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武漢市環境宣傳教育中心

守崗有責,守崗負責,守崗盡責。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僅是一場全局性的阻擊戰、也是一場全方位的總體戰,更是一場守護全民健康的人民戰爭。對於武漢環保宣教人,如何和前線奮戰的同志同頻共振,讓更多人看到武漢生態環境人在疫情一線的身影,聽到環保人的聲音,正是他們的使命和責任。牢牢把握“宣傳引導和輿情應對”並重,堅持“雙線作戰”,在無形的疫情宣傳戰鬥中,更凸顯出“有聲”的重要性。

——環保宣教人的戰“疫”情懷

越危難,宣傳員越要堅守一線崗位

“要讓更多的人聽到我們的聲音,這裡是一線,越是在危難時刻,宣傳員越要堅守住崗位。”疫情無情人有情,危難時刻顯擔當,面對嚴峻複雜的疫情防控形勢,武漢生態環境鐵軍義不容辭投入到疫情阻擊戰中。按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生態環境保障工作組的統一部署,市環境宣傳教育中心全員參與、主動擔責,在支部書記鄢祖海同志的帶領下,緊密配合新聞宣傳和輿情應對組,出色完成疫情期間宣傳報道的任務。他們縱向聯繫媒體,橫向暢通信息,全天候對接,24小時值守,全面加強疫情期間宣傳報道。一個個戰疫欄目,時刻與抗疫前線的環保戰士同頻共振,既鼓舞著戰疫士氣,又體現了武漢環保人的戰疫決心。

“第一時間響應,第一時間發聲”是他們的堅守。白天,在金銀潭醫院醫廢轉運現場、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工地,都有他們的身影。夜晚,微信公眾號團隊在電腦前一忙就是大半夜,在2月中旬最忙碌最艱苦的那段時間,於海濤、李芳、朱君等同志經常忙到轉鍾……疫情前期,於海濤身處異地每天承擔武漢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日復一日,十幾條几萬字的內容編寫、收集、整合、校對工作,每天工作到深夜。3月初,於海濤返回武漢後,多次深入醫院、醫廢處置現場採訪報道。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鄢祖海在江夏第一人民醫院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於海濤在武漢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中心

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中央、省、市等各類媒體上刊發的涉及武漢市生態環境系統的抗擊疫情稿件406篇次。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環境報等媒體在主要欄目(版面)予以報道。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微信公眾號精心策劃戰“疫”日記、一圖一故事、戰“疫”青春、戰“疫”有我、戰“疫”先鋒、復產復工進行時、感恩有你等欄目,刊發抗擊疫情稿件共457篇,武漢生態環境政務微信公眾號在全國生態環境系統副省級、地市級城市排名中多次名列前茅,反響很大。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逆行”擔使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回山東老家過年的楊海垚每天通過各種途徑關注著疫情消息。2月7日,剛滿14天居家隔離期的他立即向所在地社區提出返回武漢申請。2月8日,在申請獲得批准的當天他就獨自駕車出發,踏上“逆行”之旅。從山東到湖北,一路是大霧天氣,有的路段能見度不到50米,經過十幾個小時、行駛超過1000公里路程,2月9日,楊海垚從山東省淄博市,克服交通封鎖等困難,抵達武漢已經是深夜。他把車子停在路邊,才顧上看一眼手機上的信息。“到哪裡了?別太累,不行就在路上休息下”,是母親發來的短信。看到這條信息,他眼上已經有些模糊,回覆道,“媽,您放心,不要緊。我已經到了,您在家也多注意身體。”發完信息以後他馬上向單位、街道彙報了自己的行程,並表示立刻可以投入“戰鬥”。

2月10日,楊海垚正式加入綜合協調組,隨著新聞宣傳工作和輿情應對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顯,2月22日,新聞宣傳與輿情應對組正式成立,他也作為其中一員;3月份他又加入到政務值班組;雖然如此,“分工不分家”,他一面承擔著各專項工作組的任務,一面積極充當支部下沉社區工作人員和後勤保障組、下沉社區服務組的紐帶——填寫報表、領取物資、辦理通行證,不懂的就仔細詢問,一趟辦不成的就多跑幾趟。他說,“‘內勤’‘外宣’都同樣重要,我們在‘後方’,更要多用行動支援‘前線’,把青年人的使命和擔當寫在戰‘疫’陣地。”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2月10日,楊海垚剛從遠在千里的山東趕回武漢,就投身到抗“疫”戰線

臉上的“武漢印跡”

