向,因為司馬懿親率十萬大軍直奔西城。

根據書中的具體交代來看,此時的諸葛亮身邊只有2500個士兵,因為另外2500士兵被派去搬運糧草了。同時更糟糕的是,諸葛亮身邊也沒有大將,只有文官。所以說,當哨兵報告司馬懿大軍來到時,眾人就只有一種表情:大驚失色。其實孔明諸葛亮也是嚇得不輕,因此他趕緊來到城樓之上,登高而望,看見司馬懿的大軍黑壓壓地從遠方分兩路壓了過來。擱在一般人看到這般情景,基本上都會做出一種選擇,那就是快逃。但諸葛亮不愧是諸葛亮,他表現得非常淡定,或者說臨危不懼。當然諸葛亮的大腦應該也是迅速轉了一下的,逃跑這種念頭他不可能沒有產生,甚至可以說他的第一念頭也是逃,但是面對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想逃的可能性很小,而且逃的後果則更嚴重,不僅自己所率2500士兵全軍覆沒,恐怕各處部署的兵馬也凶多吉少。因此諸葛亮做了一個極其大膽的決定,那就是偃旗息鼓,打開城門。

不要以為這樣做很輕鬆,這是需要相當大的膽識的。城門四開之後,他安排一門二十個軍士裝扮成清掃工打掃灑水,而諸葛亮自己當然也沒閒著,他換上輕便的衣服,高坐城樓,面前擺一架古琴,然後就憑欄而坐,焚香彈奏。

卻說司馬懿大軍來到城前,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令人生疑的事,或者說有三個疑點:第一個疑點即司馬昭認為諸葛亮城中根本沒有兵,他坐在城樓上彈琴,不過是做樣子嚇唬人。既然司馬昭都能看出的端倪,想來司馬懿不可能什麼也沒看到。

第二個疑點是諸葛亮當時所在之城不過是一座小城,並非堅城和大城,所以其屯兵和屯糧是有限度的,如果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強攻,很輕易就能拿下,就算城中有埋伏又怎樣?

第三個疑點古人常說擒賊先擒王,既然諸葛亮在這個城中,而且諸葛亮又是蜀漢的頂樑柱,把諸葛亮弄死或捉了,那麼蜀漢的天就基本坍塌了。司馬懿用十五萬之眾,硬拿諸葛亮,也是值得的事。可是司馬懿卻笑了笑,沒有做,而是退兵而去。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司馬懿並非被孔明諸葛亮嚇跑,實際上是司馬懿有意放了孔明諸葛亮一馬。那麼司馬懿為何這樣做呢?其實司馬懿這個老狐狸看問題實際上比諸葛亮更長遠,或者說諸葛亮是一心為蜀國大業,而司馬懿則還要考慮自己的身家性命之安全。

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就差點因為自己的“狼顧鷹視”之長相而丟掉小命,若不是他埋頭苦幹裝傻子獲得了曹丕的信任,他豈能活到今天呢?到了魏明帝的時候,司馬懿就更加低調,說白了就是更善於夾著尾巴做人,而且做出了很高的境界,讓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他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的地步。

在司馬懿這裡,他必須要堅守一個準則,那就是做對曹魏有用的人,但還不能讓曹魏感到威脅。而諸葛亮的連年北伐,終於逼得曹魏政權不得不重用他司馬懿,這是司馬懿的機遇,但是其中當然也暗藏危險。那就是諸葛亮的北伐一直在繼續,司馬懿的價值也就一直會被體現。因為曹魏這裡能夠抵禦諸葛亮的統帥,無人能比司馬懿更合適。所以司馬懿雖然內心早已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也虛張聲勢說不能中計,而是撤軍回去,繼續守著街亭等地。

結語:所以說孔明諸葛亮的空城計看似高明無比,實際不過是兩個高手之間心照不宣的一次意外合作,孔明諸葛亮獲得性命,司馬懿則為自己保留了餘地。最終的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孔明諸葛亮通過不斷北伐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司馬懿則獲得了自己的權力,為自己的子孫鋪平稱帝之路。


說歷史的女人

第一,當時的政治背景是曹睿得用司馬懿來對抗宗族勢力,但是面對司馬懿這樣的野心家,曹睿不得不防。如果司馬懿當時滅掉了諸葛亮,司馬懿將不會再得到重用重任,甚至會在宗族的勢力擠壓和帝王的猜忌下丟官甚至丟命,所以不能殺孔明,第二,三國末年只有諸葛亮和司馬懿棋逢對手,英雄暮年廝殺一生不免惺惺相惜,不忍殺孔明也是一方面,所以司馬懿看出看穿看不穿空城計,都不會對諸葛亮下死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