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张爱玲的《花凋》: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近来读张爱玲的小说《花凋》,心底隐隐作痛。张爱玲拿亲情开刀,以冷静、锋利的笔触将亲情的冷漠刻画得近乎残忍。然而讽刺的是,女主川嫦死后,父母为她修葺的墓碑上却写着:“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作者善用反讽的表现手法,将这对父母虚伪丑陋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连张爱玲都说:“可是……全然不是那回事。”


品张爱玲的《花凋》: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花凋》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孩郑川嫦经历了爱情和亲情的破灭继而生命凋零的过程。川嫦在父母营造的一个充满算计、虚伪而又弱肉强食的家里,受尽了委屈。家人们都自私自利,根本不懂什么是爱,川嫦的顺从忍让并没有为她争得父母的疼爱和姐弟的爱护,反而助长了家人对她的忽视。她就像一个没有点灯的灯塔,隐没在纷乱的家里,没有人能真正的注意到她,给她一丝温情。

有毒的父母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说:“当一对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些就是伤害型父母了。”

川嫦的父母是一对典型的伤害型父母,他们感情失和,长期陷入内斗,只注重自已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

父亲没有责任心,只顾着自已寻欢作乐,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孩子生了一堆却无力抚养。母亲是典型的怨妇型女人,书中写道:“她总是仰着脸摇摇摆摆在屋里走过来,走过去,凄冷地嗑着瓜子,一个美丽苍白的,绝望的妇人。”

川嫦的相亲对象章云藩来家里做客,夫妻俩依然吵得不可开交,郑太太闹脾气躺在床上不下楼。川嫦没办法,只好上楼连哄带拖的把母亲请下楼吃饭,结果饭桌上父母又发生了口角,郑先生摔门而去。

在女儿的大日子里,他们丝毫不顾及女儿的感受和面子,说话做事让人难堪。川嫦心中不自在,胸头绞痛了起来,很难说这不是因为她的父母。


品张爱玲的《花凋》: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更让人寒心的是,郑先生郑太太无论是对待别人还是对待自已的亲身女儿,都是自私自利,充满了钻营算计。

川嫦生病了,郑先生不仅不愿花钱为她买药,还抱怨自已被拖累着牺牲了不少,郑太太怕拿钱出来暴露了自已的私房钱。二老一思量,将算盘打在了川嫦的前男友章云藩身上。

章云藩因为川嫦生病了,等不了就找了新女友,川嫦的父母算计着章云藩迫于外界的闲话,会出这份钱。

孩子生病了,不知道心疼,反而在意要花钱,百般盘算着药费让外人来掏,这于情于理都不合适。他们在感情上已经遗弃了川嫦,在孩子和金钱之间选择了后者,在他们心里,女儿川嫦是无足轻重的。

对待女儿的前男友章云藩,他们也一直是虚情假意,想着偏宜能多占就多占。章云藩一次次免费为川嫦治疗,郑先生郑太太却想着药费最好他也包了。章云藩第一次来郑家做客时,郑太太就说:”等他们订了婚,我要到云藩的医院里去照照爱克司光——老疑心我的肺不大结实。若不是心疼这笔检验费,早去照了。“

一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夫妻,他们最爱的永远是自已,哪怕是亲身女儿都没有自已的利益重要。他们的自私自利、 冷漠无情灭绝人性,儿女们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势必发生扭曲。

中毒的孩子

在这种父母的养育下,姐姐们养成了自私自利、虚伪圆滑的性格。人前,扮演着温柔知礼的女儿,勾肩搭背地展示姐妹情深;人后,却常常互相争抢家庭资源,欺负老实的妹妹川嫦。

她们把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却异口同声地断定:“小妹适于学生派的打扮,小妹这一路的脸,头发还是不烫好看,小妹穿衣服越素净越好……”于是听话的川嫦穿着姐姐们的旧衣服,从来不和姐姐们因为同时看中一件衣料而争吵。

川嫦从不在意自已的感受和愿望,一味地顺从,没有了自我。不管她遭受了怎样的不公,她都能替别人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心甘情愿的承受这一切,她的生命是苍白的,不鲜活。

她受了委屈,忍不住在章云藩面前感叹道:”在我们家里就办不到,谁都不用想一个人享点清福。“但很快她又为父母开脱,为他们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我爹其实不过是小孩子脾气。我娘也有她为难的地方……”

表面看这是川嫦懂事体谅父母的不易,其实这何偿不是无奈之下安抚自已的借口呢?父母是没有错的,孩子怎么能否定自已的父母呢,所以川嫦才会努力的为父母找借口,将一切的不公合理化,她不断压抑自已内心的真实感受,说服自已理解父母,用父母的感受来定义自已的感受,最终将自已变成了一个没有自我、顺从听话的好女儿。

品张爱玲的《花凋》: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最扎心的是,当川嫦知道父母不愿拿钱给她治病,而是将主意打在她心爱的男人章云藩身上时,她第一反应是如万箭穿心,但她很快又给自已洗脑,为父母找到一个好的借口。书中写道:”一定要她父母拿出钱来呢,她这病已是治不好的了,难怪他们不愿把钱扔在水里。这两年来,种种地方已经难为了他们。“

她以自责的方式将父母的做法合理化,不再责怪父母,认为一切都错在自已身上,既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负罪感中。

”她是个拖累,对于整个的世界,她是个拖累。“她将自已的存在价值完全否定了,自我价值感缺失。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不堪重负,书中写道:“她受不了这痛苦。她想早一点结果了她自已。”

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说:”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有了负罪感,川嫦认为自已活着是个拖累,活着是一种痛苦。

“她死在三星期后”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宣告了她的结局。这句轻飘飘的话多么像川嫦二十一年被轻视的生命,显得那么无足轻重。但是这句话又是那么的厚重,像山一样压在了读者的心头,一个生命活得如此卑微,如此不被珍视,等待她的不就是凋零的命运吗?

结语

一对虚伪而又自私的父母,他们让儿女的生命变得扭曲畸形。川嫦顺从听话、没有自我,她是没有点灯的灯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