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後紀元已來,歷史不可逆轉的變了天

去年重歸職場之初,本判官曾經寫過《創業和求職,建議挑選“菩薩模式”》

的推文,而今才過去180多天,本判官近期差點否定了之前這一認知。


——這場疫情,讓預計本應在3年後完成佈局的市場格局,提前到來,猝不及防。歷史的 “斷龍石” 放了下來,把 “昨天” 永久的封存隔絕在了恍惚度過的這段日子以前——潮流再也不可逆,向前行進的軌跡再也不能改。

冠狀後紀元已來,歷史不可逆轉的變了天

圖片來自互聯網

近期接觸case頗多,也經歷了公司組織變革,更在新欄目“採訪新餐飲人”過程中的第1期,就受到了採訪對象極大的影響。短期碰撞的腦火花,讓本判官差點懷疑人生懷疑自己,捨棄前37年的 “修為”。


下面就是一些、可能很多人早已知道答案、本判官近期才提問出來的問題、而後又找到了答案的新思考結果……


廢話不再多說,直接上乾貨:


1、中國的知識付費搞了好幾年,這場疫情讓更多人知道了網上學習的便利性、長尾優勢(說穿了就是便宜)和開了眼界。


但是對於乙方(toB 智力服務類、知識服務類)公司的處境,並沒有多少幫助。這類乙方 “以藥養醫” 的無奈,仍舊存在。


那麼,智力/知識服務類的乙方,擁有怎麼樣的商業模式,才是一直生存下去的基本模型呢?


答案是:以實御虛,也就是模仿 “以藥養醫” (藥,是實的,看得見的;而醫術,本該被付更高費,但是因為不被 “看見”,是虛的)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很多品牌策劃公司一定捎帶著設計業務,營銷策劃公司一定捎帶著渠道資源,婚慶策劃公司一定捎帶著服裝租賃…… 僅僅靠看不見的業務,如果其服務效果/結果不能量化考核(成果如果可以被量化考核,這屬於 “實”:考核數據是實的看得見的),基本走不遠。


所以,做培訓的,要給到學員能落地使用的傻瓜工具、模板(到手有實物);做諮詢的,要給到顧客諮詢前後的數據挖掘和對比(結果有實錘)……


小結:服務有實物看得見,結果有實錘可量化,否則乙方服務公司走不遠。除非國人能夠接受 “為無形的知識付費”,能夠看懂那個 “畫一條線值1美元,知道畫在哪裡值9999美元” 的故事。

冠狀後紀元已來,歷史不可逆轉的變了天

圖片來自互聯網

2、一個仰天長問,經久不衰的疑問:既然乙方你自己那麼牛,為什麼不自己去搞,而是要為他人做嫁衣,去成就甲方呢?


一位做品牌策劃的大牛朋友回答我說:“因為我只在這一個專業方向上很牛,但是做甲方,要全面的資源和專業,我不具備我專業以外的資源和認知,所以我做不到甲方能做的事情。”


這個回答我給99分,我需要再多加一句,就能滿分:所以,乙方只要聚焦自己的專業長板優勢,能給甲方帶來 “效率” 或 “成本” 優勢,乙方就有存在的價值和立足點。


這裡的,“ 給甲方帶來 “效率” 或者 “成本” 優勢 ”,指的是:如果甲方要自己做而不是請乙方做,那麼甲方需要花費更多錢或者時間,或者試錯機會,或者不及的效果。


3、危機並存是老話。疫情給大家帶來了 “危”,也帶來了 “機”,只是 “危” 在明處,“機” 在暗處——危機,明暗,陰陽,相得益彰,才會平衡。


“機” 是什麼?不僅包括大家談論的 “無接觸消費” 商業模式大爆發,“世界巨資湧入中國”,“食安和各種法律推進、推動社會文明”,“良幣反驅逐劣幣”,其實還有很多與普通老百姓和普通企業相關的、更接地氣的機會:


比如,各行各業死了很多競爭對手,大家更加謹慎創業和客觀規劃企業發展,也更加知道自己不知道(達到第二重境界了)——這個改變,非常重要,會讓市場恢復不少理性。

冠狀後紀元已來,歷史不可逆轉的變了天

圖片來自互聯網


4、曾經的公眾號,現在成為了企業常備常態;而直播、網店、短視頻,慢慢都成了企業常備常態與標配。蘇寧老總在朋友圈賣褲衩子,LV 老總在直播間喊麥…… 都會成為常態。


如果自己不具備這些功能,就會落後。如果這些所謂常備部門和人員會增加企業成本,那就交給外包——於是,中小微企業的 “代運營部門” 或 “外掛運營部”,會迎來市場歡迎——迴歸 上面 “第2條” :這種外掛代運營部門,必須解決企業客戶的 效率 和 成本問題,才能走的下去;而走下去的必要條件,就是足夠聚焦和專業超群。最好還有帶有壁壘的資源,比如渠道、供應鏈、技術、信息……


生物的進化,是物種越分越細。市場服務和專業劃分,也會越來越細。如果還想著 “大而全” ,就是倒行逆施。


這裡,從而引出另一個話題:教育也會隨之改變。孩子們面對的可選擇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是隻能精專一二,聚焦增長自己的長板,而剩下的需要的技能和知識,就是跟其他精專人士,緊密合作。


5、所以,由於上述原因,適合大企業的股權激勵,以及適合中小微企業的 “合夥人機制”,將會爆發與盛行。


(本判官有幸,追隨成都做中小微企業的合夥人機制培訓、諮詢與落地最棒的老師,學過皮毛,推崇備至。企業老闆有需要了解到,可以給本判官留言諮詢。)


