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本是一個英雄形象,為何後來被醜化了,羅貫中的作用並不大

我們都知道,魏延在《三國演義》中被嚴重醜化。

魏延從一開始出場,就是一個賣主求榮的形象,和忠義的黃忠形成鮮明的對比。後來,在劉備奪成都過程中,龐統準備在宴席中上演一場“鴻門宴”的戲,派魏延學“項莊舞劍”,想以此殺掉劉璋。在雒城之戰中,魏延為了爭功差點被殺,最終幸虧黃忠出手才把他救下來。後來北伐中,由於自己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冒險計劃未被諸葛亮採納,心中有氣,因而在進攻箕谷時無視諸葛亮的軍令,差點敗北。諸葛亮病重時,為了繼續北伐,點上“生命燈”續命。但是魏延闖進軍營,不知是無意還是故意,最終撞倒“生命燈”,造成諸葛亮死亡。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公開造反,最後被早已接受了諸葛亮“錦囊妙計”的馬岱,從背後抽出刀來砍死。

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派形象。

魏延本是一個英雄形象,為何後來被醜化了,羅貫中的作用並不大

(魏延劇照)

不過,在《三國志》記載中,魏延顯然並不是這樣的。

在《三國志》中,魏延是作為劉備的部曲跟隨劉備到成都的,並不是“賣主求榮”投降過來的。魏延既沒有搞過“項莊舞劍”,在雒城之戰中也沒有搶過功。

魏延不但不是這樣的人,而且還深得劉備的喜愛。

劉備當年和曹操拼死大戰,終於搶下漢中,並且在漢中稱王。後來劉備回到成都後,把相當於陪都的漢中交給魏延來鎮守。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劉備會派他的兄弟張飛去鎮守。畢竟作為蜀漢兩個對外的橋頭堡,劉備派他的一個兄弟關羽守荊州,照道理,就應該派他的另一個兄弟張飛守漢中。但實際上,劉備卻並沒有用張飛,而是派魏延守漢中,可見劉備對魏延的重視。

魏延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被封為鎮北將軍,這顯然是一方諸侯。

後來在北伐戰中,魏延獨立開戰的戰爭,也基本上都是勝利的。雖然魏延對自己的處境不滿,覺得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多有抱怨。但也就是抱怨而已,並沒有《三國演義》說的那樣,不聽從諸葛亮的命令。

魏延本是一個英雄形象,為何後來被醜化了,羅貫中的作用並不大

(北伐戰爭)

魏延最終的死,《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寫的差不多,就是被馬岱殺掉。只是《三國志》中說到了魏延最終在和楊儀互相攻擊的時候,眾叛親離,落荒而逃,也因此被馬岱追上殺掉。

在正史中,魏延的結局雖然同樣悲慘,但是,他在大部分時間裡,顯然是一個很正面的形象。武功高強、作戰勇猛,戰術得當、多打勝仗、對主忠誠。就算自己感覺很“屈才”,但是依然並沒有獨行其是。而且他這種關於“屈才”的抱怨,與屈原這樣的巨匠,與那個時代的“竹林七賢”這樣的文人,在氣脈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至少《三國志》作者陳壽是憐憫魏延的,魏延應該是一個“悲劇英雄”。

那麼,既然魏延在《三國志》中還是憐憫魏延的。可是為什麼《三國演義》卻把魏延寫成一個反派人物呢?是羅貫中醜化了魏延嗎?

如果把魏延被醜化的責任,算在羅貫中的頭上,顯然是不太公允的。因為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實際上是在收集當時民間傳說的基礎上完成的。關於三國故事的民間傳說,在當時已經非常盛行,也已經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重要談資。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之前,實際上魏延已經被醜化了。畢竟如果之前大家都讚揚魏延,而羅貫中突然把他寫成一個反派人物,老百姓肯定是不能接受的。

魏延本是一個英雄形象,為何後來被醜化了,羅貫中的作用並不大

(馬謖劇照)

那麼,魏延是不是在流傳過程中,被老百姓逐漸醜化的呢?

確實是這樣的。不過,要說到醜化魏延的源頭,其實是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說呢?

魏延在整個劉備活著的時候,都是一員重要的大將,尤其是蜀國北方問題的重要專家。但是,諸葛亮在整個北伐戰中,一直不喜歡魏延,也不用魏延。一開始派北伐先鋒大將,本來魏延是最恰當的人選,諸葛亮偏偏要派馬謖,造成第一次北伐失敗。

後來的幾次北伐戰,諸葛亮也沒有讓魏延發揮過重要作用。

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個“求穩”和“求險”的價值觀的不同。諸葛亮作戰“求穩”,事情沒有考慮萬般周全,他一般不會行動。而魏延“求險”,希望能在戰場上出奇制勝。但實際上,還有一個諸葛亮忌憚魏延的因素在裡面。諸葛亮之所以要多次北伐,除了想統一江山外,還想統一整個蜀漢的所有權力。當然了,也並不是說諸葛亮想當權臣,他是想通過統一權力,讓自己的北伐戰的各方調配能協調完成。而魏延性格孤傲又能力強,不甘居於人下。這樣,魏延就和諸葛亮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深受諸葛亮打擊。

同時,魏延在交際上,顯然是他的一個弱項,哪裡是八面玲瓏的諸葛亮的對手呢!正因為如此,魏延本身很正面的形象,在諸葛亮的打擊和限制下,便越來越差,以至於最終眾叛親離。而這也影響了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終於成為了一個“反派人物”。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