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老師品崔顥《黃鶴樓》

以下文字參考喜馬拉雅音頻(蒙曼老師講李白和杜甫),xixima整理如下(在這裡感謝蒙曼老師精彩講解,關於老師更多精彩內容,請大家自行搜索喜馬拉雅“蒙曼”相關內容):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這幾天呢,總有人問我,為什麼不說不會作詩也會吟,非要說不會吟詩也會吟呢?很簡單啦,因為人家《唐詩三百首》的原書就是這樣寫的,這是尊重原文。而且那,就從字意上來講,所謂吟,就是吟詠的意思,是寫和唸的合體。所以咱們才能說吟詩作賦啊,吟風弄月啊。所以說吟詩的內涵比作詩的內涵更豐富。

好,該說正題兒了,前兩期,咱們分別講的是李白和崔顥的《長幹行》,當然了,也順便提到了李白跟崔顥之間那段有關黃鶴樓的著名公案。那其實呢,崔顥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黃鶴樓》。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分享這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寫得太好,好到什麼程度?好到詩仙李白親自給它打了廣告。元朝有一個人叫辛文房的寫了一本《唐才子傳》,記了這麼一件事兒。說李白壯年的時候,到處遊山玩水,當然也到處題詩,那到湖北黃鶴樓的時候,又一次詩興大發了,正想題詩留念,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這首《黃鶴樓》。看完之後是連說絕妙,就寫了一首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然後呢?然後就此擱筆,悻悻而去,所以黃鶴樓現在還有擱筆廳,就為紀念這件事。

那這個說法是不是真的?其實是半真半假。假的部分,假的就是這首打油詩,明朝有一位大詩人叫楊慎,就是寫“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那位,他已經考證出來了,寫這首打油詩的,其實是一個禪師,也就是一個和尚寫的,李白本人並沒有說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是假的,但是也有真的,什麼是真的呢?李白對這首詩佩服得五體投地,那是真的。其實你看李白也是寫過黃鶴樓,而且有兩首還非常有名。一首是大家都知道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一見長江天際流”。另外一首,其實也挺有名,是《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你看看這兩首詩都不錯,但是你要注意,他這兩首詩都不是律詩。所以體例不一樣,而且這兩首詩雖然都寫到黃鶴樓,但都是借題發揮,借景抒情,和黃鶴樓本身的關係並不大。所以說,要是我們說,自從崔顥題詩之後,李白不敢再直接寫關於黃鶴樓的律詩,那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但是呢,要說李白崇拜崔顥,這種事更有說服力的是什麼?是李白不寫黃鶴樓,他去寫鸚鵡洲去了。大家看看他鸚鵡洲是怎麼寫的?“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你看鸚鵡鸚鵡鸚鵡,是不是和崔灝,黃鶴黃鶴黃鶴的句式完全一樣啊。這是幹什麼?這就是模仿,為什麼要模仿,崇拜啊。就像現在一樣,你的偶像穿了一件什麼衣服,你也去跟著買一件同款的,這是一個道理。

能讓大詩人李白都這麼崇拜,當然說明這個詩好,好到什麼程度呢?南宋大文學評論家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裡是這麼說的,“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那大家想想,在詩人輩出的唐朝,能評上第一,這就不得了了。 那我就得跟大家一起分析分析了,這首詩究竟好在哪?

先看前四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黃鶴樓這個名字,就是因為黃鶴而起的。而黃鶴的傳說呢,有兩個,一個是仙人子安,另外一個是三國名臣費禕()費文偉,駕鶴登仙,這兩位仙人的故事其實就是黃鶴樓的來歷。那咱們想想現在能去旅遊的話,只要是看人文景點,一定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景點的來歷吧!比方說您去看姜女廟,那肯定會想到孟姜女哭長城,那如果看少林寺的話,當然會想到十三棍僧救唐王。這是人之常情,崔顥也是一樣啊,他登臨黃鶴樓,馬上就想起了神仙駕鶴的故事了。然後這四句詩等於就奔湧而出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那黃鶴到底有沒有啊?神仙到底有沒有啊?就算有吧,他們也終究是一去不復返啦!這個地方,地上只剩危樓高聳,天上只有白雲孤飛。撫今追昔,斯人不在,是耶非耶,亦真亦幻,這四句話,一氣呵成,一種茫茫渺渺的蒼涼感,就立刻撲面而來了。那可能正是因為這句話,太自然、太順暢了,所以大家聽到這兒,可能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黃鶴這一個詞兒已經出現三次了。

