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治世能臣,还是卖国奸贼?

一苇渡江客


李鸿章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国家大事,因此李鸿章也是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赞他的认为他是国之栋梁,是整个清朝的支柱,有人将其评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毁李鸿章的则认为其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旁落,国土分崩离析。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系统地评价一下他的功过。

李鸿章的一生功过难辨,他一手创建了淮军,并且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他治下严格,对于军中纪律十分重视,在任职期间,李鸿章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和文化。并且李鸿章很务实,不喜欢嘴上说得好听但是不知世事的人,李鸿章还很体恤民情,比起剥削贫困的农民,他更倾向于从商人手中多收一点军饷。李鸿章曾率领淮军,为剿灭太平天国做出卓越的贡献,虽然这种行为造成了过多的杀戮,但毕竟他结束了战争,给了国内一个平静发展的时机。李鸿章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是倡导洋务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主张“以夷制夷”的他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个炼钢炉、第一支近代海军等等,这一切为了中国后来近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人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并不只是因为李鸿章签下的那些条约,更是因为李鸿章的一味求和的思想和很多错误的决策,他一心想着“和平发育”,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李鸿章在对外交涉时主张议和,妄图争取到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然而却没有清楚的意识到世界列强是不会坐视中国的发展壮大,他们只会不断的挑起战争来进一步的侵略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想要和平是极不现实的,其艰难可想而知,而且李鸿章在决策上,也又严重的失误之处,主要表现在李鸿章在指挥中日甲午战争中出现失误,导致北洋水师大败;中法战争明明胜利了却和失败没有什么区别等等。

对于李鸿章,个人觉得他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家,“弱国无外交”,国家自身的羸弱这不是靠外交家就可以弥补回来的,虽然李鸿章是一个文化上的先进分子,他主张将西方的技术学来增强国家的能力,这很符合中国的实际需求。然而最后,归根到底李鸿章只是一个封建王朝的修补匠,为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清国修修补补。是历史造就了李鸿章的辉煌,也是历史给他带来身后骂名无数,对于这样的李鸿章只能说是“惋惜”


說古通今


导语

李鸿章既不是“治世能臣”也不是“卖国奸贼”。李鸿章就是一个悲剧人物!本文以实际案例来认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

一,李鸿章是“治世能臣”吗

1. 生于1823年的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之际,业己72岁了。在这半个世纪中,大清帝国发生了无数大事,他都参与其中,可以说为朝廷做到了鞠躬尽瘁,他办洋务、办外交、建海军,每件事无不倾注其大量心血。自道光经咸丰、同治、到光绪,历经四朝,十足的四朝元老。

宦海沉浮,官场险恶。他有很多的无奈,但是,哪个懂他?这一点应该说李鸿章倒也无所谓,但是夾在一个主战,一个主和的“帝后”之间,作为一个军事指挥的全权官员,李鸿章进退两难,战和两难。

从1884年到1894年,大清帝国处于一个“岁月静好”的时候,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军国主义此时迅速膨胀,大量资金投入到海军建设,这个十年,对日本而言实在是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朝鲜,与我国唇齿相连,日本却在光绪十九年(1894)加快对朝鲜的进犯。清政府命令李鸿章全权处理朝鲜事变。李鸿章于是命令淮军将领叶志超、聂士成率四营淮军赴朝。

第二天日本也在仁川登陆朝鲜。袁世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几次电催李鸿章增兵朝鲜。5月27日,光绪帝下诏:马上增兵入朝。李鸿章压下电文,拒绝增兵。原来李鸿章的背后是主和的慈禧太后在撑腰。同时李鸿章则寄希望于列强的干预和调停。

当光绪皇帝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一天颁布宣战书后,面对二国宣战,俄、英、美、德、意、荷、葡萄牙、丹麦、瑞典、挪威,先后宣布中立坐山观虎斗!

李鸿章气得用合肥方言加京腔,问候遍了列强的祖宗十八代。

李鸿章的严重误判,导致战争先机的丧失,这种消极怠战的态度,远不是一个“治世能臣”应该的担当责任。

二, 李鸿章是卖国奸贼吗

1895年二月十一、十二日,光绪召集军机大臣议事,经慈禧核准议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使,于2月22日同清廷权臣们共商对日议和的方针大计。

李鸿章:“反对割地求和,否则我不敢承担议和之事。”

翁同和:“赔款优于割地!”

