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是治世能臣,還是賣國奸賊?

一葦渡江客


李鴻章一生經歷了太多的國家大事,因此李鴻章也是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贊他的認為他是國之棟樑,是整個清朝的支柱,有人將其評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毀李鴻章的則認為其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導致中國主權旁落,國土分崩離析。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系統地評價一下他的功過。

李鴻章的一生功過難辨,他一手創建了淮軍,並且作為淮軍的最高統帥,他治下嚴格,對於軍中紀律十分重視,在任職期間,李鴻章更看重能力而不是出身和文化。並且李鴻章很務實,不喜歡嘴上說得好聽但是不知世事的人,李鴻章還很體恤民情,比起剝削貧困的農民,他更傾向於從商人手中多收一點軍餉。李鴻章曾率領淮軍,為剿滅太平天國做出卓越的貢獻,雖然這種行為造成了過多的殺戮,但畢竟他結束了戰爭,給了國內一個平靜發展的時機。李鴻章一生最重要的功績是倡導洋務運動,這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主張“以夷制夷”的他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個鍊鋼爐、第一支近代海軍等等,這一切為了中國後來近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人罵李鴻章是“賣國賊”,並不只是因為李鴻章簽下的那些條約,更是因為李鴻章的一味求和的思想和很多錯誤的決策,他一心想著“和平發育”,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上,李鴻章在對外交涉時主張議和,妄圖爭取到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然而卻沒有清楚的意識到世界列強是不會坐視中國的發展壯大,他們只會不斷的挑起戰爭來進一步的侵略中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想要和平是極不現實的,其艱難可想而知,而且李鴻章在決策上,也又嚴重的失誤之處,主要表現在李鴻章在指揮中日甲午戰爭中出現失誤,導致北洋水師大敗;中法戰爭明明勝利了卻和失敗沒有什麼區別等等。

對於李鴻章,個人覺得他是一個弱國的外交家,“弱國無外交”,國家自身的羸弱這不是靠外交家就可以彌補回來的,雖然李鴻章是一個文化上的先進分子,他主張將西方的技術學來增強國家的能力,這很符合中國的實際需求。然而最後,歸根到底李鴻章只是一個封建王朝的修補匠,為這個已經風雨飄搖的大清國修修補補。是歷史造就了李鴻章的輝煌,也是歷史給他帶來身後罵名無數,對於這樣的李鴻章只能說是“惋惜”


說古通今


導語

李鴻章既不是“治世能臣”也不是“賣國奸賊”。李鴻章就是一個悲劇人物!本文以實際案例來認識一個真正的李鴻章。

一,李鴻章是“治世能臣”嗎

1. 生於1823年的李鴻章在甲午海戰之際,業己72歲了。在這半個世紀中,大清帝國發生了無數大事,他都參與其中,可以說為朝廷做到了鞠躬盡瘁,他辦洋務、辦外交、建海軍,每件事無不傾注其大量心血。自道光經咸豐、同治、到光緒,歷經四朝,十足的四朝元老。

宦海沉浮,官場險惡。他有很多的無奈,但是,哪個懂他?這一點應該說李鴻章倒也無所謂,但是夾在一個主戰,一個主和的“帝后”之間,作為一個軍事指揮的全權官員,李鴻章進退兩難,戰和兩難。

從1884年到1894年,大清帝國處於一個“歲月靜好”的時候,而我們的鄰國日本,軍國主義此時迅速膨脹,大量資金投入到海軍建設,這個十年,對日本而言實在是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朝鮮,與我國唇齒相連,日本卻在光緒十九年(1894)加快對朝鮮的進犯。清政府命令李鴻章全權處理朝鮮事變。李鴻章於是命令淮軍將領葉志超、聶士成率四營淮軍赴朝。

第二天日本也在仁川登陸朝鮮。袁世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幾次電催李鴻章增兵朝鮮。5月27日,光緒帝下詔:馬上增兵入朝。李鴻章壓下電文,拒絕增兵。原來李鴻章的背後是主和的慈禧太后在撐腰。同時李鴻章則寄希望於列強的干預和調停。

當光緒皇帝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一天頒佈宣戰書後,面對二國宣戰,俄、英、美、德、意、荷、葡萄牙、丹麥、瑞典、挪威,先後宣佈中立坐山觀虎鬥!

李鴻章氣得用合肥方言加京腔,問候遍了列強的祖宗十八代。

李鴻章的嚴重誤判,導致戰爭先機的喪失,這種消極怠戰的態度,遠不是一個“治世能臣”應該的擔當責任。

二, 李鴻章是賣國奸賊嗎

1895年二月十一、十二日,光緒召集軍機大臣議事,經慈禧核准議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使,於2月22日同清廷權臣們共商對日議和的方針大計。

李鴻章:“反對割地求和,否則我不敢承擔議和之事。”

翁同和:“賠款優於割地!”

