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木易看史


《大梦谁先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诸葛亮首次亮相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可谓是神来之笔,把诸葛亮既是智慧贤能的化身,又是淡泊宁静的形象,刻画得淋漓至尽。

该诗起点不凡,大气磅礴,为诸葛亮高调走出来尽情渲染。刘玄德意诚情至,三顾草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其情节为诸葛亮“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作了很好的铺垫。刘玄德前两次来未见到,第三次光顾草庐时,诸葛亮正高卧酣睡,他侍立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一醒,就口吟此诗。此诗一出,其氛围有先声夺人之势,其境界有出神入化之妙,气势上又胜出一筹,真是造诣高妙,耐人寻味。

该诗前两句,立意深远,从大处着笔,使诸葛亮仙风道骨、大智大贤的形象鲜活起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其意思是,人生如梦,世事纷扰,谁能醒悟、看透其中的道理?平素我是知道这里的哲理和缘由的。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大家也认为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因此,这两句诗,对诸葛亮来说,恰如其分,量身打造。从此,诸葛亮出山,辅助刘玄德打天下,才有这三国鼎立,蜀国一片天地。诸葛亮也因大智大贤的形象,留下了万古千秋名。

该诗后两句,看似场景写实,却寓意丰盈。“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其意思是,春意正浓,觉已睡足,抬头看窗外,太阳正缓缓地西沉。从表面来看,这只是诸葛亮在草屋里一觉醒来的情景。但与前两句联系起来,从深层来看,是表现出诸葛亮潇洒超脱、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蕴涵着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怀天下,担当尽责的情怀。同时,“日迟迟”也有时不我待,渴望遇到明主、实现平天下抱负的寓意。

《大梦谁先觉》诗,是诸葛亮一生作为贤臣良师的生动写照,是《三国演义》不可多得的画龙点睛之笔,很值得我们吟诵玩味。



海蓝山青


这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中故意吟诵给他听的,为以下的隆中对作的开场白,像子曰一样。什么意思呢,天下大事谁能知分晓,如同梦一样,谁能先知先觉,谁能让梦想成真,我,我知道,我已经看透当今乱世,能明确指出出路,能够破解你梦的疑惑。我已经在家等着了,我已经知道了你来过,我在家里面吃饱喝足等你求我,非我求你,如果你再礼贤下士,你再不把握住这次机会,那么就会像外面的落日一样,会迟迟的落下,快点进来吧,时间不等人。

当时的刘备是心怀天下正在创业的艰辛时期,一路走来全是失败,依靠谁都不成,一次喝酒时发现自己身有赘肉而哭,时不待我,可当时刘备身上没有一分钱,更没有根据地,只要一片热情,这时听到诸葛亮能够给他指点迷津能不高兴吗。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如此,我们都有迷茫时,都希望找到人生的一个指点迷津的人,真正能够一个大梦先觉的人,其实所有的大梦先觉都是来自于实践与感悟。来,来,大梦我先觉,有不明白的关注一下,呵呵!


孟说历史


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谁能够先看穿这个呢?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其实就说他已经看清了世事如梦幻泡影罢了.一切顺其自然。

这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八《定三分亮出茅庐》中,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造访,没有见到,第三次正好诸葛亮在午睡,几个时辰以后,睡足了的诸葛亮醒来便吟出该诗。

  该诗的第一、二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从人生大处着笔,对于人生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够将其参得透彻,看得明白呢。“我自知”,不仅对人生梦觉的“自知”,而是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

  该诗的第三、四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春日正长,春睡正美,描述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





柴门闻犬吠666


对罗贯中的小说来说,诸葛亮的形象塑造是一个关键的地方。如何能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能够带领逃乱中的刘备及其剩余的人马,与魏,吴成为三足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必须要有特别的一面。

在书中,作者用前两顾来铺垫这个卧龙先生的与众不同,不光吊足了刘关张三人的味口,也吊足了数百年中国人的味口。

这里出现的一段小诗,就是这首二十字的小诗,把诸葛亮的人物性格颇为独到的勾画了出来。

“大梦谁先觉,凭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用我们今天的人的观念来讲,就是一个睡足懒觉的吊丝,没得亊起来在发神巾。你有本亊像马云一样去找投资搞项目,何必住了山窝里。

其实,你们无法理解古人的行为,也是有原因的。

读过《红楼梦》的童鞋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两句诗:“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在古代,有本亊,或者自认为有本亊的文人,都不愿到外面去跑官。这种观念的形成,还有一些历史的因素在里面纠缠。

在唐代,李白,杜甫,孟浩然等等,都到当年京城露了一手的,结果,李白一生漂泊,结几个媳妇都保不住,最后死在他叔叔家。杜甫一家子没办法,跑到成都,对着大风吹走了自家房子上的茅草骂街,孟浩然有点能,看情况不对,赶紧回撤,从此不再求仕。

罗贯中把一个三国时期的大咖,为什么要隐藏在

襄阳西二十里的这个小山坳呢?

历史真的需要这么会玩的人才吗?难道孔明不怕他玩脱了吗?

