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平時作業寫得好,但是考試卻考得不好?

誰的大碗麵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有一組數據表明,中國有60.8%的孩子有考試綜合證,之所以孩子平時學的還可以,一到考試就不理想。總結原因,兩種。

一[左上],平時對於知識的吸收不是很透徹。有時知道簡單的表面知道,一旦獨立完成和獨立思考就思維混亂。這種情況需要父母在平時輔導孩子時不要只看答案正確,要讓孩子把做題過程學會完整表達,理清做題思路!有的時候我們都明白,答案正確不一定過程就是正確的。

耐心和孩子享受做題的過程![笑]

二[左上],家長和老師過於看重孩子的成績和分數,給孩子壓力太大,讓孩子緊張。

成績不等於智慧,分數不等於能力,這個道理我們誰都知道,就是面對孩子成績的時候,我們迷失了自己!把孩子成績當父母和老師的面子賺錢的工具,最終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就不能坦然的面對分數!

[蠟燭]針對這樣的問題,父母和老師要首先學會發下,考試只不過是近階段孩子學習的一次檢驗,父母不糾結,孩子就能坦然面對。

學習不能沒有分數考核,但光有分數是絕對不夠的。

調整父母坦然面對分數的心態,孩子就一定會好起來![點亮平安燈]



子輝老師談教育


你好,我根據我的教學經驗談談這個問題。

有一種勤奮叫“偽勤奮”,有一種優秀叫“偽優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何為“偽勤奮”?內在思維的懶惰。學習不主動思考問題,缺少思考的學習是無效的,這是“偽勤奮”。

有些孩子看似認真學習,成績卻不見得好。

不管孩子正處在哪個時期學習階段,孩子在平時學習時,不會記錄要點、錯點,更沒有整理知識的習慣,在課堂上也好,還是在課外學習也好,缺乏對知識的思考,有的只是複製老師的板書,抄襲參考答案,課後只追求做題數量而不會反思總結,有的只是在盲目刷題,抄抄標準答案。這些現象就是典型的“偽勤奮”。

學習上,用行動上的“勤奮”,去換取思想上的“懶惰”,實則是掩耳盜鈴,自己騙自己。

2、何為“偽優秀”?心態不穩定,內心不強大。即使平時看似做得很好,可到關鍵考試時就失常,這就是“偽優秀”,其實是心態出了問題。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覺醒意識增強,他們的內心越來越渴望自立,可由於認知水平不足,使得他們缺乏信心,從而內心產生焦慮,想用考試成績證明自己,反而給自己增加壓力。所以,即使平時做得很優秀,可是,到關鍵考試就發揮失常了。

有一句話說“成功並不是你的能力和天賦決定,而是你的心態”。所以,家長們平時就向孩子滲透積極向上的心態,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所以,讓孩子做真正的勤奮,學會思考,學會調整心態,積極面對每一天,相信孩子的成績會變得好。


秋思行遠


你好!

日常學習和考試嚴重脫節,這是教學頂層設計的弊端。

其實老師也有這樣的困惑,平時教的東西,考試不考,而學生的解題能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就造成了題主說的這種現象。

一、真正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從教學設計的思路、教學模式的改革來進一步解決。在考試這個問題上,應該取消統考,還學校教師自主命題考試的權力,使試題更加貼近日常教學,更加貼近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

二、我曾經提出這樣的主張,在學校學科教學中應大力推行“以學為主,學考結合”的教學模式,實施得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達標率和優秀率,很好地溝通日常教學和考試,很好地聯繫課本、課程標準、考試試題導向,很好地溝通教師個人教學和集體教研,很好地溝通課堂學生學習、課下學生學習的有效銜接。

三、唯有從教學思路的轉變上,改革教學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讓更多的學生品嚐到學業成功的喜悅,把考試變成學生成功的體驗過程,這樣,也會減輕學生的負擔。

四、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利用好考試這個載體,一提到學生負擔重,就是減少考試次數,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為什麼不轉換一下思路,把考試變成學生體驗成功的過程,學生還會諱談成績嗎?學生會把每次考試當成一種樂趣,這才是把考試用好用足。

在現階段乃至今後,考試都不會消失,那不研究考試的方式,不研究試題的構成,不研究教學與考試的有機結合,考試只能是很多學生的噩夢。題主所提問題很有意義,可以給學校教學帶來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