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曾經繁華的東方北黎老街已漸行漸遠,在靜謐地演繹著自己的歷史,無論是史料記載、老居民的回憶還是後人的想象,老街的往昔都被蓋上了“繁華”的印章,如今被稱為東方老街的“活化石”。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方市八所鎮向北五公里處有一條河叫北黎河,河的南岸有三村莊分別是北黎、新北、港門,北岸有兩村莊分別是墩頭和新街,構成一個環形村落圈。五個點相距不遠,聲氣相通又各具特色,在八所鎮崛起之前算是瓊西很熱鬧的去處,被當地人調侃為“五大都市”。而北黎,就是“五大都市”中資格最老、身份最高、經歷最滄桑、現狀又最荒涼的一處。它曾經輝煌,也曾經失落,它的興衰不僅記錄著一方鄉土的歷史變遷,還見證了一方鄉民的悲歡離合。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北黎老騎樓-多港垌客/攝(下同)

明代海南開通了環島的驛道,今人稱為“環島驛”,數百年來,它是海島最重要的交通動脈。明代初期環島驛道就設有“北黎鋪”,(為今人留下了極為難尋的“環島驛”遺蹟)直到清末廢除。

在明代,瓊臺驛是瓊州府的總驛站,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如果要將公文從瓊州送往崖州,可以選擇兩條路線。東路驛花費九天半時間;西路驛需花九天時間。海南驛道以瓊州府治———府城為起點,分東、西二線,自南向北,環島貫通,全長兩千多里。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環島驛,即海南古代環島郵路。同所有的驛路一樣,它不只承載著官府傳遞公文信件的功能,同時也是連接瓊州各地的主要交通要道。《瓊臺志》中說得很肯定:“瓊昔於四州(明朝沿襲把海南劃分為瓊、儋、崖、萬四州)。”自明朝統一全國後,海南全島東西兩條路都設有驛鋪,晝夜通行。於是全島東西兩條路驛鋪,起點都是瓊州府城,終點都是崖州,正好環島一週。

因驛設“墟”,置“鋪舍”,形成“市”,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墟,指鄉村市集。驛遞、驛道、驛站促進了交通,帶來了人口活動,最起碼可成“墟”。

“五里一墟,十里一鋪”。“北黎鋪”帶動了那裡的商業、手工業的繁榮。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北黎第一樓”:見證時代更迭和歷史變遷

沿著東方市感恩北路行駛至一路口看到一個村標誌牌:北黎村。順著指引轉入一條水泥路,突然,一條洋式建築風格的街道撲入眼簾。這裡的民居建築與海島上其他的建築完全不同,整條街道充滿了拱形門和羅馬柱,幾乎看不到中式建築和現代建築的影子,雖然破敗不堪,但仍不失其古樸滄桑的美感。一座座頂穿門缺的樓房,突兀在藍天烈日下,容顏破爛。

北黎老街最顯眼處,有幢最精美、體量最高大的老洋樓,它原是北黎市標誌性建築,也是整個“五大都市”範圍內首屈一指的豪華大樓。此樓主體為前半截,二樓樓板已全部垮塌,無人居住。一位熱心的村民告訴三亞日報記者:“這座洋樓的建築材料都是從泰國運回來的木料。走近觀察,看到內有廁所浴室,完善的上下水管道,還有吊燈和棚頂彩繪……樓額上有“顏成利”三個字已模糊不清。可惜,內部的樓梯樓板隔斷門窗已經全部拆除,沒有得到保護,看著讓人心寒。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據居住在此樓附近村民介紹,此樓是文昌籍的顏姓祖先興建的,顏氏主要做鹽生意起家。“聽村民說,所有的街市都是顏氏的,光銀堆滿屋!”日軍侵瓊後,看中了北黎的繁盛,強行徵用,此樓被日本公司佔有,日本人投降後,此樓被國民黨佔有,國民黨被解放軍打敗後,此樓曾作為縣政府的辦公樓。如今,“北黎第一樓”已破敗不堪,那些斷壁殘垣彷彿向世人傾訴著老宅的深邃和變遷的歷史。

