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一直錯過的清虛熱藥的用法

李成衛|這些年,一直錯過的清虛熱藥的用法

本文摘自李成衛老師主講《處方策略A-B-C分析清虛熱藥》點擊圖片,學習完整課程!

清虛熱藥,只有見虛熱證才可以使用嗎?

這是由清虛熱藥定義,引發出的深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接下來,跟隨李成衛老師的思路,結合自身思考,來學習清虛熱藥吧!

以清虛熱為主要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陰虛內熱證的藥物,稱為清虛熱藥。其藥性寒涼,主入肝腎經。

以清退虛熱主要作用,適用於肝腎陰虛,虛火內擾所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虛煩不眠、遺精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以及熱病後期,餘熱未清,陰液已傷所導致的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絳,脈細數等。

因其重在清退虛熱以治標,宜與滋陰藥配伍,以標本兼治。若治熱病後期的陰虛內熱證,還應配伍清熱涼血、解毒之品,以清除餘邪。

主要有青蒿、地骨皮、白薇、銀柴胡、胡黃連幾味藥物。


這個定義下,這類藥物使用要求嚴格,需要見到虛熱。實際上,這類藥物,大分部不僅在虛熱時可以用,實熱時也可以用。僅從這個定義出發應用這類藥物,其作用受到限制。

而應用處方策略ABC指導這類藥物的臨床應用,不僅不被定義限制,還可以掌握用藥技巧、解決疑難問題。

第一部分

清虛熱藥的A-B-C結構分析

李成衛|這些年,一直錯過的清虛熱藥的用法


處方策略A-B-C:

A是指全身狀態,是病機,也可以是體質。

B是主症(證),可以是中醫的主症(證),也可以是西醫的主症。

C是協調前二者的關係所制定的治法、治略、風險防範、間接治療,以及一般狀態,包括飲食、二便以及睡眠等一般情況的處理。


1、什麼是虛熱

——由全身狀態A陰虛限定的主症B虛熱

虛熱,陰虛陽亢,陽氣相對有餘形成的熱,和陽氣絕對有餘的實熱一樣,都是陽氣有餘。二者的主症表現不同,但首先不同的是二者出現的全身狀態不同,現在定義的虛熱的全身狀態為陰虛、是陰液的不足。

當然,古代的虛熱最早指氣虛的熱、血虛的熱,到現在定義在陰虛前提下的熱。實證發熱的前提是全身氣血充足,正氣足夠,所以才會邪正交爭劇烈。

虛熱主要發生於兩種情況或情景,一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損傷陰液,如肺結核、甲亢、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可以見到口咽乾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從全身狀態怎麼辨識、判定?哪個是核心指標?二者在全身狀態上的辨識,用沈氏女科處方策略ABC辨識非常簡單。沈氏女科處方策略ABC,用A來代表全身狀態,而其核心的判定指標為舌象。

古代不同時期判定全身狀態與主症採用的治標不同。漢代,內經時期“形證”,全身體質為A;傷寒論、金匱要略脈症;宋以後病機-證;清代舌症。沈氏女科起源於明代,採用的是舌以舌象來判定全身狀態。

百病虛實通用方

以舌定證,證分虛實

苔膩溫膽,苔薄杞菊

——沈氏女科總括


虛熱,屬於虛證

舌苔應當苔薄不膩之類,更準確說是舌紅少苔、舌光無苔。

李成衛|這些年,一直錯過的清虛熱藥的用法


實熱,屬於實證,典型舌象是舌紅、苔黃厚膩。

李成衛|這些年,一直錯過的清虛熱藥的用法


2、虛熱的主症B

實熱到虛熱的演變為:

邪氣阻閉,導致氣水血鬱遏、耗傷;發病急劇或者病程長久,到導致陰液損傷。在全身陰液損傷之後,熱的主要表現B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所以虛熱,可以體溫不高,骨蒸潮熱、自覺發熱,或者五心煩熱。


3、虛熱的風險治療及清虛熱藥的意義

明確虛熱的治療風險及清虛熱藥的意義,這是理解虛熱和清虛熱藥的關鍵。

有熱當清,但清熱藥多苦寒,寒可清熱,但味苦會傷陰。

實熱,熱盛導致氣血水壅盛,有伴有水溼停聚,苦寒相合,既可以清熱、也可以燥溼。這是中醫認識世界從整體認識的優勢。

但是,虛熱,全身的陰液已經受損。一方面,味苦會加重陰液的損傷。另一方面,陰液虛、陽氣也會化生不足。陰陽互根與消長是同時存在的。過於寒涼、損傷陽氣,也不利於虛熱的恢復。這是治療虛熱主要的風險。

