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在人際交往中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其實人們都希望與自己交往的人比較穩定一致。
反覆無常的人會讓人捉摸不定,無法控制。因此,保持一致的形象是給人以良好印象的前提。
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和弗雷澤通過實驗證明了人們在社交中保持自身形象的一致性。
社會實驗
1966年,實驗者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
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
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同類實驗
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願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
幾周後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55%的人同意了。
結果分析
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
但是他一旦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
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便會產生自己是關心社會福利者的知覺、自我概念或態度。
這時如果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於是為了恢復內在協調,這種內部壓力就會使他繼續幹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改變成為持久的。
這種效應在心理學中稱為登門檻效應(thefoot-in-the-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
它是指當個體先接受一個小的要求後,為保持形象的一致性,他更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
正如我們平常所說的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實際應用
這種效應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比如當顧客選購衣服時,精明的售貨員為打消顧客的疑慮,“慷慨”地讓顧客試一試,當顧客將衣服穿在身上時,他會稱讚該衣服很合適,並周到地為顧客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但他勸顧客買下時,很多顧客難以拒絕。
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件較大的事情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
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一下子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併力求達到。
美心說,讓心更美。
關注我們,瞭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