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

中國古代書畫皆令世人驚歎,蔣介石在統治時期雖受戰火的洗禮,始終沒有將祖宗遺留下來的幾千年華夏瑰寶丟失,這點受到了兩岸同胞的極其高度的評價。他本人是一位愛好收藏的大藏家,在去臺灣時也曾帶了一批心愛的藝術瑰寶。做為民國統帥的蔣介石喜歡哪類古畫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01《唐人宮樂圖》

後宮嬪妃們的娛樂 Party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唐人宮樂圖 縱 48.7釐米 橫 69.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本圖描寫的是一副後宮嬪妃聚會圖。電視劇裡常描寫後宮嬪妃們勾心鬥角,你爭我奪的情節,沒想到後宮還有如此和諧的場景。畫中後宮嬪妃十人,圍坐於一張巨型的方桌四周,享受著只有女人的聚會。畫中人物的髮式,有的髮髻梳向一側,是為「墜馬髻」,有的把髮髻向兩邊梳開,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則頭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裝束。而蔣喜歡這幅畫其中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從畫中細節看看吧!

▼ 中央四人,則負責吹樂助興。所持用的樂器,自右而左,分別為篳篥、琵琶、古箏與笙。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篳篥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琵琶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古箏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 旁立的二名侍女中,還有一人輕敲牙板,為她們打著節拍。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敲牙板的侍女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扶椅仕女


▼ 從每個人臉上陶醉的表情來推想,席間的樂聲理應十分優美,因為連蜷臥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驚擾到!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聽樂妃子表情安逸自如

[轉載]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這位妃子更是,連形象也不顧,慵懶地斜倚在桌沿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蜷臥著的小狗

▼ 除了音樂,還有個細節十分引人,就是那些品茗的妃子們。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茶湯是煮好後放到桌上的,之前備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應該由侍女們在另外的場所完成;飲茶時用長柄茶杓將茶湯從茶釜盛出,舀入茶盞飲用。茶盞為碗狀,有圈足,便於把持。可以說這幅畫是典型的“煎茶法”場景的部分重現,也是晚唐宮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證之一。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蔣介石為什麼這麼喜歡《宮樂圖》,其中的確切原因我們無法真實知曉,但單從畫中美樂、佳茗均有,又添美女相伴,更處盛世的美好場景來揣測,畫的確是美的,就連我們現代人都十分嚮往憧憬,而這些美放在蔣這種經歷過戰亂時期與變幻莫測的政場風雲的人身上,更是存在著足夠攝心的誘惑。

02溪山行旅圖

歷代名流爭相收藏的傳世名畫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宋 范寬 溪山行旅 縱 206.3釐米 橫 103.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溪山行旅》為中國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也是臺北故宮的天字號重寶。該作品以淺淡的色彩作極為精緻的構圖,舉凡山川流水、高山岩石,都能細心勾勒且呈現出立體的空間感,受到歷代收藏家珍愛,而愛畫的蔣自然也不能錯過如此佳品。畫中有許多印記。其中“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說明此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細看畫,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鑑也在其中。

▼ 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畫中人物與馱獸比例雖小,但面目、裝束、道具都不馬虎,動作亦十分鮮活,證明範寬並不只有山石造型方面的功力而已。人物、馬匹亦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使得觀者看此畫時,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的確妙哉!

▼ 《溪山行旅圖》范寬把簽名藏在右下角的樹叢中。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這個簽名直到1958年8月5日才被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發現。李霖燦採用了網球法,也就是把畫面分成若干個小格,一個一個看,才發現了范寬的簽名。

都說喜歡山水畫的人,一定是心胸開闊,豁達開朗的人。而《溪山行旅圖》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洩而下,溪聲在山谷間迴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溪山行旅圖》最大的妙處就在,其靜止的畫面有一種莫名的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面對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繪畫,體味著畫中令人心醉的意境,連看遍世間好畫的蔣公也不由地發出了讚歎!

03早春圖

宋畫裡的“世外桃源”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宋 郭熙 早春圖 縱158.3釐米 橫108.1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早春圖》是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代表作。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幹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乾溼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

▼ 清乾隆皇帝御題詩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樹繞巖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水邊趕路的人們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深山中宏偉的殿堂樓閣

有山、有水為伴,有奇石、奇樹可賞,有華麗的殿堂樓閣為居,真可謂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早春圖》細微處有呼應,大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情趣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境界,如此美景,蔣公當然心生喜歡!

04山鷓棘雀圖

宋代花鳥名作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縱 97釐米 橫 53.6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此幅畫為花鳥畫名家黃筌的兒子黃居寀傳世名作。畫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又如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佈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於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佈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局部

此幅構圖雖源自此傳統,但已跨入宋人講究寫生的時代。黃居寀畫山鷓、山麻雀表現出他對觀察與描寫更為詳細生動,且對動植物生態有較深入的研究。因為山麻雀並非一般之麻雀,外形上其臉頰無黑色斑點,習性上不像麻雀喜歡棲息在人類房舍附近,或開發區周邊。故山鷓配以山麻雀,不但合乎其自然生態,也有遠離塵囂的寓意。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宋 黃居寀 山鷓棘雀圖 局部

此幅描繪巨石土坡尚無皴紋,畫荊棘以赭墨塗染近似沒骨法。蕨之羽狀葉片、山鷓之喙、爪都填染以硃砂,其技法近似顧愷之(346-407)《女史箴圖》衣紋陰陽之表現法,皆帶有樸拙之古意。畫山鷓、山麻雀則流露出詳實生動的寫生新意,尤其是山麻雀傳神之種種情態。

05雙喜圖

形神兼備的寫實花鳥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宋 白 《雙喜圖》高193.7釐米寬103.4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雙喜圖》為北宋畫家崔白傳世之作。畫中描繪了兩隻山喜鵲,向一隻野兔鳴叫示警的場景。山喜鵲屬鴉科鳥類,有衛護領域的習性。一隻騰空飛來助陣,一隻據枝俯向鳴叫,並向闖入者張翅示威,野兔知道這是威脅性不太大的鳥類,無需像遇到鷹隼(sǔn)那樣緊張,故佇足回首張望。三者動態與呼應之關係,恰構成似有「S」型之律動感。還有樹木的枝葉、竹、草均受風而有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潑生動的聲勢與神韻。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喜鵲細節圖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野兔細節圖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竹幹細節圖


▼ 《雙喜圖》原題“宋人雙喜圖”,後因在圖中樹幹上發現有“嘉祐辛丑年崔白筆”的題識,故歸於崔白名下。“嘉祐辛丑”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此時正是崔白畫藝的成熟時期。

蔣介石帶走的12幅國寶級古畫-上(1-5幅)

“嘉祐辛丑年崔白筆”題識

《雙喜圖》畫面以扣人心絃之情節抓住觀者,無論是騰空展翅還是雀躍枝頭的二鵲與樹下玄兔都為不期而遇在秋風中各顯其態,古木槎櫟與隨風搖曳的翠竹有機結合。章法開闊、佈置運迷入疏,而細者不滯物態,秀挺用力的調筆恰到好處地塑造出不同質地的物態。色彩寓濃於淡,意境深邃而幽遠,是中國工筆花鳥畫注重形神兼備審美境界的典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