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佳:作為一位記錄者,見證這一切我與有榮焉 | 寫在研發客5週年

徐唯佳:作為一位記錄者,見證這一切我與有榮焉 | 寫在研發客5週年

2015年春天,我和佳凌第一次在港匯廣場樓下的Wagas見面。他告訴了我一些關於“研發客”的設想,在我眼裡,當時的研發客還只有一個雛形。那時我剛從21世紀報業離開不久,在經濟觀察報任職。行業裡充滿了對紙媒世風日下的扼腕痛惜,以及對自媒體各種亂象的嗤之以鼻。對於要不要轉型,我內心仍有猶疑。因此,一開始我在研發客團隊中的身份只是“一位兼職的同事”。儘管如此,我始終在心裡將自己視為研發客的“元老”。

2016年,寫著“紙媒未死 我們邀你讀到地老天荒”的東方早報正式停刊,澎湃新聞迅速站穩腳跟且很快成為主力擔當。而我,也在成為一個母親之後正式全職加入了研發客,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

過去的五年裡,我差不多有一半的時間在聽投資者或企業創始人講述他們的故事。我知道很多精彩的創業故事背後都難免沉悶的時光,一些看似不經意的成功投資案例是由很多次失敗和試錯堆砌而成。當然,並不是每個採訪對象都是講故事的高手,但比起故事本身,更打動我的其實是他們自身所有的人格張力

徐唯佳:作為一位記錄者,見證這一切我與有榮焉 | 寫在研發客5週年

在第二屆研發客新藥臨床開發高峰論壇上

徐唯佳:作為一位記錄者,見證這一切我與有榮焉 | 寫在研發客5週年

主持第三屆研發客

新藥臨床開發高峰論壇圓桌討論

徐唯佳:作為一位記錄者,見證這一切我與有榮焉 | 寫在研發客5週年

專訪越秀產業投資基金總裁盧榮

採訪與寫作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驗。作為研發客資本市場報道的主力選手,大多數時候我依然延續了以往在財經媒體的風格。冬蕾與姚嘉編輯對我稿件的最高評價是“理性,簡潔。”但有時候,我也會陷入自我懷疑:研發客的讀者是否喜歡這樣的風格?我是否需要更多感性的流露?這種懷疑,有時會讓我在發稿前的一晚難以入眠,甚至在發稿的當天很早醒來。而這一切是在紙媒工作時所無法想象的。但這種懷疑,也讓我與讀者貼得更近。

至今仍記得在這裡寫下的第一篇稿子,報道了三生製藥從美國退市後回香港上市的消息,我當時起的標題是《有一種勝利叫撤退:三生轉戰港交所》。長久以來,對於很多渴望上市的中國醫藥企業來說,美國可能是唯一的選擇,而中概股在別人的地盤上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後來,正如我們所知,港交所的18A成為了投向創新研發企業資本之路的一束光。去年,A股科創板接踵而來,併為創新藥研發企業量身定做了上市規則,而滬港兩地同時上市已是新的趨勢。

雖然,在很多人眼裡,國內資本市場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方說中國投資者還不太成熟,對於創新藥企業的價值沒有全然的認可。不過,從研發客連續兩年的調研來看,現在納斯達克已不再是中國新藥企業上市的首選之地,確實,我們有了更多選擇,也不再需要撤退。無論如何,這些來自資本市場的變化鼓舞著更多人加入新藥研發的隊伍。

去年3月港交所舉辦的Biotech Week,我站在港交所大廳裡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多人都曾出現在研發客的大會上,整個行業似乎更加如魚得水。而作為一位記錄者,見證這一切亦讓我與有榮焉

徐唯佳:作為一位記錄者,見證這一切我與有榮焉 | 寫在研發客5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