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中道》讀書筆記

這是一本管理方面的書,但更是一本哲學人生的書。在這裡曾仕強先生將中國文化稱為中道,強調以人為本,重視中庸之道。中道把安人作為管理的最高目的,就是以人為本;在安人的基礎上持經達變,與時俱進;在變革的過程中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中道是什麼?中道不是中間路線,也不是折中,應該是合理的道路,就是一切合理,恰到好處。朱子曰,“凡其所行,無一事之不得其中,即無一事之不合理。”

曾仕強說,“安”是人生的根本要求。我們早上互道早安,晚上各道晚安,送別親友說一路平安,祝福朋友必說康安。一個家庭、一個集體,乃至一個城市、一個國家就是讓每個人都心安理得,先小安再大安,先局部安再整體安,先短暫安再長治久安。如何做到讓人安?就是要關心他人,關心就是把心關起來,將心比心。臺灣王永慶創業賣米時不僅把米送到顧客家裡,還將米倒進米缸,如果米缸中有陳米,就把陳米倒在自帶的報紙上,把米缸擦乾淨,將新米倒入,將陳米放在新米上,陳米不會存放過久而變質。這就是將心比心,也是王永慶成功之道。

對於一些常見的詞彙,曾仕強有自己的體會。譬如說“太”字,是什麼意思?曾仕強說,太就是一個“大”和一個“小”,我們說太極就是既是大極,其大無邊;也是小極,其小無裡。我們把夫人稱為太太,就是既要能大也要能小,該大的時候大,該小的時候小。我想這就是“道”。我們日常說知道不知道,但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是不知“道”。中國人說的道,其實就是易、變,包括不易(不變)、簡易(大道至簡)、變易(變是常態)。什麼都可以變,變化要簡單易行,萬變不離其宗,持經才能達變。

經不是四書五經,而是共識,需要大家一起念,經就是“常”,不能輕變;“權”就是權宜應變,最好以不變應萬變,有所變有所不變,凡事最好先想不變,不變不行才來想變,以微調防止突變。經為方,為規則,權為圓,內圓外方還是內方外圓,抑或圓方交疊或相離,需要仔細斟酌。守住常規才能求應變。

中西文化中,西方求“真”,如亞里士多德時代西方就倡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可見科學產生於西方有其根源。中國求“善”,講究仁義禮智信。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人對深入骨髓的仁義禮智信、中庸之道奉為圭臬,深信不疑,從不動搖。當堅船利炮轟開中國大門之時,我們至少還在思想上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隨著世界一體化的進程,當西方列強放下堅船利炮,又有多少中國人徹底拜倒在西方文化的裙下,成為徹頭徹尾的西洋文化的追隨者、吹捧者、宣揚者。在西方文化日益東漸乃至有吞食中華文化的今天,重整中華文化之精髓,重建中華文化之自信,成為新一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