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名著没有网络小说感人?

emptymalei


你好!我是曼声阅读,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先说明一下,我只读名著,但在网上看到过网络小说的题目和配图,它们使我对网络小说产生了“偏见”,以致望而却步。所以,以下我更多是从名著的角度来谈的。

关于网络小说

在我看来,网络小说跟名著相比,就像流行服饰与经典服装,流行歌曲与经典音乐,沙子与金子的关系。看到那些题目和配图,就可以想到看完一部网络小说的感觉,就像玩完一盘网络游戏,当时的过程激烈刺激,结束后却毫无所获、头脑空空,内心惶惶。问问看网络小说和玩网络游戏的人,一定是这样的感受。

网络小说只追求感官刺激,情节有趣,缺少思想。在表现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谈不上个性和创造。它们就像快餐食品一样,满足人们的胃口,而不注重营养和烹调方法。

网络小说的创作,要产量,要速度,要流量,要报酬,粗制滥造多,精华精品少。

真金永远都是深埋在底层的。名著就是这样的深埋在砂砾之下的耀眼的金子,有待我们去挖掘。

1 名著是作者多年的潜心创作

名著的写作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举家食粥酒常赊”,历时10年创作《红楼梦》,只写完前80回便去世了;司马迁耗时13、4年著成《史记》;陈忠实用了6年写《白鹿原》;路遥用了13写《平凡的世界》;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历时15年写成《追忆似水流年》。有的作家甚至终生完成一部辉煌的作品,这一点网络小说是无法比的。

2 名著有丰富的思想和明确的创作目的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为它们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

赫尔曼.黑塞说,各国思想家和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是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名著故事情节后面是深刻的思想,揭示人性、人生乃至社会的深层的东西,比如真相、哲理、规律,它给人们的是思想的滋养,灵魂的启迪,长久的回味。


例如:《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故事,表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揭示封建社会的最终灭亡。《白鹿原》通过讲述白鹿两大家族间的故事,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面貌。《史记》通过写风采各异的历史人物,以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

3 名著的表现手法多样,表现力丰富

每部名著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卡夫卡用荒诞和象征手法反映现实,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等等。无论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他们都对后世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红楼梦》在表现人物上,手法十分丰富。以第三回为例,正面和侧面,整体和单独,详写和略写,用诗词,写心理,绘外貌,不一而足。全书有明暗线,名字谐音,拆字,隐喻,各种修辞等等。以至光是对《红楼梦》的研究就形成“红学”一派,这在文学史上是少有的。

名著在描写上是不惜笔墨得、花功夫是的。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写的非常精彩: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睖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

读这样的作品对我们的文学修养大有益处。


4 名著对读者有相当高的要求

读者的文学水平和接受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很多人感觉看不懂名著,除了名著的思想性和表现手法外,就是因为名著对读者要求比较高。

瑞士文学家,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赫尔曼.黑塞说:“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名著对读者的要求,即是“你自己的价值”。

针对这一点,他在文章《获得教养的途径》里说道:

“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号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

读名著的人,必须是热爱文字和文学的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日复一日的痴迷、坚持和运用。

“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读名著的人,必须是人性人格高尚的人,唯有如此,他才会敬重知识,他的阅读才是有生命的阅读,才会把作品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读名著的过程是深浸其中,反复琢磨,细细咀嚼的过程,是发现美和个性的过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读一本书都像遇到一个性情相投的朋友,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读名著的人,从读不懂到读懂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品德、个性、思想、水平都在提升的过程。所以,读名著的读者一定是这样的:热爱文学、坚持不懈、人格高尚、学识丰富的人!(好像有点自夸之嫌!笑!)

5 写在最后的话

名著没有网络小说感人,只是一种感觉而已(网络小说有没有优秀的,也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说明你已经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人生,要祝贺你呀!


黑塞对这一点在《获得教养的途径》里也有说明: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他说得很清楚:读书是有目的的,要“消遣”话,自有网络小说,报纸、新闻类,而要想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帮助和指导,则非名著不可。相信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我们的人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美好!

最后,用我非常欣赏的,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的结尾的一句,充满激情和鼓励的话来结束:

“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愿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名著的辉煌殿堂,领略人类万千生动的表情!

最后要感谢您,提出这个有意义的问题!


曼声阅读


名著读的是故事,网络小说看的是生活


骐说


名著很多都是历史上给予定义的,当时的历史环境,文化流通不是那么发达,能进入人们视野的作品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作品被评为名著的几率相对大了很多!

比如三毛的作品,现在很多作品皆可与之媲美,但并不能享有三毛作品的名气!作者也无法跟三毛相提并论!

同样,名著多数是有历史背景的,也是历史事件和人文环境的载体,而历史走到现在,以前的人文底蕴现已不复存在,也就是一些名著作品赖以生存的土壤变了,所以我们读起来可能会有疏离感吧!

另外,从读者群体来看,现在的读者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对一些人文事件不会轻易感觉惊奇!名著多中规中矩,其中的耿也被无数次引用,所以,从内容上就很难引起读者爆发性的兴趣!但是,名著大多综合意义高度很高,是值得立体赏析和学习的,其营养价值也很高,是精心烹制的糕点;而网文大多类似于快餐,就算不乏内容精彩者,也多是逗引读者的猎奇心理的,多数对读者的营养性远不如名著的!所以,在这个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作为读者的我们,还是要沉淀自我,静下心来,多细细品读经典名著,才会更快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