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利潔能如何做到28人運維160多萬塊光伏板的發電站?

億利潔能如何做到28人運維160多萬塊光伏板的發電站?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腹地,億利潔能建設運維了一座佔地5萬畝,搭建160多萬塊光伏板的510兆瓦發電站。電站除了發電,還通過將光伏支架挑高在3米以上,形成“棚”狀,開展種養殖業務,光伏板遮光擋風,種養殖治沙改土,形成複合生態與循環經濟的立體光伏發電模式。


億利潔能如何做到28人運維160多萬塊光伏板的發電站?

更讓人驚詫的是,這個電站的日常運維僅有28人,他們日常是如何做到對光伏板的巡檢、清洗,以及開展種養殖業務的呢?

電站負責人田俊廷說:“億利運維的發電站實現了科技化、現代化、平臺化管理。同時,產業扶貧實現了一舉多得”。

例如,在光伏板巡檢和清洗上,億利利用自主開發的“智慧能源雲平臺”,通過對物聯網、互聯網採集的電網、光伏電站、地理環境監測和氣象等數據,結合現場智能巡檢無人機攜帶紅外光熱成像儀產生的數據,進行交互、分析,實現了對所有光伏板的遠程實時管理。如果發現運行故障,平臺管理員就會向電站檢修人員發出智能工單,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維修和維護。例如,當智能光伏無人機檢測到光伏板存在汙垢或熱斑,雲平臺向對應陣列的智能清潔機器人發出清洗指令,實現光伏板的自動清潔。與傳統電站運維模式相比,此舉大幅減少了運維人員,縮短了巡檢和清洗時間,有效降低電站運營成本,同時,提升發電量達5%-10%。“以100兆瓦光伏電站為例,此前人工巡檢一次,6名全職員工需要3個月時間;現在採用無人機巡檢,僅需要一週時間即可完成。


億利潔能如何做到28人運維160多萬塊光伏板的發電站?

至於光伏板下的種植物,億利則通過自主開發的太陽能智能灌溉系統,根據當地氣象和氣象預測、水土溫溼、土壤特徵、植物特徵等自然環境數據進行自動綜合識別,有計劃性的定量、定時控制灌溉用水指令,保證系統最終實現植物的灌溉用水高效利用。項目運行近兩年,從統計數據看,相比傳統灌溉省工50~80%、節水90%以上、節電85%左右、提高植物成活率30%以上,增產20~200%。

另外,部分清洗光伏板以及維護“棚”下種養殖物,億利還通過產業扶貧的方式,實行“產業+農戶”的做法,讓當地農牧民,尤其是貧困戶,通過陪訓上崗成為產業工人。

相比傳統光伏發電模式,運用前沿高新技術和科學、智慧化運營管理,去弊存利,既實現了把西部豐富的陽光轉化成清潔能源,又因光伏板遮光擋風,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有效降低了風速,給種養殖產業提供良好的自然條件。有效地降低了沙漠土地的治理成本,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價值,實現“光伏發電、修復植被改善生態、發展綠色經濟和扶貧利民”的共贏,更通過產業扶貧,為了當地貧困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益、商業效益、社會效益。完全契合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打贏扶貧攻堅戰”的發展戰略,為我國在荒漠化地區開展產業扶貧和生態修復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