軍機大臣孫毓汶、徐用儀:“應該割地議和。”

幾番爭論,各大臣仍執己見。光緒皇帝不知所措。

幾天的奔波,沒有任何結果,最終由反對割地轉為主張割地求和。

三月二日,光緒皇帝迫於形勢,給予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

三月4日,大清中央政府發佈上諭,復原李鴻章三眼花翎及黃馬褂,任命為頭等全權大臣,率領大清帝國代表團及美國顧問科仕達等隨員33人,赴日本廣島求和。

決定中國之命運的屈辱談判,李鴻章心中想什麼,我們無法知道。飽經風霜的中堂大人,既是儒學大師曾國藩的學生,也是辦洋務的急先鋒,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內心不動聲色的搏鬥!

輪船一路向東,海鷗迎面撲來,中堂大人回想戰爭之初,政敵們罵他“軟弱無能”、“辱國喪權”、“貽誤戰機”的聲音不絕於耳!如今這樣慘敗的局面全靠自己去“擱平檢順”,而自己的後臺老佛爺只曉得玩弄權術於後宮!面對這樣千瘡百孔的破局,哪個王爺大臣敢挺身而出?

而且議和的結局昭然若揭,我李中堂肯定是出力不討好,裡外不是人的悲慘下場!但是,我不去誰去?誰行誰上!全國無一人應答!

好在自己的懷中揣著光緒皇帝的上諭:“權衡於利害之輕重,情勢之緩急,統籌全局,即與定議條約,減輕朕早晚之憂而慰中外之望。”

三月二十一日,第二輪談判,日本開出停戰條件:“清政府交出大沽、天津、山海關及其鐵路、軍需,三天內答覆。這個條件幾乎等於交出北京,任其“來去自由”。

光緒來電指示:“你要據理力爭,不可退避不言,割地只限一處,賠錢1億兩為上限,去與日本人交涉嘛!”(我的翻譯)

從4月11日到17日,雙方談判幾乎撕破臉皮,伊藤博文最後威脅:“如再商改條約,即照和約決裂,此約中止之辦法解決。”

(李鴻章全家照片)

4月14日,光緒帝最後決定:“原希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實在不可再商,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4月17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分別代表清政府、日本國政府在《馬關條約》上簽字,共十一款,主要內容是將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清政府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億兩。

此時的國內,《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暴光後,上至慶親王下至販夫走卒,仇恨的眼光幾乎把李中堂燒得體無完膚!國人皆曰可殺!李鴻章由此被視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大之賣國賊。

後記

大清帝國的權利掌握在永遠聖明的慈禧太后手上,而居廟堂之高的慶親王奕劻等王公貴族,是一些只曉得貪汙銀兩的官僚。大清的體制決定了李鴻章的命運,以此解釋李鴻章身上出現截然相反的兩極一一他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角色。前者是出於他想中興王朝的責任,後者則是因為體制的限制。悲劇由此產生。人們看不到暗箱操作,看不到幕後交易,只是看見了李鴻章在前臺忙碌,奔波與外國人周旋;成功了,理所應當;失敗了,去籤城下之盟、去揹千古罵名。他在歷史上的位置,決定了他要比那些庸懶昏噩的“鐵帽子”王爺背更多的黑鍋。但是,他別無選擇,哪個喊他要答應去日本談判呢?是我的話,裝病躲嘛!所以話該!


良人執戟2


李鴻章與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他為“李中堂”,他是功過皆具的人物,人們對他的爭議很大。

才能

  • 1、曾帥門下

李鴻章少年聰慧,攻讀經史,在會試落榜後,幸運的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國藩門下,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李鴻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習慣都深受曾國藩的潛移默化。

他受業於曾國藩,講求經世之學。當太平天國發起暴亂之時,他也協助曾帥。

江南富豪地主,在太平軍的攻擊之下,逃到已形同孤島的上海,他們頻頻請求湘軍來救援。曾國藩本想派曾國荃去東援,可他志在攻取天京,建立首功,所以不願前往;又請手宿將陳士傑出山,陳也託詞母親年老不肯去;最後找到李鴻章商量,李欣然應允。

2、組建淮軍

對付太平軍,各地辦起團練。李鴻章回老家廬州組建淮軍,都比較順利。

淮軍果然於1862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成功守住了上海,讓中外人士對淮軍刮目相看。

3、鎮壓天國、平定捻軍

“翰林變作綠林”,本是文人出身的李鴻章展現他不凡的軍事才能,在平定地方叛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洋務重臣

1865年,李鴻章時任兩江總督,他擴建為江南製造局、擴建金陵機器局、創辦天津機器局。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

他又進一步得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5、建設海軍

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佔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因此,從七十年代起,他就開始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

過失

  • 1、海軍戰鬥力弱

儘管他組建了北洋水師,但不是強族,在作戰中大敗。


  • 2、鑑定不平等條約

戰敗的晚清,被迫鑑定了很多不平等條件。清政府的代表多是李鴻章,他一生共代表清政府簽下30多個條約,多數為多不平等條件,包括《馬關條件》《中俄密約》等。

總結

梁啟超對他的評價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是因為李鴻章是有治世之才,可惜清朝國力衰落,他只是一個朝廷的傀儡。

您對李鴻章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