清虛熱藥的特殊性也就凸顯出來了。這類藥實際上也可以清實熱,且清熱而不傷陰。

這也是這一類藥的特長、優勢。下邊具體來看一下清虛熱藥。

1、青蒿=清暑熱、溼熱,治療瘧疾,因為清熱利溼而不傷陰,所以能夠清虛熱。

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乾燥地上部分。全國各地均產。夏季採收。

【處方用名】青蒿。

【主要藥性】苦、辛,寒。歸肝、膽經。

【基本功效】清虛熱,除骨蒸,解暑熱,截瘧,退黃。

【臨床應用】:

1、陰虛發熱

本品苦寒清熱,辛香透散,長於清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適用於溫熱病後期,陰液已傷,邪熱未盡,深伏陰分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常與鱉甲、知母、丹皮等藥同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又能清虛熱,退骨蒸,以“治骨蒸勞熱為最”(《本草圖經》)。適用於肝腎陰虛,骨蒸潮熱,或低熱日久不退。常與銀柴胡、胡黃連、知母等同用,如清骨散(《證治準繩》)。

2、暑熱證

本品辛香而散,苦寒清熱,“尤能洩暑熱之火”(《本草新編》)。適用於夏令外感暑熱,發熱煩渴,頭痛、胸悶無汗等,常與藿香、香薷、野菊花等同用,如香菊感冒顆粒(《部頒標準》)。

3、瘧疾寒熱

本品主入肝膽經,有較好的退熱與截瘧之功。能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寒戰壯熱,為治瘧疾寒熱之要藥。可用大量鮮品搗汁服用,或與草果、黃芩、柴胡等同用。若治溼熱鬱遏少陽,寒熱如瘧,寒輕熱重者,可與黃芩、滑石、半夏等藥同用,如蒿芩清膽湯(《通俗傷寒論》)。

4、溼熱黃疸

本品“苦寒清熱,而又含芳香清冽之氣,故能醒脾胃而理溼熱”(《本草正義》)。可用於治溼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等。


【臨證備要】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鮮用絞汁服。脾胃虛弱,腸滑洩瀉者忌服。

【典型案例】青蒿治瘧疾案。某中年婦女,形體瘦弱,向有頭暈作痛、心悸耳鳴等證。秋初病瘧,先寒後熱,已有一週,口渴嘔惡,舌苔黃,脈細弦而滑。前醫用小柴胡湯加減,瘧疾不已,頭暈頭痛更甚。即將原方中柴胡一味改為青蒿,投劑即瘥(《金壽山醫論選集》)。

2、白薇=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清解表熱,也可以清虛熱。

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根及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春、秋二季採挖。

【處方用名】白薇、炒白薇

【主要藥性】苦、鹹,寒。歸胃、肝、腎經

【基本功效】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臨床應用】

1、陰虛發熱,產後發熱

本品苦寒,入血分。“於清熱之中,已隱隱含有養陰性質”(《本草正義》)。既清實熱,又退虛熱,尤以退虛熱見長。適用於熱病後期,陰液未復而餘熱未清,夜熱早涼,或陰虛發熱,骨蒸潮熱,常與青蒿、知母、生地等配伍。治產後血虛發熱,低熱不退等,可與當歸、人參、甘草同用,如白薇湯(《全生指迷方》)。

2、熱淋、血淋

本品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尿通淋。適用於膀胱溼熱蘊結所致的熱淋、血淋,小便澀痛。常與滑石、小薊、白茅根等同用。

3、瘡癰腫毒,咽喉腫痛,毒蛇咬傷

本品能解毒療瘡,消腫散結。治血熱毒盛的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常與天花粉、赤芍、甘草等同用,如白薇散(《證治準繩》);若治咽喉紅腫疼痛,常與金銀花、桔梗等同用。

此外,本品益陰除熱,無傷陰留邪之弊。尚可用於陰虛外感風熱表證,症見發熱,微惡風寒,咽乾口燥等,常與玉竹、薄荷等配伍,如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

【臨證備要】煎服,5~10g。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

【典型案例】白薇解毒療瘡案。

劉某,男,24歲。2天前勞動時,左足底被扎傷,至今日中午足底疼痛難忍,足背紅腫,且有一條紅絲迅速上走膕窩,腹股溝淋巴結紅腫疼痛,行走不便,且感發熱頭痛,脈弦數。診為紅絲疔,予白薇30g,蒼朮10g,加水2碗,煎成1碗,一次頓服,藥渣搗碎敷患處,每日1劑,連服2日。當晚痛止神安,第二天腫消熱退(《名老中醫用藥心得》)。


