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這算是悲觀主義麼?

程序正在載入中


《論語》中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經常性的自我反思,查找自身在為人處世方面的不足,加以總結和改進,力求做得更好,是智者和上進者的表現。

但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其潛臺詞可能是自己認為已完成的事情存在明顯的缺陷,並且因為這種缺陷而感到自責,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

這是悲觀主義嗎?我認為不是。

悲觀主義泛指對宇宙、社會、人生悲觀失望的態度、觀點和理論。但並不等同於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否定。

反思自己並對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很多時候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對自己心懷期待,歸根到底是希望獲得他人的接納和認可,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心理學上說,克服自卑,樹立自信,首先要做到 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在接納他人成就與長處的同時,也能認可自己的價值。不盲目否定自己,而是給自己的成長創造時間和機會。

習慣反思自己,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首先表明了積極向上的態度。

接下來,選擇一個自己擅長並樂於為之付出努力的領域,踏實的做下去,積累一個個小的成功。

反思,但不自責,幫助自己重拾信心。

做好準備,這會經歷一個過程,也許是幾個月,也許是幾年。

當霧散之時,陽光便會照進來,生活也會重新讓我們感到暖洋洋的!


瀾軒炳炎


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不算是悲觀主義。詞典上定義:“悲觀主義與樂觀主義相對,它泛指對宇宙、社會、人生悲觀失望的態度、觀點和理論。”

曾經有哲人這樣解釋樂觀與悲觀的區別,說:桌子上放著半杯水,樂觀主義者說這個杯子的一半是滿的,悲觀主義者說這個杯子的一半是空的。說明悲觀主義,習慣從壞的一方面來觀察一切事物,從壞的一方面著眼的意思。而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本質上沒有那種悲觀消極的思想,它是一種自省行為,一種對完美的追求

1、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是一種自省行為


在工作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對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反思,往往會找出更好的方式或辦法,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這種反思,其實就是一種自省行為,通過自省,找出自身的強項、弱點,在以後的工作中,更有效的揚長避短,提升自己。


習慣反思自己,是一種自省行為,人,只有時時反思自己,形成習慣,自己才能進步得更快。在工作生活中,自己的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明。


2、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是一種對完美的追求

正是由於這種不滿足現狀對完美的追求,一切才發展進步得更快。在工作中,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是對自己更高的嚴格要求;藝術工作者,由於這種反思要求,讓自己能更好的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科技工作者,由於這種反思要求,才使得我們國家的科技成就,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正是由於這種對完美追的求敬業精神,才能讓國家有希望,人民有更好的未來。


3、追求完美人,會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


自古以來,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的人,有通常是高度自律的人。在生活中,他們嚴格自律;工作中,習慣反思;要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曹雪芹在“滿徑蓬蒿,舉家食粥”的潦倒窘境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終成就經典名著《紅樓夢》流芳百世。唐代詩人賈島,騎著毛驢進京趕考時,依然念念不忘“推”、“敲”二字。這種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的理念,會時時檢測出自己的不足,能讓他們更客觀正確的認識自己,提升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

結語:


習慣反思自己,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好,是一種思想理念,與悲觀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是善於選擇生活中積極的一面,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困難,以樂觀的精神去戰勝困難。這種積極的心態,終究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碧雯Sunny



我記得《論語》裡,有這樣一段話“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說“我每天都要反思反省自己幾次,看看自己做的事情有沒有錯的地方。”

反思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一,通過反思我們可以總結經驗,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反思自己做過的事情後,把我們取得的成績,獲得的經驗進行總結分析,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將會做得更好。


二,通過反思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還能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助於目標的實現。


三,通過反思我們還能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我們反思自己的得失之後,可以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裡?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一來將我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聯繫在一起,讓自己在將來做的更好。

總結:習慣反思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習慣反思自己,這不但不算悲觀主義,反而是一種很好的思考習慣,是一種很好的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