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平时作业写得好,但是考试却考得不好?

谁的大碗面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有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有60.8%的孩子有考试综合证,之所以孩子平时学的还可以,一到考试就不理想。总结原因,两种。

一[左上],平时对于知识的吸收不是很透彻。有时知道简单的表面知道,一旦独立完成和独立思考就思维混乱。这种情况需要父母在平时辅导孩子时不要只看答案正确,要让孩子把做题过程学会完整表达,理清做题思路!有的时候我们都明白,答案正确不一定过程就是正确的。

耐心和孩子享受做题的过程![笑]

二[左上],家长和老师过于看重孩子的成绩和分数,给孩子压力太大,让孩子紧张。

成绩不等于智慧,分数不等于能力,这个道理我们谁都知道,就是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候,我们迷失了自己!把孩子成绩当父母和老师的面子赚钱的工具,最终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就不能坦然的面对分数!

[蜡烛]针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和老师要首先学会发下,考试只不过是近阶段孩子学习的一次检验,父母不纠结,孩子就能坦然面对。

学习不能没有分数考核,但光有分数是绝对不够的。

调整父母坦然面对分数的心态,孩子就一定会好起来![点亮平安灯]



子辉老师谈教育


你好,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谈这个问题。

有一种勤奋叫“伪勤奋”,有一种优秀叫“伪优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何为“伪勤奋”?内在思维的懒惰。学习不主动思考问题,缺少思考的学习是无效的,这是“伪勤奋”。

有些孩子看似认真学习,成绩却不见得好。

不管孩子正处在哪个时期学习阶段,孩子在平时学习时,不会记录要点、错点,更没有整理知识的习惯,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在课外学习也好,缺乏对知识的思考,有的只是复制老师的板书,抄袭参考答案,课后只追求做题数量而不会反思总结,有的只是在盲目刷题,抄抄标准答案。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伪勤奋”。

学习上,用行动上的“勤奋”,去换取思想上的“懒惰”,实则是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

2、何为“伪优秀”?心态不稳定,内心不强大。即使平时看似做得很好,可到关键考试时就失常,这就是“伪优秀”,其实是心态出了问题。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觉醒意识增强,他们的内心越来越渴望自立,可由于认知水平不足,使得他们缺乏信心,从而内心产生焦虑,想用考试成绩证明自己,反而给自己增加压力。所以,即使平时做得很优秀,可是,到关键考试就发挥失常了。

有一句话说“成功并不是你的能力和天赋决定,而是你的心态”。所以,家长们平时就向孩子渗透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孩子变得更优秀。

所以,让孩子做真正的勤奋,学会思考,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每一天,相信孩子的成绩会变得好。


秋思行远


你好!

日常学习和考试严重脱节,这是教学顶层设计的弊端。

其实老师也有这样的困惑,平时教的东西,考试不考,而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就造成了题主说的这种现象。

一、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教学设计的思路、教学模式的改革来进一步解决。在考试这个问题上,应该取消统考,还学校教师自主命题考试的权力,使试题更加贴近日常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

二、我曾经提出这样的主张,在学校学科教学中应大力推行“以学为主,学考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得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达标率和优秀率,很好地沟通日常教学和考试,很好地联系课本、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导向,很好地沟通教师个人教学和集体教研,很好地沟通课堂学生学习、课下学生学习的有效衔接。

三、唯有从教学思路的转变上,改革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品尝到学业成功的喜悦,把考试变成学生成功的体验过程,这样,也会减轻学生的负担。

四、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利用好考试这个载体,一提到学生负担重,就是减少考试次数,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为什么不转换一下思路,把考试变成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学生还会讳谈成绩吗?学生会把每次考试当成一种乐趣,这才是把考试用好用足。

在现阶段乃至今后,考试都不会消失,那不研究考试的方式,不研究试题的构成,不研究教学与考试的有机结合,考试只能是很多学生的噩梦。题主所提问题很有意义,可以给学校教学带来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