3、地骨皮=治療肺熱咳嗽、血熱出血,以及陰虛發熱。

首載於《神農本草經》。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根皮。主產於寧夏。春初或秋後採挖。

【處方用名】地骨皮。

【主要藥性】甘,寒。歸肺、肝、腎經。

【基本功效】涼血除蒸,清肺降火。

【臨床應用】

1、陰虛發熱

本品甘寒清潤,“專清陰中之熱”(《臟腑藥式補正》)。“凡人真陰中有火,自相蒸爍,而見有汗骨蒸,宜此對待之”(《本草述鉤元》)。適用於陰虛內熱,骨蒸盜汗,可單用,如地骨皮露(《部頒標準》);或與知母、鱉甲、銀柴胡等配伍,如清骨散(《證治準繩》)。

2、肺熱咳嗽

本品性寒,入肺經。能清肺中之鬱熱,降肺中之伏火,“療肺熱有餘咳嗽”(《藥品化義》)。適用於邪熱壅肺,氣逆不降之咳嗽氣喘。常與桑白皮、甘草等配伍,如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3、血熱出血

本品甘寒入血分,善清洩血分之實熱以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出血,可與大薊、仙鶴草、側柏葉等配伍。

此外,本品甘寒不燥,清熱除蒸之中,兼能“解消渴”(《本草正》),可用於陰虛內熱之消渴。

【臨證備要】煎服,10~15g。外感風寒發熱及脾虛便溏者不宜用。

【典型案例】地骨皮涼血止血案。

王某,女,49歲。近2個月以來,月經紊亂,崩漏不止,血色鮮紅,質稠量多,且逐月加重。西醫診斷為“更年期功能性子宮出血”,症見崩漏不止,伴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精神疲憊,舌淡、苔薄白,脈細數。證屬腎陰虧虛。治擬滋腎養陰,涼血止血。用炒地骨皮60g(以甜酒汁100mL拌炒至黑),幹荔枝(連殼搗爛)10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後出血量減少,再進2劑血止(《名老中醫用藥心得》)。

4.胡黃連、銀柴胡(略)。


第二部分

清虛熱藥在處方策略A-B-C指導下的臨床應用

李成衛|這些年,一直錯過的清虛熱藥的用法

清虛熱藥在處方策略ABC指導下的臨床應用,換一個角度為用處方策略ABC理解清虛熱藥的特點,就能把握其應用要點。

清虛熱藥的特點是實熱、虛熱甚至溼熱、表熱都能清,只是清熱而不傷陰、不傷正,故而稱為清虛熱藥,以別於清熱而傷陰的典型清熱藥。

其應用範圍則為:

實熱—實熱,為明顯虛損,但正氣已經不耐受損傷—虛熱

舉例一

沈紹功教授認為青蒿清熱、退熱,治發熱類疾病,無論表熱、裡熱、溼熱、虛熱均可,範圍廣泛,強於柴胡。

舉例二

蒿芩清膽湯證,溼熱鬱遏少陽,寒熱如瘧,寒輕熱重,青蒿與黃芩、滑石、半夏等藥同用,清利溼熱。

舉例三

沈紹功教授用青蒿涼血、清虛熱,還能透溼邪,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用,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身痛、關節疼痛。

舉例四

清經散,出自《傅青主女科》,具有清熱涼血之功效。主治腎中水火兩旺,月經先期量多,色深紅或紫,質黏稠,舌紅苔黃脈數。組成有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黃柏。青蒿與地骨皮等清虛熱。

舉例五

地骨皮治肺熱咳嗽,清肺熱而不傷正氣,故而可以理解瀉白散證,肺熱已經兼雜的氣陰虛損。

舉例六

瀉白散治療糖尿病,可以接續白虎加仁湯應用於肺熱的輕症。

舉例七

清經散、兩地湯用了地骨皮清血分虛熱。

“掌握一個疾病要掌握用A-B-C來分析它,掌握一個藥物,也需要掌握它的A-B-C”。

—— 李成衛


確實如此,每一味藥,都有其專屬的A-B-C。以藥入手,拓展到方劑,再到臨床中所遇見的疾病,不斷思考,不斷分析,不斷實踐,才能使得醫術提高。

本文摘自2020年4月19日晚李成衛老師與中醫在線合作主講的《處方策略A-B-C分析清虛熱藥和7個臨床經典案例分析》公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