“耳朵很疼,臉也很疼,腳也磨破了。但是聽到居民們的道謝聲時,真的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這是宣教中心下沉幹部呂恩的心裡話。忙碌一天的他脫下口罩,臉頰上深深的口罩印痕清晰可見,他卻依然笑呵呵的,還給這些痕跡取名叫“武漢印跡”……

接到駐守社區任務後,重感冒剛剛好的呂恩第一時間參加了社區下沉工作。消殺、值守、巡查、送菜、買藥……同時為保障中心工作的有序推進,他常常利用午餐和下班後的間隙,處理單位的日常事務,上報相關材料和表格,把每一項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每一項規定都執行得落地生效。下沉以來,呂恩“身兼數職”,忙成了陀螺,不分晝夜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與社區、物業、志願者、同事並肩織就疫情“防護網”。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2月22日,經歷風吹日曬,口罩綁帶在下沉值守湯山社區的呂恩臉上留下了鮮明的“痕”跡

防控宣傳“兩不誤”

為方便下沉社區,金憲琦同志自購電瓶車,多次往返龍陽街湯山社區做好疫情排查、宣傳、防控等工作。發揮環境宣傳教育工作人員的優勢,做好防疫宣傳,一棟一棟樓過,一個樓層一個樓層往上爬,一家一家走訪,不厭其煩地為居民釋疑解惑、宣傳防疫注意事項,並積極勸返群眾在家防疫,做到不出門,不串戶。

得知社區防護物資緊缺,他多方籌集資源,在局統一安排下,為社區送去醫用口罩100個、一次性手套100副、防護服10套和消毒液10升,並自掏腰包為社區捐贈500餘元的水果及蔬菜若干。隨著疫情的不斷蔓延,武漢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捐贈物資抵達,他主動承擔苦力活,充當“搬運工”,自下沉社區以來,他每天的微信運動步數始終維持在前三名的位置,他打趣道,自己也是朋友圈的運動冠軍,雖然很累,但是很充實。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金憲琦(右一)為居民提供幫助

崗位行責,微光也暖

王彬彬離崗不離“線”,創作《逆行者:守護最後一道防線》,致敬武漢生態環保人;主動對接環保大使,編輯環保大使戰疫風采錄,邀請王霜和陸鳴老師錄製加油視頻,給武漢人加油打氣;協調各方落實推進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王彬彬創作、武漢環保大使楊建朗誦的《逆行者:守護最後一道防線》在“湖北省朗誦藝術家協會“公眾號發佈

樊巍在母親離世的艱難時刻仍然堅守崗位,精心編輯三期《武漢生態環境》抗疫戰疫專刊,同時在人民網、共產黨員網和宣講家網等黨媒發表《赤膽忠心話擔當》等抗疫專題理論文章12篇,其中《“雙清零”來之不易》、《戰疫情再接再厲》、《讓黨旗在生態環保抗疫一線迎風飄揚》等3篇直接論述了武漢生態環境系統黨員幹部堅守“兩個陣地”兼顧“兩條戰線”不懼“兩線作戰”的英勇事蹟和成功經驗,獲得中央媒體與首都媒體的認同與肯定。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樊巍撰寫的文章在人民網發佈

丁大明同志在獨自一人帶孩子,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堅持返崗保障後勤,解除同事的生活後顧之憂,深夜赴社區協調同事家屬的生活保障。同時充當後勤服務宣傳員的角色,用心拍攝記錄物業公司員工免費為職工理髮、食堂工作人員保障工作用餐的感人瞬間。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圖中右一為丁大明

秦卉就近下沉江夏區紙坊街復江道社區,協助社區做好人員摸排、測量體溫、消毒消殺等工作。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秦卉就近下沉江夏區紙坊街復江道社區

新入職的90后王琦珣和朱君,分別在安徽蕪湖、湖北利川居住地就近下沉,24小時待命充當“人工檢索器”、“信息採集員”,採集相關數據信息供領導決策。返回武漢後配合綜合協調組,整理編輯市生態環境系統抗疫大事記。

新聞宣傳和輿情應對組的餘洋,年幼的孩子生病無人照料,他帶著心疼和愧疚深入多個醫廢處置現場進行採訪協調、搬運物資、拍攝記錄素材。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餘洋在江夏第一人民醫院採訪

甘衛民作為一名老駕駛員,嚴格做好車輛管理,竭力保障用車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疫情期間不只有傳奇,更多的是響應國家號召的平凡人,但他們從未停歇,都在儘自己的微薄之力,都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場戰役增添一份力量……

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戰疫有我 | 讓更多人聽到武漢環保人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