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有了新要求

上海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有了新要求

青年報資料圖。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

今年起,垃圾收集點要配有破袋、洗手裝置,這將成為生活垃圾分類的綜合考評硬性考評標準。如何破袋,各小區可以發揮創意才智。這是記者從市綠化和市容局獲悉的最新消息。

裝破袋、洗手裝置成為考評標準

記者瞭解到,今年在生活垃圾分類綜合考評方面將有所變化。在第三方測評方面,對於達標居住區,新增“垃圾投放點採取異味控制措施,收集點配有破袋、洗手裝置”的考評標準,要求居住區所有投放點應當配備破袋工具、配套設置洗手池等便民設施,落實沖洗水和洗手池排水的就近納入汙水管網排放。

市綠化和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處處長徐志平表示,去年一年的實踐中,發現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溼垃圾投放的破袋問題。為此,今年在考評要求上,將要求小區所有垃圾投放點都要安裝破袋工具,作為考評標準之一,為市民提供分類便利。

破袋工具不進行強制的統一規定,各小區可以在“一小區一策”的基礎上,依據小區實際情況發揮才智進行配置。“只要能達到方便大家破袋投放的效果都可以。”徐志平表示,比如在具備條件的居住區推廣“白菜拉拉袋”等小發明小創新。

“事實上很多居民已經養成了破袋習慣。”徐志平介紹說,去年生活垃圾剛開始實施,7、8月每天都會有200多起有關破袋方面的投訴,而到年底一個月就只有零星兩起。所以已經養成習慣的居民可以選擇不使用工具。“一切都是為了方便居民。”工具使用也會有指導和宣講,防止發生事故。“我們也做過調查,工具割傷事故的發生概率很低。”

此外,加強異味控制也是新的考評要求之一,針對溼垃圾破袋投放和溼垃圾存儲期間的異味控制問題,制定投放點管理規範。徐志平表示,今年要求加強溼垃圾在小區停留期間的儲存管理,比如可以採取密閉加除臭的管理,有條件的居住區、單位可以探索低溫儲藏的可行性,逐步加強源頭分類水平,提高市民感受度。

在疫情期間,對於垃圾儲存點都有消毒要求,也發放了防疫設施。增加除臭要求在操作上也是可行的。“我們做過市場調查,比如一公升微生物消毒液稀釋後,一個點上可以使用一週到10天左右,不會給基層增加太多成本。”徐志平介紹說。

定時定點投放可加裝智控設備監控

據介紹,除了破袋,今年要攻堅突破的重點難點問題還包括定時定點投放。在這方面,則將推動基層開展創新,藉助技術手段,優化源頭投放環境,強化源頭分類質量監管。採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誤時投放點管理等難題,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操作規程。

比如推進垃圾投放點加裝智能監控設備、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統等方式對源頭分類行為進行監管,尤其是對誤時投放點分類投放行為加強監管並及時反饋,做好誤時投放點垃圾分類實效日常管理。

針對去年發現的單位分類效果不如居住區的問題,今年也將重點加強單位分類實效提升。第三方測評除覆蓋全市居民區和單位外,也將新增針對全市沿街商鋪的生活垃圾分類測評。

堅持條管塊督相結合,有效提升高校、醫院、交通樞紐、公共場所分類實效。徐志平透露,目前市教委已專門制定高校垃圾分類考核檢查標準和相應制度。

在去年酒店不提供六小件、餐飲也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的基礎上,今年將結合疫情,在綠色餐飲、快遞包裝物的減量和回收等方面,上海也將做一些推動和探索。徐志平介紹說,目前有關部門已經與行業管理部門如郵政部門、大的回收企業進行研究。“像快遞,一種方式是用統一的可以回收的快遞包裝箱,一種是快遞包裝物送回來可以抵扣快遞費之類。”

同時進一步完善全程分類體系,加強分類收運、分類處理的能力建設。比如對於可回收物,明確至少2個品種的低價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企業作為上海可回收利用的託底保障。

3月疫情期間垃圾分類實效依舊良好

據介紹,根據3月份數據顯示,雖然收到疫情衝擊,本市生活垃圾分類成效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水平,上海市民也展現了良好的素養。

從跟蹤調查20餘個居住區情況來看,儘管在疫情防控期間,在志願者隊伍撤離的情況下,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區仍能保持優秀的自覺分類投放水平,餘下三分之一的居住區能保持在良好的分類投放水平。

數據顯示,面上分類實效仍保持良好的狀態,3月份,全市幹垃圾分類量為11693噸/日,相對於不超過16800噸/日的目標控制量,絕對量明顯下降,相對量即幹垃圾佔垃圾量比例也從58%下降到55%;溼垃圾分類量為7394噸/日,目標分類量不低於9000噸/日,絕對量受疫情影響明顯下降,但與預期分類率31.24%相比,達到了34.80%;主體企業可回收物分類量為2162噸/日,目標分類量為不低於3005噸/日,絕對量有所下降,但與預期分類率10.43%相比,達到了10.17%,基本持平。

今年,本市將鞏固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實效,目標是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達到6000噸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1噸以上,溼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9000噸以上,幹垃圾日均處置量控制在16800噸以下,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繼續強化入戶宣傳,提升住宅小區租戶、部分年輕白領、個體工商戶等重點群體的垃圾分類意識,加強在來滬交通工具、陸海空港等交通樞紐的垃圾分類宣傳。向入滬的外地手機用戶,發送垃圾分類公益提示短信,全面提升流動人口的垃圾分類知曉度。

同時著力完善全程分類體系。優化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功能佈局,完成6000個居住區服務點功能提升;加快推進末端設施建設,新增幹垃圾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3450噸/日(幹垃圾2000噸/日,溼垃圾1450噸/日),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改善清運車輛形象,積極提升分類收集、運輸能力,實施裝載量控制加強,推廣應用新型裝備,對生活垃圾清運過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掛現象的監管和處罰;加強車容車貌管理,全面推行生活垃圾運輸車輛沖洗上路。加大分類收集、運輸活動執法檢查力度,保持對混裝混運行為的“零容忍”高壓態勢,對違規運輸企業依法嚴懲。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

編輯:梁文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