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詩的稱為“詩人”,而其他的稱呼為家,作家畫家音樂家等?詩人一詞的來源是什麼?

茗香書趣


詩人最是矯情物,化作爛泥扶上牆。

詩人一開始指的是西周時期的知識分子,就是《詩(經)》裡 “頌”的那些作者,這些作者大多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人,甚至是官員。否則不會在《史記》、《漢書》書中留下“詩人歌樂思其德”,或“詩人美而頌之”等記載。

詩人的精準起源應當是《詩(經)》的作者,也就是文人。而當時,詩並沒有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與其說詩,不如說歌。而《詩》的初衷要麼是讚美,要麼是諷刺。

後來就是屈原,而楚辭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楚國的流行歌曲。樂府也是民歌,而樂府的作者連達官顯貴都不是,頂天是識字的人。

不難看出,在曹操之前,詩就是流行歌曲。幾乎所有的成型的詩都是要譜成曲子取悅於人的。

按現代的話說,詩人就是流行歌曲的作詞人,充其量就是一個娛樂明星,哪有資格稱之為“家”呢?

我們從許多西方魔幻小說或冒險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一種角度設定——吟遊詩人。而吟遊詩人的本質就是流浪歌手和寫小說的人,後來演變成為用文字取悅別人的人。

詩人都是高傲的,這一點必須承認。但高傲有時只是假象,除了自殺的屈夫子以外,真正可以笑傲權貴不畏生死的幾乎沒有純粹的詩人。

詩人自古至今,好像骨頭都沒有那麼硬,純粹的詩人在面臨生死存亡之時的氣節和傲骨統統都不見,這一點詩人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比如南唐後主李重光,比如柳如是的老公錢謙益,比如近代猛人胡某某,郭某某的缺鈣程度都極為嚴重。

第二個原因就是,寫詩太簡單了,簡單到沒有任何難度。別說文人,古代就連一個識字的牧童,認字的農夫都能寫出精妙的好詩來。一個入門難度為零的體裁,實在是沒臉稱之為家。

其實詩人也是可以稱為“家”的,只不過掰開手指頭數一數就知道了,三千年以來,以詩人身份有資格稱之為“家”的,不到一百人!

詩人,如果是指寫詩的人,自然是多如臭蟲。

詩人,如果是指寫出好詩的人,自然是稀如奇珍!


亦有所思


為什麼寫詩的人稱詩人,而其他的稱家,作家、畫家、音樂家等?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從他們的淵源和稱謂習慣來分析。

從淵源上看,中華文化,詩是出現得很早的,《詩經》是最早的詩歌總集,但裡面的詩無作者。到《楚辭》就有了作者屈原。也開始有了“詩人”這個名稱。《楚辭.九辯》註釋有“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之句,就說明那時已將作詩的人稱為詩人。

而稱“家”應最早起於南朝,沈約《到著作省謝表》這篇文章有這樣一句話:“臣藝不博古,學謝專家。”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起才有“專家”一詞。而這個時候,作家、畫家、音樂家之類的詞還沒有。這說明,作家、畫家、音樂家之類的稱謂應該更晩。在唐宋之際,出現了一種新文體:詞。詞在晚唐和宋初是“小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在大雅之堂之上,文學只承認詩和文章,屬科舉取士的必考。而詞只能在民間和文人墨客茶餘飯後,寫點兒女私情,讓歌女們吟唱,聊以消磨時光。那時寫詞的人不論是民間寫手,還是士大夫,也都稱之為詞人。到了蘇軾把詞發揚光大到與詩並駕齊驅,寫詞的人也還叫詞人。直到現在,我們仍把寫詞的人叫詞人,比如柳永,我們還是稱他為北宋著名詞人。只有唐宋之間,寫古文的人,出了“唐宋古文八大家”,好像寫文章的人就可以成為作家。但“作家”一詞,最早並不是用來稱謂寫文章的人,而是管理家務的意思。而“作家”一詞,真正用來稱謂寫文章的人,應該是在唐代。《太平廣記》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宰相王好給別人作了碑文,這人就派人來送酬金,送到了王維門上,王維弄清原委後說:“大作家在那邊。”這或許就是唐代把文學成就很高的人稱為“作家”的最早記錄。