這些古老的建築已伴隨著時光消逝,如今只能從這些殘存的石柱和史籍中的片言隻語想象它們當年的神采。雖然歷經滄桑,但它們仍以傷痕累累的身軀昭示著曾在這裡發生的一切。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古代,老北黎就是瓊西南商貿重鎮。據1930年成書的《海南島志》記載:民初昌化、感恩兩縣所有鹽商以及往來商旅,都集中在北黎。但後來被北洋軍閥鄧本殷屬下出名狠辣的旅長陳鳳起“清鄉”焚燬,成為“頹垣斷瓦,滿目蕭條,一時尚難恢復”。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據《民國感恩縣誌》記載:北黎市原名長興村,民國十三年(1924年)被陳鳳起盡毀,全市丘墟。今復盛”。可見北黎的復興,在《海南島志》成書時就開始了。當地相傳,最早是廣東高州人來做生意,後來瓊山、文昌等地的人也加入,漸成街市並得名“北黎街”。“五大都市”中最早形成墟市的,就是“北黎街”,其次是港門和墩頭,再後是“新街”和“新北”。至於八所港,古稱大南港,“通塞不常”,是隻有春夏之間才活躍的季節性小漁港,日人侵瓊為掠奪石碌鐵礦,才大加修築。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北黎焚燬後,所有商業蓋集中於新街,新街成為北黎河口最繁盛的處所,1929年統計,新街上有商店30餘間。《東方文史》記載張夢元先生的《建國前昌感地區商業貿易簡況》,內有日軍侵瓊前北黎商貿的統計數字:固定門店商販23戶,經營資金總額超過12000元光洋。門類有布匹、百貨、副食、雜貨、藥材等,還有3家飯店。鋪面較大的是“顏成利商號”,擁有資金2000光洋,業務為收購土特產。稍次的是林桂利、王萬安、陳華隆等商號,資金也各有1500光洋。此外,還有一些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加工作坊,如釀酒、加工醬油、菸絲的,加工西餅的兩戶,更有兩戶是專門燒製乳豬的,因為香脆鮮濃風味突出,大受歡迎。如今東方烤乳豬依然聞名……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北黎日軍司令部:見證日軍侵瓊歷史

日本軍隊攻佔海南島之後,開始不斷鞏固和發展擴大其佔領地區。1939年秋,日軍佔領昌感沿海地區後,在北黎設立日本海軍橫須賀軍港第四特別陸戰隊司令部,由一名大佐擔任司令官,管轄4個派遣隊,分別是黃流、保平、海頭和北黎本部。每個派遣隊有分遣隊,分別駐在昌江縣、感恩縣和崖縣地區。北黎成為日軍在瓊西南的重要駐軍基地,成為日軍殺害抗日誌士的魔窟。

1939年7月初,日軍向昌感縣發動進攻,7月8日佔領八所、墩頭,15日佔領北黎。 此後,海南島派遣部隊調離海南島,日本海軍的勢力實際控制了海南島,共有五隻海軍陸戰隊長期駐紮在海南,直至日本投降前,日本海軍在海南島的一線作戰兵力一直保持在一萬人以上,加上日軍機構以及輔助兵力,其總兵力一直在二萬人以上。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日軍佔領北黎後,強徵北黎街,北黎及嘉同兩村的居民被驅趕到更靠河口的“新北市”。新北,含義就是“新”北黎,是在一片空地上按規劃建起來的。現在看新北的街道仍然整齊,日本人規劃的房屋朝向東西而不是南北。

北黎街被不少日本商社侵佔,如三井洋行(綜合經營,批發零售)、南洋公司(開發經濟作物和瓜菜,收購土特產)、三越公司(布匹百貨,飯店旅館),分門別類地壟斷經營,肆意殖民。

“北黎日軍司令部設在北黎村西南300米的高地上,日軍投降後,由國民黨軍隊接收,設一個團部,是國民黨軍隊的重要軍事據點。解放後成為解放軍駐東方縣某部基地,當時僅存一幢日軍司令部辦公大樓、一間彈藥庫和一座監獄。時至1984年建築物受日曬雨淋的破壞比較嚴重,最後被當地駐軍全部拆毀。”北黎村民陳吉興說,他曾到過日軍司令部辦公大樓,地下監獄一片漆黑。據資料顯示,在日軍侵佔海南的6年多時間裡,被殘殺的平民多達20萬人,而整個海南島死亡人數則高達40萬,超過當時海南總人口的1/5。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北黎之戰:解放海南島的最後一戰

日軍投降後,北黎日軍司令部由國民黨軍隊接收,是一個重要軍事據點。北黎之戰,是解放海南島最後幾場規模戰役之一,戰況慘烈,是北黎歷史上唯一的血戰。

1950年4月17日“渡海作戰,解放海南”的戰役打響了。五萬大軍千帆齊發,軍民協作碧血瓊崖。當年渡海大軍分別從臨高角、雷公島、白沙門大舉登陸,部分部隊從各個地方偷襲。當時也有一支人民解放軍在東方市北黎破敵登陸。

