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

試試


【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不求甚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運用駁論進行論述的方法。

2、正確理解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

3、學習用批判的目光對待“一般人”的觀點、主張。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明確其表達的中心觀點。

教學難點:學習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如認識過程的邏輯錯誤等),批駁對方的錯誤觀點,通過層層論證樹立自我的觀點的方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工作中,常常聽到有同學在呼喊,上帝啊,賜給我有效的讀書方法吧。特別是進入高中以後,同學們會思考,我們是不是該改變一些讀書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惑或者期待,那麼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種讀書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啟發。出示題目。

二、瞭解大意,找出主要觀點。

初讀課文,(一生朗讀,其他人尋找作者的觀點。朗讀之後先正音,再評價。)

問: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義有幾層?一遍不夠第二遍、第三遍。

明確:(態度)讀書要謙虛;

(方法)讀書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重要的書要反覆閱讀,才能真正讀懂。 從反面講:不要自負、不死摳字句,不因小失大。

補充:瞭解大意,文中還有一種說法——觀其大略。用我們的術語來說就是——整體把握。面對這樣一篇議論性的文字,我們首先要把握的是——論點。也就是作者在這裡要表達的主要觀點。

板書:論點——讀書要前後貫通,瞭解大意;重要的書要反覆閱讀,才能真正讀懂。

1、信息社會,資訊發達。特別是網絡,當你點擊,鏈接像個無底洞,讓你沉溺其中。你怎樣“不求甚解”?

A、迅速掃視,擷取重要信息。B、根據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捨。

2、遷移:面對議論文,觀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論點。記敘文,觀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說明文,觀其大略首先是瞭解說明對象及其特徵。

3、如要真正讀懂,你可以在小說中讀到形象背後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在散文中讀到景與情、形與神的統一;在詩歌中融入那別樣的意境。

三、反覆閱讀,理清論證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開篇。明確文章的議論方式——駁論。通過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論點來確立自己的論點就是駁論。

要揭露和駁斥錯誤的觀點,首先得把對方的觀點亮出來,這個工作我們把它叫做“豎靶子”。駁論的過程是一個從“破”到“立”的過程。

2、作者是怎麼駁斥那個“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錯誤觀點的呢? ,靶子樹起來之後,怎樣打靶子,看看作者是怎樣一步步來加以論證的。

方法步驟:齊讀或分兩大組讀2-9段。學生獨立思考,明確每一段的主要內容。再由前後四人小組討論,要求輪流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

明確:首先,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其次,闡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兩層含義;再次,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舉例(諸葛亮、普列漢諾夫)論證讀書的要訣在於虛心、會意;接著全面、更明確地解釋“不求甚解”的含義;最後提出自己所認可的讀書方法(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

4:豎靶子→引出處→釋新義→援例子→引語錄→結上文。

四、探究方法,為我所用。

①豎靶子→引出處→釋新義→援例子→引語錄→結上文。如果刪去2、3兩段,怎樣?

“不求甚解”的說法來自陶淵明,但人們又沒有全面準確地理解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處,加以詮釋,以正視聽。其二,讀者由此看到了錯誤結論的由來是因為斷章取義。既然得出結論的過程是錯誤的,結論自然也無成立的可能。實際上,我們看到了作者批駁的方向——駁論證。

②為了表明自己的觀點,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說他們的效果。

5、6兩段,例子一中一外,一正一反,一態度一方法,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對比論證: 是一種常用的、有說服力的論證方法。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後,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

8段,引用宋代理學家的語錄,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讓文章更具說服力、權威性。

五、拓展訓練:

請同學們用“別人都說……而我覺得……因為……”的句式說一段話,學習運用駁論。可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①“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辯:要是讀書而不用心,像小和尚唸經,其義何來?因為任何意義的理解,是在思考的基礎上產生的。

②“開卷有益”辯 :而我覺得,要想得益,必須考察所開之卷。因為,卷有萬千,卻良莠不齊。

③“咬文嚼字”辯:而我覺得,不必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因為,咬文嚼字,會讓我們因小失大。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繫實際,借題發揮,做到有感而發,有的放矢。

①“見風使舵”一詞,多用於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 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採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這樣聯繫現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

②“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於向權威挑戰” 的新意。

③“濫竿充數” 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入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於欣賞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結束語:新解成語——駁論方式——引用對比

【部編九語下】13、短文兩篇-不求甚解-馬南邨

【整體感知】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2.一般人認為“不求甚解”是什麼意思?持什麼態度

3.作者又是怎麼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據是什麼?作者對“不求甚解”持什麼態度?

4、作者擺出列寧批評普列漢羅夫讀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兩個例子是為了證明什麼觀點?

5.不求甚解與“馬馬虎虎”的區別是什麼?

【課後鞏固】

6.文本探究(先讓學生了解駁論的特點,再在此基礎上分析文章的論證層次。)

駁論是跟立論緊密聯繫的,因為反駁對方的錯誤觀點,往往要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正確論點,以便駁倒錯誤的論點。要抓住批駁“突破口”,是直接駁論點,還是通過論據、論證來間接駁論點。

⑴文章批駁的觀點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⑵對於“不求甚解”的讀書態度我們該如何全面理解?

⑶作者最後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

7.語言品析(學生積極展開思考,分組討論問題。)

“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為什麼說“不盡然”?體現了本文語言的什麼特點?請你舉一例證明“不求甚解不好”不盡然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