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後期低熱不退治驗體會(臨沂戴美友專訪-醫案)

感冒後期低熱,是指各種感冒經藥物治療後,其主要症狀基本消失,但留有面部發燙、四肢發熱、口乾舌燥等虛熱症狀。許多病人不得不再用一些消炎藥及退熱西藥,但這些西藥對這類病人大多效果不明顯。中醫治療本病獨樹一幟,效果突出。通過辨證施治,本病可歸為中醫陰虛發熱範疇,屬於虛熱證。採用清退虛熱之方,往往收到藥到病除效果。若伴有感冒後遺症狀,可配合九味羌湯加減治療。今舉例說明之。

【病案】:梁某某,女,53歲,費縣胡陽鎮。2015年7月17日 初診:手足發熱加重3天,體溫37.4℃左右。自述半月前曾患感冒,經對症治療後感冒症狀緩解,但遺留低熱不退,手足發熱,面色紅潤髮燙,口乾舌燥,體溫一般在37.3~37.6℃之間,經用西藥退熱藥、抗生素或打退燒針(藥物不詳)均不能緩解。患者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噁心欲吐,睡眠不安,大小便正常,舌紅苔黃膩,脈細數。

處方:羌活15克 防風15克 細辛3克 白芷15克 川芎15克 葛根15克 白芍15克 石膏15克 大棗9克 生薑9克 秦艽15克 青蒿20克 丹皮15克 知母15克 鱉甲15克 3付 沖服。

7月22日 二診:症狀全無,體溫36.5℃,其他如常。告知病已愈,勿需再服藥。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按語】:感冒、流感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國醫學屬“表證”和“外感熱證”。感冒後期出現低燒現象非常多見,開始感冒後,經治療感冒症狀緩解,但又出現低熱現象,四肢及面部發熱,並多見於午後,病人痛苦不堪。現代醫學認為,低燒是指體溫在37.3℃~38.0℃之間症狀。其實低熱可見於多種疾病,如風溼、結核、慢性炎症、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引起持續低燒;長期心理緊張、情緒不穩定也會引起體溫中樞紊亂,導致持續低燒。所以發現低熱,首先要查明病因,明確低熱發生的原因,不明低燒不能濫用藥。發熱是機體抵抗疾病侵襲的反應之一,病人濫用退熱藥,並不利於疾病的治療。並且還可能導致白細胞下降、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危險。體溫38℃以上時,才應考慮使用退燒藥。

本病例低熱原因明確,是感冒後期邪熱不盡引起的低熱證,所以在用清蒿鱉甲湯退虛熱藥,用九味羌湯治感冒後遺症,兩方合用,相得益彰,故取效迅速。


戴美友介紹:

中醫專家,主任醫師。1988年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善治胃腸疾病、肝膽疾病、心

腦血管病、咳喘病、婦科病、皮膚病、不孕不育、腎虛症、情志病、頸肩腰腿痛、月經失調

、靜脈曲張、皮炎痤瘡等,對許多疑難雜症有獨特治療效果。

文中所出醫方僅可參考,不可未經醫師診斷,擅自使用;投稿或者專欄合作請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