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有保障,中國的底氣來自這些方面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發蔓延,“糧食安全”近期頻頻登上熱搜,備受關注,引發了部分人士是否需要囤糧的疑慮。近期召開的2020年中國農業展望大會上,農業農村部官方表示: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危機。

佳格天地農業農村大數據研究院針對“糧食安全”熱議背後的問題進行了梳理思考,現與大家共同探討,中國面對熱議的“糧食危機”何以臨危不懼。

糧食安全有保障,中國的底氣來自這些方面

(“糧食安全”一詞百度搜索指數,可以看出隨著疫情的發展蔓延,大家對糧食安全的關注程度有了顯著的提高。)

一、“糧食安全”何以引起熱議

1、疫情發展是直接原因

隨著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爆發蔓延,全球糧食生產與供應正在面臨著巨大挑戰。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其官方網站發佈消息稱:除非我們快速採取行動,保護最脆弱環節,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緩解疫情蔓延對整個糧食體系的影響,否則我們將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

一方面,各國為控制疫情發展,不同程度地採取了人員流動限制和交通封鎖等措施,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短缺、生產過程中各個節點的任務無法及時完成,直接對農產品產量造成了影響。

另一方面,疫情的蔓延引發了民眾恐慌性囤積糧食現象的出現,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短期內供應緊張的情況。

對此,部分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出口以保證國內供應充足,如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國哈薩克斯坦宣佈禁止小麥粉、胡蘿蔔等出口;塞爾維亞停止葵花籽油出口……隨著多個國家陸續宣佈禁止出口信息,全球糧食供應鏈被擾亂,全球範圍內關於糧食問題的擔憂隨之而起。

2、蟲害是潛在威脅

4月10日,美聯社發佈報道稱:自2020年初的蝗災後,第二波蝗災已開始在非洲多個國家肆虐,數十億隻沙漠蝗蟲的幼蟲正在索馬里大量繁殖、蓄勢待發。儘管此前有分析表明沙漠蝗蟲未必能進入我國境內造成危害,不過這對於疫情背景下的全球糧食安全卻是個不小的挑戰。

糧食安全有保障,中國的底氣來自這些方面

(圖|FAO)

就我國來說,雖然沙漠蝗災影響有限,但卻有另一種蟲害需要密切關注。

3月份,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網通過調查監測和專家會商,結合主要病蟲害越冬基數、作物佈局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分析,今年我國小麥條鏽病、草地貪夜蛾等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呈偏重發生態勢,程度重於上年。

一邊是疫情發展、全球糧食從生產到供應都出現問題,一邊是蟲害帶來潛在威脅。目前全球糧食生產供應可謂是危機四伏、困難重重,也無怪乎大家對此產生擔憂。

二、中國何以臨危不懼

如本文開篇所述,國家對於國內糧食供應問題已經給出了回應,並且表現出了充足的自信,那麼我國為何能做到臨危而不懼呢?佳格天地認為,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經得起考驗的糧食儲備體系與保障機制

在我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了“常平倉”,這一措施既避免了“穀賤傷農”,也防止了“谷貴傷民”。及至現代,我國政府已建立了完備的糧食儲備體系與保障機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糧食儲備體系分為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兩級,中央儲備糧主要用於調節全國糧食供求總量、穩定糧食市場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其他突發事件。在中央儲備糧的基礎上,近年國家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四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要求,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以完善健全我國糧食儲備體系。

基於運轉高效、管理規範的糧食儲備制度和體系,中央儲備糧與地方儲備糧協調行動,經受住了1998年特大洪災、2003年非典、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等自然災害與糧食危機的衝擊,保持了糧價總體穩定,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

2、目前已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連續多年,我國都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這難免會令人產生我國糧食對外依存度高的錯覺。然而實際上,我國已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進口糧食只是為了滿足大家對於食物多樣性的需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為歷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一,其中谷物產量61368萬噸。

在進口方面,去年我國穀物淨進口1468萬噸,僅佔我國穀物消費量的2%左右。就我們所關注的兩大口糧來講,小麥進口349萬噸、稻米進口255萬噸(出口275萬噸),綜合來看,二者進口總量尚且不到我國糧食總產的1%。可以說,我們已經把飯碗牢牢的端在了自己手中。

3、春耕正常推進,夏糧豐收有保障

今年國家對於春耕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肉眼可見”了。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出臺多項政策舉措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農業農村部大力做好統籌安排工作,推進各地春耕生產扶持政策的落實生效,同時針對疫情期間的防控工作和春耕生產的堵點難點更是緊急上線了“全國農業農村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數據服務平臺”,力求有效應對疫情、抓好今年春季農業生產。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與各生產主體的積極行動之下,今年我國春耕生產進行有序,夏糧主產區正推進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除草打藥、防病治蟲等田管措施落實到位。今年夏糧面積穩定在4億畝,在田作物長勢良好,早稻面積7000萬畝,比上年增加了300多萬畝,有望為全年糧食豐收打下良好開端。

糧食安全有保障,中國的底氣來自這些方面

通過“全國農業農村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數據服務平臺“可看到當前農資供應信息、部分地區的作物苗情長勢等春耕生產相關信息。目前我國冬小麥苗情基本穩定,長勢總體較好。更多內容可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官網進入平臺瞭解。

三、“中國飯碗”何以端得更穩

面對目前疫情發展下的糧食安全問題,我國可以說是經受住了考驗,但確保十幾億人吃飽飯從來都不是輕鬆的事情。對於糧食安全問題,我們始終應當保持警鐘長鳴,既要實現“中國碗裝中國糧”,還要將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就現實情況來看,我國農業發展仍舊面臨“人多地少水缺”的現實困境;農業科技水平相較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對此,我國也提出了“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發展戰略。

1、藏糧於地

就“藏糧於地”來講,近年來我國糧食總量在不斷增加,但種植面積卻在減少。2019年全國糧食種植面積11606萬公頃,相較2018年減少97萬公頃。

土地是農業的最基本生產資料,確保糧食安全首先要保住耕地面積。其次,“藏糧於地”不僅在數量,也在質量。

為此,我國提出了要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到2020年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好10.58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等目標任務。在為糧食生產留足土地空間的同時提高耕地質量,增強糧食生產潛力。

2、藏糧於技

“藏糧於技”是糧食生產的必然選擇,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耕地有限,但技術進步無限。在耕地穩定的情況下,要保持糧食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必須依靠不斷創新的農業科技來保障。

在過去的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59.2%,農業科技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相較發達國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未來一是要加強農業科技研發,二是要大力進行農業科技的成果轉化與推廣,不斷強化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

我們從來都知道糧食的重要性,但這次疫情卻是將全球糧食安全的脆弱性真切的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正如袁隆平所說:“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也啟示我們:無論何時,糧食安全的主動權都應牢牢把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手中有糧,方能心中不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