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用兩次課讓孩子數學從124分提到147分的?

我是王威達老師,估計下面有很多家長和孩子認識我,我在2018年,一共跑了接近1000km,每月跑步100km,每週跑步25km。閱讀了50本書,聽書200本,主要聽書渠道主要是樊登讀書會和得到每日聽本書。每週寫一篇文章,已經寫了50篇。

當然我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我是一位教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數學老師。傳統的數學老師只教孩子具體題目怎麼寫,在我看來這這治標不治本,我希望教會孩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達到做一題會十題的效果。也許你的孩子還在大量刷題,可能效果會是刷了10題對一題,方法不對,努力白費。

就像驢子和胡蘿蔔的故事。說是一個農夫養了一隻驢子,為了讓驢子幹活,他就把一個胡蘿蔔放在驢子的面前,驢子能聞到胡蘿蔔的味道,想吃它,便不停的跟著胡蘿蔔,驢子往前走,胡蘿蔔也在往前走,我想問大家,驢子這麼辛苦的拉磨,它能吃到胡蘿蔔嗎?它有進步和成長嗎?它是不是永遠在原地打轉,看起來比其他人還付出的更多!

其實有很多孩子有點像剛剛故事裡的驢子,每天寫作業到很晚,而且寫完學校老師佈置的,還要寫爸媽佈置的,真的很努力,爸媽也覺得孩子很辛苦,可是成績就是得不到提升,很著急,根本原因在於孩子思維方式存在問題,所以孩子需要成長性思維,詳情可見:你應該擁有的最重要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

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例子。我在2011年參加高考,那年語文很難,我選擇題全對,大家猜一猜160分的滿分我考了多少分。

我是如何用兩次課讓孩子數學從124分提到147分的?

我才考了82分,我算了一下,選擇題3分一個,也有30多分,默寫還有6分,古詩古文閱讀理解,還有作文只拿了40多分,一般作文字數寫滿不偏題就能那42分基本分,也就是說我作文只拿了20幾分。

所以我在大學裡給自己下了一個定義:我再也不學習語文了,再也不要寫作文了!然而再我聽完成長型思維,我意識到自己錯了,不僅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沒有什麼是天生的,有可能別人寫作天分很好,但是我相信我努力寫也可以寫的很好。

我堅持寫了半年,寫了50多篇,寫了10w字,上個星期在頭條發了一篇文章,一個星期閱讀量過了7w,粉絲1000+,點贊2000+,所以我想告訴孩子們的是:什麼聰明,天賦,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努力,這次考試考不好,要緊嗎?不要緊,認真分析試卷裡的問題,問問自己為什麼錯?是審題不清,還是計算錯誤,還是不會等等,弄明白自己錯誤的原因,而不是簡單歸根於粗心!

我是如何用兩次課讓孩子數學從124分提到147分的?

那麼如何解決計算粗心的問題?第一點:我的建議是不許跳步驟!很多孩子希望把計算過程在腦子裡進行,覺得寫下來速度就慢了,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考試時間夠嗎?時間夠,那麼請問是速度重要還是分數重要?那麼為何不放慢速度,把計算的過程一步一步地寫下來呢?

我弟期中考試,數學150分,考了146分,錯了一題計算,54*4/9,大家口算一下等於多少?24,我弟寫的是36,他追求速度了,期中考試用了30多分鐘就寫完了,看看張三才寫填空題,太慢,看看李四,才寫計算題,太慢太慢,請問大家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思維?沒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他希望別人誇獎他聰明,想要炫耀自己,速度又快正確率又高!

我是如何用兩次課讓孩子數學從124分提到147分的?

第二點:很重要,我的建議是,寫完試卷以後立馬回頭把計算擋起來重新算一遍。請問大家這時候會有什麼情況?是不是有可能兩次算的不一樣,那是不是說明其中一次算錯了,也有可能兩次都算錯了?那怎麼辦,再算第三次,然後比對答案,看到底哪一次算的是對的。還有什麼可能?算下來兩次答案一樣,那是不是意味著一定對?不一定吧,有可能兩次算的都是錯的,這時候就不是所謂的粗心了,而是計算沒有掌握吧,請問怎麼辦?

這個時候需要刻意練習,關於可以練習可以看:這樣刻意地練習,你也能成為天才!每天練3-5題,確保自己對,我手裡的孩子基本都是這樣訓練的,每天我給他們發3-5題,孩子回來後寫完,拍照發給我,我在批改,告訴孩子哪一題錯了,讓孩子及時訂正,訂正完再發給我,我再批改,直到孩子算對了為止,曾經有個孩子一個計算算了5遍都不對,我讓他一次一次的算,終於算對了,後來計算比以前好多了。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一般1-2個星期,孩子的計算就沒有問題了。

我再分享一個月考考了124分,我用了兩次課,期中考試考了147分,全班最高,把他們數學老師都嚇了一跳。我是怎麼做到的呢?第一次和孩子接觸,我發現孩子計算錯了15分,還有動點問題不太會,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孩子應該就沒問題了。於是我給孩子每天練習3-5個小題,一個星期以後計算就沒有出錯了。在考試的時候用上了我教她的檢查法,相當於上了雙保險,這樣計算一定不會出錯。

第二次課,我講動點問題,花了不到10分鐘講完了,問孩子聽懂了嗎?她點點頭。一般的老師就準備讓孩子做下一題了,而我沒有,我說既然你聽懂了,那麼我們角色互換一下,你作為老師,我作為學生,你把動點問題講給我聽。她說好呀,她就拿著題目講給我聽,講著講著發現,不會往下講了,這時我告訴她,這個點就是你沒有聽懂的點,於是給她再講一遍,再讓孩子給我講,發現基本能把動點問題講明白了,再讓她做題已經沒問題了。

快考試的時候,我問她目標定多少分,她說135分。我說為何定這麼低,她說上次才考了124,考135分就不錯了,我問題,現在數學有不會的嗎?她說沒有,那好我給你定145分,5分有可能不會,其他必須都對,她想了想好像也是,最終考試147分。

我是如何用兩次課讓孩子數學從124分提到147分的?

我想告訴孩子的是,如何判斷一個題目有沒有搞明白,不是你覺得聽懂了就真的聽懂了,怎麼辦?答案很簡單:教就是最好地學。你把這個題目講給你的同學,或者你爸媽聽,如果你能把他們講明白那麼你一定聽懂了!講不下去的那個點就是你不會的點,這才能真正算是聽懂了!所以要多和同學家長分享你所學到的知識。

最後給孩子們佈置一個作業,把你對成長型思維的理解分享給你身邊的5個同學,讓他們再分享給其他同學,因為分享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樂於分享的人。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