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中)║冷眼看市場

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中)║冷眼看市場

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中)║冷眼看市場


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中)


接上

正是古北的社區結構,成了高島屋選址的重要理由。用今天的互聯網語言表述,高島屋是把店開在最為精準的目標客戶的家門口。

當然,高島屋選址的理由遠不止於此。

一直以來,古北社區地處“小”虹橋地區的心腹,而“小”虹橋地區不僅日資企業眾多,日本國駐上海領事館也在這裡。也就是說,古北社區,其實是日本人在上海的最大聚集地。這,成了高島屋選址的主要理由。

注:“小”虹橋的表述,是區別與以虹橋機場、虹橋火車站及國家會展中心為核心的大虹橋。

但,高島屋決策者們沒有想到的是,

他們看到的的重要及主要理由,僅僅是表面現象:

表面現象一——在上海的日本人根本沒有把上海高島屋當成購物的首選地。因為,日本離上海太近了。

真正瞭解日本的讀者可能知道,日本人的消費觀念和當代中國人完全不一樣。他們早就走完了“高及奢侈”的炫富消費時代,大部分日本人的消費理念非常務實,以實用、經濟和環保為主。而且,日本人幾乎不浪費。

在上海的日本人不少,他們的工作及生活主要集中在“小”虹橋和古北(二期、一期)。因距離日本較近,他們可以很方便的回日本探親。在比較了日本和上海的物價後,他們完全有理由從日本把一個階段內所需的生活用品帶到中國,而不是到高島屋來購買。同樣的產品,相對日本國內市場,上海高島屋要貴出不少。注重實用、經濟的在上海的日本消費者,不可能不知道這些事。也就是說,高島屋最看重的這個日本人群體,反而並不是他們的目標消費人群。


高島屋“沒”錯,錯的是你——消費者!(中)║冷眼看市場


表面現象二——生活在古北二期的“本地人”也並不都是高島屋的消費人群。因為,古北二期是一個“移民社區”。

在古北二期生活的“本地人”中,真正的土著上海人並不多,江浙等的外來人口比例非常大,短租客也非常多。

古北二期的房子,最早在2002年前後開盤銷售,當時的價格也就幾千塊每平(雖然價格不低)。最後一個小區(李嘉誠家族旗下的御翠豪庭)在2008年前後開盤,也不過2-3萬塊左右每平。後來,因整體樓市價格上漲,古北二期的房價漲至今天的十萬每平左右。

十萬每平的價格看似很高,但這並不是住戶自己真正掏錢購買的,而是他們早期購買坐等時間紅利的結果。和當今上海一些新房動輒十五萬、二十萬,甚至更高的價格完全不同,這些新房(以黃浦江兩岸為主)的購買者才是真正有實力的買家,他們的消費能力才是最高的。

看到這裡,你也許明白了一點,居住在古北的“本地人”,並不是真實的高端實力買家,雖然大家很有“錢”(這個“錢”,其實是他們的房產資產)。而居住在古北二期的港澳臺同胞,包括日韓等外籍人士,根本不可能把高島屋作為他們日常消費的主力戰場(主要是價格太高了)。

也就是說,居住在古北二期十個小區的人,根本不足以支撐高島屋的銷售。

同時,古北,地處上海核心商圈的外圍,根本就沒有多少“流動人口”(高島屋閉店的根本原因)。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