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中國就不能…"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科研工作者、航空航天觀察者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那一天,浩瀚太空中第一次迴響起中國聲音。

2020年4月24日,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50週年紀念,也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

讓我們共同回到那個風雷激盪的年代,再次聆聽那曲劃破夜空的《東方紅》。

東方紅一號——今夕

東方紅一號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人類太空之旅啟程之時。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蘇聯成功發射。

1958年5月17日,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席前瞻性地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隨即,中國人造衛星開始進入預先研究階段。

1965年1月,在我國相繼成功發射第一枚彈道導彈、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後,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向中央建議加速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展。同年,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中央專委會,確定中國人造衛星工程正式上馬,工程代號“651”。

創業艱難百戰多,乳虎嘯谷震天河。在經歷了5年攻關探索後,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星終於發射成功,進入近地點439千米、遠地點2384千米、傾角68.5度的橢圓軌道,衛星運行週期114分鐘。

東方紅一號衛星入軌

後來,4月24日成為了中國航天日,而中國航天日的官方標誌設計中就突出了東方紅一號的元素。

“中國航天日”官方標識,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標誌中象徵東方紅一號軌道的弧線組成了一個傾斜的橢圓,這也與東方紅一號的實際運行軌道相符。

而圖標中東方紅一號的剪影也足夠寫實。衛星的外形為近球型的72面體,本體直徑約1米,頂部是一根天線,腰部裝有四根天線,這個經典造型也成為了許多國人心中對“人造衛星”的第一印象。

東方紅一號衛星,圖片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新中國的科技進步是在舊中國積貧積弱的大背景和西方嚴酷封鎖的大環境下艱難起步的,作為當時新興科技領域的航天更是如此。但是,中國科學家依然讓自己的第一顆衛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標準:

173千克的質量,超過前四個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第一顆衛星的質量之和;

更高的初始軌道,能夠讓衛星長期在太空飛行。

因此,50年後的今天,天文愛好者們依然能夠在夜空中記錄下東方紅一號的閃光軌跡。

東方紅一號衛星過境軌跡,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東方紅一號——傳承

在東方紅一號暢遊天宮之時,地球上東方紅一號的傳人們也從未停下腳步。

以單星命名而言,“東方紅”成為了我國通信衛星與通信衛星通用平臺的代號。1984年發射的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衛星零的突破。

1997年發射的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打破了通信衛星技術水平長期滯後於國內需求的困境。

2008年起,基於東方紅四號平臺的多顆通信衛星接連斬獲國際訂單,標誌著中國通信衛星具備了與國外競品一爭高低的實力。

而2019年末,基於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的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發射,更是將中國通信衛星的技術水平提升到了全新高度,面對世界領先水平,我們有了足夠的底氣。

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飛躍。

“東方紅”之名,實至名歸。

基於東方紅五號平臺的通信衛星,圖片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除了衛星平臺命名以外,“東方紅”還是我國現代小衛星研製單位的名稱。

20世紀末期,隨著現代微電子技術、微機械技術等高新技術的深入發展,現代小衛星概念成型,傳統衛星的小型化、平臺化、標準化已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中國航天人也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在1999年5月10日將我國第一顆現代小衛星——實踐五號送入太空,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數據。

實踐五號衛星,圖片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在此基礎上,我國首個專門研製現代小衛星的機構——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於2001年正式成立。

誕生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搖籃,集中了國內小衛星前沿領域的精兵強將,航天東方紅到今年為止,已經完成了一百顆現代小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並持續刷新著我國小衛星的壽命記錄。

按照重量計,東方紅一號屬於傳統小衛星範疇,用於命名研製現代小衛星的單位恰如其分。

“東方紅”之名,當之無愧。

這些後輩們傳承的,是先驅的意志。

這裡有一份長長的名單,上面是對東方紅一號的成功做出貢獻的老前輩、老專家、老師傅們的名字:

圖片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而這,還只是一部分。

全國範圍內,為東方紅一號項目做出貢獻的英雄更是無法計數。

“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的地位。”

中國航天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們不能忘記這一切的起源——東方紅一號,更不能忘記為東方紅一號辛勞付出的父輩們。

他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東方紅一號——未來

自1970年5月14日停止工作以來,東方紅一號一直在太空中靜靜地飛行著,無言地見證著新中國百折不回的奮鬥史。

50年歲月磨蝕,讓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遠地點下降到了2040千米左右,軌道週期縮短到110分鐘。

這意味著東方紅一號的軌道壽命,還有數十年之多。

低軌衛星在壽命終結後,只有再入大氣層化作流星一條路。

但未來是不確定的,我們不妨大膽展望一下未來。

也許真有那麼一天,當無線電愛好者把接受頻率對準20.009兆赫時,那首熟悉的《東方紅》旋律會再次響起。黑夜中人們抬頭望去,那道熟悉的星軌能夠再次劃破天際。

那是中國航天人把在軌服務衛星送到了東方紅一號身邊,用靈巧的機械手臂將早已耗盡的銀鋅電池取出,換上了能夠長期工作的同位素電源。

甚至會有那麼一天,一艘大型無人飛船在四子王旗著陸場緩緩落地。第二天,在宇宙中運行了數十年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出現在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

那是中國航天人對自己的智能化天地往返系統進行測試,並且驗證了對非合作空間目標的捕獲與操作技術。

聽起來很科幻,但中國航天的未來確實有無限的可能。

航天科技水平不僅是大國崛起必需的助推器,更是一個國家耀眼的名片。

提高國家的航天科技水平,是中國航天人無上光榮的歷史使命和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

在東方紅一號升空的50年裡,許多之前不敢想的技術,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未來會更好。

東方紅一號的傳奇,還遠未結束。

中國航天的問天之旅,才剛剛開始。

來源|觀察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