冠狀後紀元已來,歷史不可逆轉的變了天

圖片來自互聯網


6、曾經在考研的時候,瞭解到,世界上的管理學派,有一種分類,把管理學派分成 “科學管理” 和 “人文管理” 2種派別:經濟好的時候,企業求平穩發展,需要標榜管理工具、制度的穩定性和標準化,則科學管理學派佔優勢;經濟處於變革時期的時候,企業求突破解圍,需要充分發揮人和人才的優勢,則人文學派佔上風。


最近這幾年,組織變革頻頻,MCN機構、北大縱橫模式、阿米巴模式、樊登讀書會的抖音矩陣模式…… 包括專業細分帶來的團隊合作而催生催長的合夥制、股權激勵等等等等,全都在一遍又一遍強調一句話:重視選、育、用、留人才。


所以,現在,處於 “亂世” —— 英雄大有用武之地。


所以,

現在真的是1個人才可以多點兼職的時代,不必拘泥於坐班打卡;也是1個企業,把業務外包合作的時代,企業只聚焦鞏固自己的長板壁壘,不必求大求全。人才和企業,都不要想著機關算盡,不然沒有重複博弈的機會。


7、本判官沒去思考過 “首席增長官” 到底會不會取代 “首席市場營銷官”,但是最近卻反思了自己的兩大專業領域:品牌和營銷,發現了2個專業的諸多 “不足”,以至於在現實商業環境中,2個專業的地位一再下降,逼迫本判官不得不去尋找和學習新的領域的知識。


即將學習品牌和營銷的朋友請注意,2個專業的短板在於:

(1)品建和品宣,往往不能直接給企業主最想要的 “銷售轉化” ,即很難量化效果;在小眾與個性品牌層出不窮的今天,品牌的溢價性屬性也遠不如從前,品牌也大概率不再可能成為企業業務的驅動力;

(2)所以,在創業公司、或者創業階段,

品牌這個專業,幾乎還派不上大用場(在沒有市場策略前,品牌策略無處落腳),不適合創業

(3)營銷屬於戰略層面的工具心法,若是不能在決策層,那麼所有所謂的 “營銷” 都是 “促銷”、“活動策劃” 等的代名詞;所以,除非自己當老闆,否則打工的人,這個專業有點尷尬

(4)除非專門指的是B2B營銷,否則大眾和大多數時大家談到的營銷,是專指 “2C營銷” :所以,乙方企業的市場部,銷售和渠道才是核心,而營銷和品牌,都是雞肋;而給甲方做品牌或者營銷策劃服務的公司,營銷和品牌2個專業,其實屬於 “產品部” 。


8、變,是永恆不變的。這話有點絕對。人性,長時間內就很穩定;世間規律,也在長時間內穩定。而掌握了這些 “經常”,就會 “容易”。


(哈哈,“經常” 和 “容易” 是一對反義詞,自己查淵源,在道家學說經典裡面去查)


人性,怎麼去看呢?——“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所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自己領會,領會時,參考讀一讀《孫子兵法.虛實篇》


規律,又有哪些更古不變的呢?我引用 “四大天規” 和 “九大定律” 來回答一下: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一個人的名聲不能大於才華,

一個人的財富不能大於功德,

一個人的地位不能大於貢獻,

一個人的職位不能大於能力。


守恆8定律:

不吃努力奮鬥的苦,就要吃生活維艱的苦;

在一個方面追求的多了,必然在另一個方面失去的多;

越要自由,越要自律;

越要聰明,越要下笨功夫,以及笨笨的遵紀守法;

想要有所得到,就得有所失去;

能夠成就別人的多少,決定了自己的成就有多少;

付出多少價值,就能收穫多少價值;

頂得住多大的磨難,才能鎮得住多大的光環。


9、顛覆一個固有思維:要讓跨界的 “外行” 來教內行做事。內行只負責 “躲避暗礁”,而外行負責 “任馬由韁” “自由馳騁”。如果舊人,思維的 “守成” 多過於 “空杯求新”,那就趕緊讓位給新人,免得企業被抱殘守缺、冥頑不靈的井底蛙耽誤了。


破除行業桎梏,就需要不懂行的人來做。懂行的人若是真的行,早就帶領團隊出類拔萃了。


10、本判官越來越對 “副業剛需” 有了200%贊同,而且對 “微商” 有了更多支持。——這也是疫情讓我看到了 “不要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裡” 是多麼的正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這是崇高的目標,但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做好” 二字難如登天,一輩子都沒有辦法窺見門徑的大有人在。


而另一方面,對於 “社交類” 副業(即會 “騷擾” 到自己人脈的副業類型),當大家從 “抵制”,到 “瞭解”,到 “理解”,再到 “見怪不怪” 的時候,往往一個助推外力,自己也會 “參與” 其中了。想想保險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已經說明了 “改革開放” 40年後,正在改革開放大家的認知偏見和固定思維。


本判官以前嘗試過 “美樂家”,結果被隱瞞了 “初期10人不算數” 這個門檻;也嘗試過更早的 “康寶萊”,直接被 “囤貨” 這個要求嚇退。於是總結出 “要麼站在早期,做頭部上游”,“要麼自己具備社交和銷售屬性”,“要麼自己天然有廣闊合適的人脈” 三大關鍵要素

、缺二就建議不要碰這類副業。


11、最後,說說本文開頭提到的,本判官差點質疑自己提出來的 “菩薩模式” 的說法:


終於還是想通了,本判官提出的菩薩模式的說法沒有錯,只是當時的理解不夠徹底:利他沒錯,但是利他只是手段;利他的終極目的還是為了利己。成就他人成功,其實是為了成就自己;渡人,是為了自渡;輸出,是為了收入……


以上!

庚子年庚辰月丙戌日

冠狀後紀元已來,歷史不可逆轉的變了天

商業判官本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