所以從淵源上看,“詩人”一詞出現最早,而某某家之類的稱謂,出現得較晚,甚至很晚。

從對文化名詞稱謂習慣上看,往往是人們己經叫習慣了的,約定俗成的稱謂,也就不再改變。詩人是對寫詩人的古老稱謂,人們已經叫習慣了,你把詩人叫詩家,把詞人叫詞家,自然嗎?聽著舒服嗎?況且詩人、詞人和作家、畫家?音樂家等,也沒有高下之分。說李白、杜甫是詩人,說王羲之是書法家,貶低了李白、杜甫嗎?抬高了王羲之嗎?沒有。李白、杜甫在人們的心目中,叫詩人叫詩家都一樣偉大,只是叫詩人更自然些。

需要注意的是,詩人、詞人、作家、畫家、音樂家、教育家、植物學家、醫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化學家等,這都是對某一學科或領域的有成就的人的稱謂,並非你發表了幾篇文章就叫作家,你發表了幾首詩就叫詩人,你發表了幾幅書法作品,你就是書法家。相應的,一般發表了幾篇文章,或小說,叫作者;發表了幾首詩詞叫詩詞作者;發表了幾幅書畫,叫書畫作者。

還應該注意的是,有些名人,比如李白、杜甫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但我們不稱他們為文學家。柳永是宋代著名的詞人,我們也不稱他為文學家。蘇軾是宋代偉大的詞人,我們不稱他為詞人,而稱他為宋代偉大的文學家。為什麼呢?因為蘇軾在詩、詞、古文等各種文體上,都有崇高地位和成就,所以,我們可以稱他為偉大的文學家。文學家這個概念比較大。就象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等,我們不能籠統地稱之為科學家一樣,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是個大概念,除非你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


藍天紅日


“詩人”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辯》:“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託志乎素餐”。《正字通》註解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

說到“為什麼寫詩的叫詩人,而其他的都稱為家”,聯想到一個笑話:

雪萊問拜倫,為什麼對詩人不像小說家,散文家那樣稱呼“家”而獨稱“人”呢?

拜倫說,因為詩人很浪漫,四處尋找靈感,不能被家拖累。

雪萊說,錯了,因為一首詩實在賣不了幾個錢,沒有能力成“家”……

雖是笑話但確道出一定道理。唐詩宋詞多少千古絕唱,但其詩作者確大多貧困落魄……莫說沒有稿酬的古代,就是在今天靠寫詩養家餬口恐怕也力不從心。難怪有人說,“餓死寫詩的,撐死寫劇本的”。

收入問題決定詩人不叫詩家,當然只是打趣。我覺得要刨根還是古代封建社會對詩歌創作的歧視。

文學相比法律、經濟、醫學等其它學科相對弱勢,而詩歌相比小說散文戲劇等其它文學門類更處於弱勢。

其一,詩歌屬於精神範疇,對於人的客觀生存無足輕重。

其二,詩歌短小,沒有較大的文學分量,除非經典。

其三,在封建科舉時代,佔主流的是儒學文章,詩詞屬於附屬品,不入大雅之堂。

其四,寫一首精品詩詞難,但寫一首普通詩詞要比賦文撰書簡便太多。因為門檻低,普通百姓也能“歌以詠志”,所以被看作市井之為。

其五,古代詩與歌不分,詩者既歌,常被歌姬曲唱,似有不雅之嫌。

相反,在古代以“家”而稱者要麼是搞朝廷“正統學科”,要麼研究“經史子集”,要麼“修書立傳”,摞摞大成。在封建統治者眼裡,寫詩根本就不是一個行業,只是一種文人愛好,只是供做吟誦把玩的小物件。

所以,詩歌的體裁形式決定了詩歌的地位,詩歌的地位也決定了詩人的地位……

雖然無“家”可稱,但詩人仍被世人尊敬。其佼佼者也被冠以“詩仙”“詩聖”等崇高榮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