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应该割地议和。”

几番争论,各大臣仍执己见。光绪皇帝不知所措。

几天的奔波,没有任何结果,最终由反对割地转为主张割地求和。

三月二日,光绪皇帝迫于形势,给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三月4日,大清中央政府发布上谕,复原李鸿章三眼花翎及黄马褂,任命为头等全权大臣,率领大清帝国代表团及美国顾问科仕达等随员33人,赴日本广岛求和。

决定中国之命运的屈辱谈判,李鸿章心中想什么,我们无法知道。饱经风霜的中堂大人,既是儒学大师曾国藩的学生,也是办洋务的急先锋,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内心不动声色的搏斗!

轮船一路向东,海鸥迎面扑来,中堂大人回想战争之初,政敌们骂他“软弱无能”、“辱国丧权”、“贻误战机”的声音不绝于耳!如今这样惨败的局面全靠自己去“搁平检顺”,而自己的后台老佛爷只晓得玩弄权术于后宫!面对这样千疮百孔的破局,哪个王爷大臣敢挺身而出?

而且议和的结局昭然若揭,我李中堂肯定是出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的悲惨下场!但是,我不去谁去?谁行谁上!全国无一人应答!

好在自己的怀中揣着光绪皇帝的上谕:“权衡于利害之轻重,情势之缓急,统筹全局,即与定议条约,减轻朕早晚之忧而慰中外之望。”

三月二十一日,第二轮谈判,日本开出停战条件:“清政府交出大沽、天津、山海关及其铁路、军需,三天内答复。这个条件几乎等于交出北京,任其“来去自由”。

光绪来电指示:“你要据理力争,不可退避不言,割地只限一处,赔钱1亿两为上限,去与日本人交涉嘛!”(我的翻译)

从4月11日到17日,双方谈判几乎撕破脸皮,伊藤博文最后威胁:“如再商改条约,即照和约决裂,此约中止之办法解决。”

(李鸿章全家照片)

4月14日,光绪帝最后决定:“原希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实在不可再商,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分别代表清政府、日本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共十一款,主要内容是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日本;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亿两。

此时的国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暴光后,上至庆亲王下至贩夫走卒,仇恨的眼光几乎把李中堂烧得体无完肤!国人皆曰可杀!李鸿章由此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之卖国贼。

后记

大清帝国的权利掌握在永远圣明的慈禧太后手上,而居庙堂之高的庆亲王奕劻等王公贵族,是一些只晓得贪污银两的官僚。大清的体制决定了李鸿章的命运,以此解释李鸿章身上出现截然相反的两极一一他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角色。前者是出于他想中兴王朝的责任,后者则是因为体制的限制。悲剧由此产生。人们看不到暗箱操作,看不到幕后交易,只是看见了李鸿章在前台忙碌,奔波与外国人周旋;成功了,理所应当;失败了,去签城下之盟、去揹千古骂名。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决定了他要比那些庸懒昏噩的“铁帽子”王爷背更多的黑锅。但是,他别无选择,哪个喊他要答应去日本谈判呢?是我的话,装病躲嘛!所以话该!


良人执戟2


李鸿章与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他为“李中堂”,他是功过皆具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争议很大。

才能

  • 1、曾帅门下

李鸿章少年聪慧,攻读经史,在会试落榜后,幸运的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他受业于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当太平天国发起暴乱之时,他也协助曾帅。

江南富豪地主,在太平军的攻击之下,逃到已形同孤岛的上海,他们频频请求湘军来救援。曾国藩本想派曾国荃去东援,可他志在攻取天京,建立首功,所以不愿前往;又请手宿将陈士杰出山,陈也托词母亲年老不肯去;最后找到李鸿章商量,李欣然应允。

2、组建淮军

对付太平军,各地办起团练。李鸿章回老家庐州组建淮军,都比较顺利。

淮军果然于1862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3、镇压天国、平定捻军

“翰林变作绿林”,本是文人出身的李鸿章展现他不凡的军事才能,在平定地方叛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洋务重臣

1865年,李鸿章时任两江总督,他扩建为江南制造局、扩建金陵机器局、创办天津机器局。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

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5、建设海军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过失

  • 1、海军战斗力弱

尽管他组建了北洋水师,但不是强族,在作战中大败。


  • 2、鉴定不平等条约

战败的晚清,被迫鉴定了很多不平等条件。清政府的代表多是李鸿章,他一生共代表清政府签下30多个条约,多数为多不平等条件,包括《马关条件》《中俄密约》等。

总结

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因为李鸿章是有治世之才,可惜清朝国力衰落,他只是一个朝廷的傀儡。

您对李鸿章有什么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