这就是罗作家高明的地方。

也就是说,孔明高明到一种什么都在掌控之中的意思。

这首诗是根据三国演义的局势出现的,在这里就是说,大局势如何演变,你们在梦中的人,没有我看的明白。草屋的春天让我睡的很好,窗外的太阳按照规律在慢慢移动。

整首诗展示出的是一个胸有乾坤的大才景象。从大梦到日迟迟,所有的看似复杂的局面,到“日迟迟”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总揽大局观,跃然眼前。也为后来的草堂对话和出师表的出来留下伏笔。



此路无边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五言绝句刻画出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形象。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诸葛亮少年自比管仲乐毅,对世间万物都洞悉于心,了若指掌,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迈之感。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时候就对天下大势做过细致的推演,若说诸葛亮没有宏才大志是不现实的,可是诸葛亮并没有主动走出隆中。天下豪杰也并没有叩他的大门。最后来顾茅庐的是弱小的刘备,即使反复的推演让他知道也许他出山也不能成就伟业,但是既然梦醒了,大丈夫既领重任,至死方休!

诸葛亮不刻意,不回避,不妥协,不自持的圣人境界赋予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无色无界


来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出场所吟诗句。这首诗意味深长,朗朗上口,至于是罗贯中自己所做,还是引用前人诗句,不得而知。但诗词诗为心声,通篇透露出一股慵懒、自信和生活的悠闲,是难得的佳品之作。在《三国演义》全篇而言,背后隐藏的含义和小说的主题是息息相关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孔明前半生,运筹帷幄,新野城一把火、赤壁一把火、舌战群雄、引兵入蜀,实在太举重若轻,谈笑间强敌湮灭的感觉,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迷一般的自信心。

清朝的毛宗岗品三国时说:或问先生何所梦?予曰:仲尼之梦,是梦周公;孔明之梦,必是梦伊尹。孔明也一直自比管仲乐毅,这两句将孔明怀才不遇但却及其自负的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两句,更明显了。诸葛先生连三分天下的地图都准备好了,一早就等着面试,明主却迟迟不出现。看似慵懒,却有一股子我有才,不怕遇不到明主的自信。

通篇大概意思可以解释为: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伊尹、管仲、乐毅,我有着他们一般的抱负,至于什么时候实现,我自己自然知道。且不着急,我在草堂上把觉睡足了,哪怕窗外夕阳西下,当我醒来的时候,也就是遭遇明主的时候。


秃笔写春秋


胸怀大志如灵虎,文韬武略挥墨毫。

古往今来宣纸上,气节齐身育后人。

寒赞花魁家致美,青莲涤心不沾污。

菊黄收获土成金,只盼日出来明君。

(诸葛亮,罗冠中,正是这样的心情)











风自雅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诗,出自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这一回也是诸葛亮正式粉墨登场的一回,书中是这么描写的: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很多人都看过这部小说,袁阔成老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应该有不少人听过,央视新版、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也有大把的人看过。那么,有多少人关注了诸葛亮的这首“出场诗”呢?又有几个人读懂了呢?小编看网上有关资料,大多数人对此诗的理解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诸葛亮诗原文如下: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注释】

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觉:觉醒、觉悟。

平生:从来,向来。

迟迟:徐徐

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无任何正史记载。与其说是诸葛亮诗,不如说是罗贯中诗。《三国演义》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不愧为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罗贯中亦不愧为小说大家,从这首小诗就能看出端倪来。首先,从写作角度来说,此诗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大气盘旋的铺垫。那么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和场景氛围渲来说,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其次,此诗是为诸葛亮量身订做的,不仅十分符合诸葛亮的身份,而且一开始就为诸葛亮戴上了一顶智慧的帽子。说到这里了,就必须要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了。大梦,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在道思想中,梦既指混沌迷蒙的景象,又指人的感知与思想。“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理解,意思就是在这乱世之中,人人迷茫,惊慌失措,但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中的缘由一直只有我才知道啊。

这里为什么是道教思想,而不是其他诸如佛教等教派的思想呢?明代小说家有一个通用的人物形象塑造定型,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赋予道士身份,或者与道士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大家熟知的瓦岗塞军师徐茂功、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梁山的军师吴用及智慧人物公孙胜,等等。罗贯中塑造诸葛亮也是一样,仙风道骨,呼风唤雨。因此,诗的第一句,基本上就给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定了型。还有一点,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诗句的意思正好与此呼应。

后两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在草堂春睡已足,我都已经从美梦中醒来了,可窗外的太阳还在慢慢吞吞的移动。这句更深层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虽然超然物外,遗世隐居,却从未放弃心怀天下、等待伯乐到来的雄心。用“日”来隐喻赏识自己的伯乐、未来的明主,用“日迟迟”形容明主的到来太慢了。实际上这是说给刘备听的,他在埋怨刘备来得太迟了。因为战乱年代,机会稍纵即逝,明主和贤臣相遇、相识、相知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也相当的宝贵。到来太慢了。实际上这是说给刘备听的,他在埋怨刘备来得太迟了。

由此可见,罗贯中把这首诗放在此处、此时,何其高妙,简直是神来之笔。


中医生命科学


其实这首诗大有深意,暗示了诸葛亮其实在等明主,也渴望结束汉末混战黑暗时代。

他已经睡足了,养好了精神,太阳却还没爬上来。就是这意思。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则喑示他料定了天下大局,胸有成算。

诗很气派,也含深意。

诸葛一生最清醒,却终不遂兴复志。

也许这句日迟迟也暗示了其迟迟大志不遂。


默玄吟雷


罗贯中先生用一首诗来做开场白,把一位世外高人的出场渲染的恰到好处,诸葛亮的从容和自信在这首诗里都若隐若现。

深处江湖,虽不问江湖事,但对江湖事却了然于心。闲居草庐,却名声在外。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这两句把国家的格局与走势已经看透,在后面隆中对中可以体现。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两句对应诸葛亮的人生格言: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暗喻诸葛亮已经准备好出山了,但明君迟迟未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