要知道,這可是一首七言律詩啊,這樣的重複本來是格律詩的大忌,而且平仄也完全不對,你看“黃鶴一去不復返”,幾乎是全都是仄聲了。但是呢,就是因為它氣韻連貫,猶如行雲流水,所以大家絲毫不覺得不妥。這是什麼呢,這其實就是在《紅樓夢》裡頭,林黛玉跟香菱講詩的時候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就是不以辭害意。那這個講的是神仙的事兒,講的是天上的事兒。接下來呢,從思接千古要回到現實中來。

現實中,詩人在哪兒?他當時就在黃鶴樓上,登高臨遠,俯瞰滔滔江流、莽莽平川。那他看到什麼景象?他看到的是一派明媚春光,就是所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你看他先是極目遠眺,在春日的暖陽照耀之下,對面漢陽平原上,春樹是歷歷可數。那再往近處看,江心的鸚鵡洲上是一片芳草萋萋。這個景色美不美?這個景色太美了。長江江面的銀色,大樹的碧綠色,洲上芳草的無邊翠色,在往上看,還有長天的藍色,雲彩的白色,整個都籠罩在陽光帶來的一片明亮之中啊!

這就是色彩美,那再看這個音韻美不美?這個音韻也美呀。黃鶴、復返,這都是雙聲詞啊,就是聲母相同,那此地、江上都是疊韻詞,就是韻母相同。再加上悠悠、歷歷、萋萋這樣的疊音詞,整首詩就顯得特別的清朗,特別的鏗鏘。就是你不看色彩,只聽聲音,也像是到了春天一樣。

那從追憶寫到現實,從渺渺茫茫寫到歷歷在目,現在該收尾了,尾怎麼收呢?“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詩人其實本來是白天登樓的,但是呢,因為景色太美流連不去,所以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薄暮時分了。薄暮冥冥啊,江上籠罩著一層青煙,這時候應該是倦鳥歸林了呀!那倦鳥都知道歸林,在外面飄蕩的遊子,是不是就會自然而然的生出思鄉之情啊?這還是我們之前說過的那種感情,“江山信美,終非吾土”。其實啊,你通篇看下來,不用等到薄暮冥冥,就在詩人俯視芳草萋萋的時候,他的鄉愁其實已經油然而生了,為什麼呢?因為《楚辭·招隱士》裡是這麼說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那崔顥為什麼要寫芳草萋萋鸚鵡洲啊?因為當他看到芳草的時候,楚辭裡頭這句話,這種情感,已經在他心裡生髮出來。所以說鄉愁是什麼?鄉愁就像一粒種子呀,他是始終種在心裡的,看到萋萋芳草的時候,這顆種子已經萌動了,到了煙升江上的時候,這顆種子就越發破土而出了。

於是啊,一種渺渺茫茫,抓不住但是也趕不走的鄉愁,就一下子把詩人給籠罩了。所以你看啊,整首詩下來,從茫茫渺渺開始,到中間的歷歷如畫,再歸於最後的渺渺茫茫,從天上,到人間,再到天上,一派自由自在,一派行雲流水啊。真是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絕對是神來之筆,盛唐氣象。

那說到這兒,我想講一個我特別的感慨,什麼事情啊,就是才子和江山的關係,才子是一定要飽覽大好河山,這樣才能吸收山水的靈秀之氣,才能創作出動人的作品,這就是湯顯祖在牡丹亭裡的說的,“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才子沒有江山相助是不行的,但是呢,江山如果沒有才子吟詠,也會花容失色。你看中國所謂四大名樓啊,鸛雀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如果沒有那些著名的詩人,沒有那些著名的才子,怎麼會有如今的影響力?這就是劉禹錫,所謂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