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想玩手機,為何最後總是如願以償?


小孩子想玩手機,為何最後總是如願以償?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這句話不假,小孩的所作所為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家長的教養,我們能經常看到有很多關於未成年孩子“天價”打賞主播的報道,小編挑了其中一篇報道,標題寫著12歲男孩一週花光家長十年積蓄,網友們對孩子的過度消費感到吃驚,有人對此類“熊孩子”表示痛恨,不知家長持家的辛苦,也有人表示質疑,為什麼一個年僅12歲的未成年男孩會想到並且去做了這樣的打賞行為?這篇報道的專家發現,90%有打賞行為的孩子,都有沉迷使用手機的習慣。為什麼有些家長不讓孩子玩手機,就會觸發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戰爭”?為何小孩最後總是如願以償?

為了更好的促進孩子成長,家長要先分析孩子玩手機的原因,對症下藥。如果能家長在孩子9歲前知道這兩點,相信能讓孩子遠離手機的依賴。

一、家長教育的認知。家長應該思考孩子為什麼會如此著迷於手機遊戲?很多家長說自己明明花了很多時間來陪孩子,為什麼孩子寧願玩手機也不想搭理家長呢,原因很可能是家長只是人在孩子旁邊,心卻飛到十萬八千里了,內裡覺得自己花時間陪孩子是遭罪了,家長只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做不斷重複的無效教育。如果一個家長在督促孩子寫作業的同時自己卻在一旁玩手機,孩子會感覺自己不被重視,以至於有樣學樣的照搬了家長玩手機的行為,以此來達到讓家長重視自己的目的。

小孩子想玩手機,為何最後總是如願以償?

很多家長也存在主觀判斷,認為自己應該這樣教育孩子就是對孩子好,從不把焦點放在孩子的感受身上,也不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就像生產產品的商家,只會閉門造車,從不對用戶進行調研,也不關心用戶需要什麼,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的產品是最好的,最後的結局只能是倒閉關門,家長如果沒有意識到這點,就算在努力的教育也只能以失敗告終。正確的方法是引導孩子說出玩手機的感受,多讓孩子接觸其它豐富的環境,比如報運動的培訓班,用正能量的環境去感染孩子。

當然,現在這個年代可能孩子不玩手機和同齡孩子就缺少聊天話題,這點是大環境導致的一個普遍現象,也就更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最好的方法還是讓孩子脫離手機的環境,如果實在不能做到,就儘量的提高孩子接觸手機的成本,例如:1.給一臺配置很差的手機,減少孩子接觸成癮性遊戲的機會。2.定期卸載手機上的遊戲或大量佔用時間的成癮APP。


二、家庭成員的教育理念不一致。這出現的形式很多種,可能是家長兩人彼此的不一致,也可能是爺爺奶奶與家長的不一致。無論是哪一方出現教育不一致,都會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認知,攻破孩子的認知缺口。人的天性就是追求舒適,享受既得利益,如果家庭中有4人都是一致不讓孩子玩手機,而只要1人認為可以讓孩子玩手機,那麼孩子會更願意擁護玩手機的一方,受到的影響也是最大,很多時候,不必要的爭吵也由此發生,相信,這也是家長不想看到的結果。通常孩子就是這樣靜靜的看著家庭成員在教育上出現矛盾,讓自己“出師有名”,出兵造反,家長失去耐心,孩子如願以償玩手機,最後又回到一個惡性的教育循環。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家庭成員之間多溝通交流,用邏輯推理與對方達成共識,如果是長輩與家長之間無法達成共識,讓長輩與家長分開居住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每個孩子內心都存在著超人和怪獸,家長自身不要因孩子玩手機的怪獸出現而恐懼焦慮,家長積極的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行走即可,孩子總是有自己的選擇,相信孩子的無窮潛力,去激發孩子上進勇敢的超人心態。

小孩子想玩手機,為何最後總是如願以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