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喜歡看《道德經》,是不是有點老了呢?

手機用戶62738385152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句話出現在 14 年前的倫敦歐維爾地鐵站,是 59 歲的客戶服務部經理安東尼·詹託斯為乘客們端出的第一碗“心靈雞湯”。這句話來自於詹託斯最喜歡的一本書——《道德經》。其中蘊含的古老道家哲學思想讓詹託斯深有感悟,於是,他決定把這句話送給地鐵裡每日行色匆匆的乘客們。

這不是《道德經》第一次走出國門,獲得西方世界的青睞了。據說,華爾街的金融界人士以及一些企業的高管、創業者們也都很喜歡讀《道德經》。據教科文組織的統計,《道德經》總共被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歐美的譯本就有三百多種。美國著名女科幻作家厄蘇拉·勒奎恩(Ursula K·Le Guin)就曾經與人合譯

《道德經》自問世以來,在歷朝歷代都擁有一群“鐵粉”,他們不僅讀,還要為之做注。據學者統計,自先秦以來,注經解經的至少有數百人。最早的一位大概是戰國時期的韓非子,他著有《韓非子·解老》。到了兩漢魏晉時期,注經的人數大大增多,這其中出現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王弼,另一個是河上公。他們兩個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線,王弼的註解深得上層的喜愛,而河上公的註解在民間流傳甚廣。不僅如此,《道德經》還擁有四位帝王級的粉絲,所謂“帝王級”不帶有任何修辭上的意義,因為這四個人分別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抱著“尋求與其說《道德經》是一部傳統文化經典,不如說它是經典中的元典。所謂“元典”就是最元初的典籍,它帶有發端的性質。它往往代表著一個文明的基本思維方式。它不會去說教,而是去告訴人們你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的面前有哪幾條路可以走。它所關注的是人的思維,塑造的是認知方式,提供的是智慧,揭示的是本質。

《道德經》五千字八十一章,看似碎片化的內容背後實際上是在向人們揭示著一種實相。它在告訴人們,我們的祖先對於人生的軌道,人生運作的軌跡,社會運作的軌跡,大自然運作的軌跡的認識。甚至在字裡行間提示著我們該找到那個看似神秘的“玄牝之門”。這五千字的背後存在著一種普世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既適用於個體的人生決策,道路選擇,同時也適用於群體之間,無論是組織與組織,還是社會與社會,甚至是國家與國家。這個方法論的核心是“人道模擬天道”,也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道法自然”。

天地萬物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自有一套自己的運行規律。而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團體,一個組織,甚至是一個社會,如果能夠掌握這種運行模式是能夠像天地般長久的。這裡的“長久”絕非時間上的長短,而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道德經》中時常提到“有”和“無”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從 0 到 1,從“無”到“有”,以少御多,就像是一個轉換生成的機制,環環相扣,生生不息。

而人們常常提到的“無為”就是尊重系統內部運行規律的最好例證,從中可以看到管理上的智慧。

“無為”來自《道德經》中的那句“為無為,則無不治”。很多人會把它簡化為“無為而治”。它並非如人們從字面所理解的“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說要尊重系統的自組織,也就是系統自身的內部規律。任何系統都有一個關鍵點,只要把握住了這一個點,其他各部分都會按部就班的運行下去。一個旋轉的盤子,你只要找到其中的一個點,它會不停地旋轉,但如果你找不到這個點,或者找到了很多個點同時踩下去,那麼這個盤子最終的結果就會翻掉。所以要“為無為”,明白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該放手讓他人去做的,哪些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一點對決策者和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

同時《道德經》也承認,天地萬物雖然長久,但也並非完美無缺。事實上,正是因為自然有缺,才提供了不斷向前發展的可能。我們常說,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一直延續了下來,雖然經歷過無數次的“破碎”但最終也沒有徹底“毀壞”。這跟我們的祖先承認萬物存在缺憾,做事保留餘地不無關聯。“求缺”是我們祖先留下的智慧,而這樣的智慧在《道德經》中並不少見。具體是哪些,還得你自己去看。與其說《道德經》提供的是知識,不如說它提供的是“智識”。有了知識你可以去理解一些問題,但有了“智識”你可以去解決一些問題。


屠龍之戰


我個人感到,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的興趣也隨之改變這很正常。特別是像《道德經》這一類的書,更適合年長者閱讀。

老子是有極大智慧的古代哲學家。他既觀察自然方面如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也觀察社會方面如歷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與敗,存與亡,禍與福,古與今等之間的相互關係。他發現了事物之間的規律和矛盾性,並把這種規律和矛盾性歸納為道與德。

不可否認的是,老子生活在戰國時期,他看到了貴族領主們正處在沒落中,以及企圖維護失去的地位和他們思想上的消極、保守色彩。老子學說中亦摻雜了這種沒落的思想反映,譬如不是強調積極進取,解決矛盾,而是保持原狀,無為而治。所謂“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政策,正是這種保守思想的表現。

因此我覺得,人年紀大了,有時不免會生出“無為"、“好靜"、“無事"、“無慾"的念頭,這正迎合了老子的出世"思想。這大約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喜歡看《道德經》的原因之一吧。


湖北老衛


剛才也看到幾位條友的解答,都寫得挺好!我引用李淵回寫的前一小段當開頭。[祈禱]

“不是你老了,而是你變得逐漸成熟了!能接觸到傳統文化,能主動去看道德經,這些傳統經典書籍是非常有福報的一件事情。為啥會覺得你自己老了呢?“

《道德經》的大智慧無窮無盡,若能領悟一二,受益終生。

我與兒子同時修學《道德經》,兒子比我領悟得快!我們學的是孫享林教授編著的《老子道德經新譯》,這個版本淺顯易懂,特別適合初學者。我身邊學這個版本的上有八九十歲的老人,下有學齡前孩童。也有各行各業的精英。

我通過學習,讓身心有了良性改變,心胸開闊,能夠寬容的待人處事,與人相處融洽,思維變清晰了,記憶力增強了,也提高了辨別是非與善惡的能力。心態好,心情愉悅,看待問題更全面。人際關係搞得好,家庭越來越和睦,改善了睡眠,增進了食慾,精力更充沛。

老子《道德經》早已把人類所需的智慧,都講得明明白白,如能以虛心的態度來學習並踐行,必然會受益匪淺,開啟更加輝煌的人生,掌握生活主動權。

歡迎大家加入學習《道德經》的行列中![祈禱][玫瑰][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