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北伐,卻連長安城都沒見過,諸葛亮能力比司馬懿如何?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是世人對諸葛亮的慨嘆,終其一生,從火燒博望坡之意氣風發,連吳抗曹之舌戰群儒,巧借荊州之舌底生花,再到火燒藤甲兵之老淚縱橫,五出祁山之徒勞無功,病死五丈原之人生絕望,這前後的反差,是江郎才盡,還是江郎才盡?

五次北伐,卻連長安城都沒見過,諸葛亮能力比司馬懿如何?

蜀漢集團一直以光復漢室為己任,在劉備病死白帝城之後,諸葛亮就接過了北伐中原,光復漢室的重任,起初,南蠻作亂,諸葛亮率軍七擒孟獲,收服南蠻人心,使蜀漢再無後顧之憂,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征途。

從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短短七年時間,居然進行了五次北伐戰爭,如此高頻度的戰爭,不僅為蜀漢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更遺憾的是,連長安城都沒見過,諸葛亮是不是太弱了,或者說諸葛亮能力比司馬懿如何?

一直以來,大家對諸葛亮北伐的動機都搞不懂,明明蜀漢國力弱小,曹魏國力如日中天,諸葛亮卻要以弱敵強,以卵擊石,屢次挑動蜀魏之間的戰爭,這是何苦呢?

諸葛亮在其出師表是這樣解釋的,不北伐,蜀漢必亡,北伐,還有一線生機,還能留下一絲絲尊嚴,可見,諸葛亮是一個不服輸,要面子的人,而他壓上整個蜀漢國運,以犧牲蜀漢人民的幸福為代價,去進行這毫無意義的戰爭,諸葛亮不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嗎?

五次北伐,卻連長安城都沒見過,諸葛亮能力比司馬懿如何?

有人以抗日時期為比喻,來說明投降是不對的,可是這是同一種情況嗎?抗日之時,那是外敵,而三國之時,只是內亂,上數三代,同是大漢子民,可諸葛亮卻要以弱小的蜀國,與曹魏相抗衡,實在是自取其辱,自取滅亡,最後病死軍中也是情理之中。

而諸葛亮北伐,基本上都是其與司馬懿智慧的較量,有人說,諸葛亮兵微將寡,卻能和兵強馬壯的司馬懿鬥個旗鼓相當,是諸葛亮比較厲害?

可是事實呢?但凡出軍打仗,總要有個戰略目的,而諸葛亮的目的是攻下長安城,拿下關中,據潼關而自守,可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一次都沒有到達長安城下,是諸葛亮失敗了。

不要以蜀漢國力微小,諸葛亮兵力不足,糧草不足為藉口,諸葛亮身為統軍大帥,明明知道這麼多的不足,卻要螳臂當車,痴心妄想打敗曹魏,這就是他的盲目自大,這就是他的沒有自知之明。

五次北伐,卻連長安城都沒見過,諸葛亮能力比司馬懿如何?

論士兵精銳,論士兵數量,論後勤保障,曹魏絕對是吊打蜀漢的,而司馬懿卻選擇和諸葛亮相僵持,無他,擁兵自重,當諸葛亮還在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之時,司馬懿早就在考慮如何取曹魏而代之,建立屬於自己的司馬晉。

所以一直表現的唯唯諾諾,甚至可以穿上婦人的衣服笑嘻嘻,不是司馬懿慫,而是他深諳隱忍之道,畢竟,塚虎之名絕非浪得虛名。

個人覺得,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能力是不分伯仲,但是諸葛亮為國為民,沒有私心,所以死後千年,一直為後人所景仰,而司馬懿及其後人所做的有些事情,實在是令人失望,神州陸沉,衣冠南渡,是誰之過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