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四计

第四计 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意思是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进攻的敌人疲劳之后再出击。语出《孙子·军争篇》,原作“以佚待劳”,佚(yi),同“逸”。《军争篇》曰: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将领可以避开敌人的锐气,趁其士气低落衰竭时就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治理严整的军队来对付治理混乱的军队,用军心镇定的军队来对付军心躁动的军队,这就是正确掌握军心的方法。在自己较近的战场上等待远道而来的敌人,在自己部队得到充分休息的状态下等待疲惫不堪的敌人,在自己部队吃饱肚子的情况下等待饥饿的敌人,这就是正确掌握军力的方法。又,《孙子·虚实篇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故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困敌之势0,不以战;损刚益柔。

【按语】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供,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 )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驱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管晏列传》);孙胰于马陵道伏击庞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康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困敌之势:迫使敌人处于被围困的境地。

②不以战:不用进攻的方法。以,用。

③捕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卦》,《损卦》中说:“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借行。”意思是说捐减刚强、补益弱柔有一定的时机,损盈益虚,要随着时机一起进行。这里是讲“损”、“益”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刚”、“柔”也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剛"喻敌,以“柔"喻已。

可以根据刚柔相互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渐地消耗、疲惫对方,使它由强交爵;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译文】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要战争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采取“损刚益柔”相互转化的原理來使敌人由强转弱。

【按语译文】这就是“以柔制图”的攻散办法。兵书上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者,他就显得安选而有精力;

后赶到阵地仓促应战者,必然显得接劳困顿。因此,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兵书上讲的是战争中的敌我形势,这里讲的是如何挖摆主动权,并非仅仅指选好地形来等待敌人,而是泛指以简便控制繁难、以不变应万变、以小变应大变、以静制动、以小变动对待大的变动,抓住关键来控制周围局面。例如春秋时齐国的管仲寓军事于内政,寓兵于民,这是“实两备之”的施政大战略(做到有备无惠,以选待劳);孙膜在马胶道伏击庞滑(是守棣待兔,以逸待劳);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戍守北方的雁门关,用了很长时间来备战却不主动挑起战争,他是在“以实备之”,一旦奋起,便一战而大破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