國民黨曾幻想“海陸空立體防禦”,全力保住海南,沒想到兵敗如山倒,防線很快就潰不成軍,想撤退也來不及。當年目睹北黎戰役的國民黨太和艦軍官曾尚智,多年後回憶,仍然驚魂未定:“國軍撤離海南的地點很多,但以北犁(黎)最為危急,軍政人員最多,本艦及部份支艦乃奉命擔負該處之掩護撤離任務。據悉要撤離之軍民有四五萬人之多,但能徵用的商船僅有數千噸的貨輪兩艘,小型船艇數艘而已,可載容量與所需實相差太遠。……其時共軍勢如破竹,我軍擔任斷後之部隊驚惶失措,無法抵擋,敵人大軍直迫海岸。兵敗如山倒,人潮似排山倒海般湧來碼頭,狀似萬蟻奔散,爭先恐後,搶攀上船,互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屍積如山,血肉橫飛……船滿載至已無插針之地,即離碼頭。但岸上人潮尚多,後有追兵,前無去路……紛紛跳海,港水為之堵塞……”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據我軍43軍129師政治部《勇士》報記者陳嶽起的《北黎、八所之戰》(載1950年5月30日《連隊生活》)這樣寫:“一陣激烈的槍炮聲震破了黑夜的安靜,勇士們擺脫了七天來的飢渴和疲倦,暴風似的衝進小嶺”,“敵人駐小嶺的一個團部兩個營全部被殲滅了。部隊馬上分成三路向北黎、八所、八所港急進,守在這三處的敵人是薛嶽嫡系所謂“能打”的二八六師(其八五七團已在小嶺被殲)及九十師一個團,他們是奉了薛嶽的指令掩護殘敵從海上逃命的。小嶺的槍聲一響,他們慌了,萬想不到解放軍會來得這樣快,於是一面佈置逃跑,一面組織抵抗。”“就這樣在猛打猛衝迅速勇敢的六個小時中,北黎、八所、小嶺的敵人被殲了,勝利品堆滿了八所碼頭。同時,敵人想在三個小時內破壞八所發電廠和石碌鐵礦的陰謀也變成泡影。百多個工人帶著歡欣的面孔,從監牢裡跑出來和勇士們親熱的握著手。第二天晚上,全港的電燈亮了,並在廣播中聽到海南島全部解放的消息,勇士們像忘了前天的激戰,跑著唱著,都說:‘海南紀念章保證戴上了!’”。

這次戰鬥的勝利,宣告了全島解放。1957年,昌感縣人民政府為了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大軍在北黎、小嶺和八所一帶與國民黨軍作戰時壯烈犧牲的83名革命烈士,在北黎村西的北黎河南岸高地上建立了一個“解放海南烈士陵墓”。烈士們的功績永垂不朽!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城市變遷:北黎老街更加寂寥

走進北黎老街,讓人感覺彷彿時光倒流,通過這些獨特、壯觀、富有南洋風格的古建築,可以想象,這裡曾經的繁華。“雖歷經坎坷,但是20世紀前60年,北黎的繁盛是基本持續的,到了1982年,以‘北黎第一樓’為主要駐地的東方縣黨校遷出老街,北黎漸漸不能獨領風騷了。”據介紹,隨著北黎河口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經濟重心的轉移,新縣治八所鎮的勃興,“五大都市”權重全體下滑,隨著農村的空心化,越來越多的村民遷出,北黎老街更加寂寥,街道也在逐漸地萎縮。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條老街上的商鋪逐漸向外遷移,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也紛紛外出闖蕩,久而久之,這條老街也不復當年的繁華盛景,並且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在老街居住的人們大都是一些老人,他們捨不得離開,眷戀著自己的家園。

東方 | 沒落的“北黎老街”

這條老街,是海南風物多樣化的一角,曾經輝煌。它三度作為東方市前身感恩縣的縣治,但都不長久。近代戰亂屢遭厄運,老街死而復生,故事令人嘆息。

回望北黎老街,猶如一張因久遠而變得十分模糊的黑白膠片,雖然無法辨認當年的渾厚與輝煌,但寫在北黎老街上的歷史,足以讓人回味無窮。如果時光是條悠悠的河,那麼老街就是河岸的風景,當時光匆匆流去,老街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固守在那裡,神情蒼茫,目光遲緩,雖然風光不再,但留給後人的是永遠的精神財富,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時刻鞭策和鼓舞著這裡的人們繼續前行。

今天,北黎老街,又將何去何從...

來源:三亞日報《城市讀本》/ 海南東方旅遊 圖 /天涯社區@多港垌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