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怎麼看待自己的排位被後人移出太廟?

用戶6425439516920


皇帝在生前就是萬民之主,被天下人敬仰,死後如何會被後世子孫永遠供奉,可以說就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了。

皇帝死後,他的子孫就需要立廟祭祀。不過,禮法規定,只有四個親廟供奉至親,等到差四輩的後世子孫那裡,由於親緣關係太遠,就要把廟毀掉,換上更親近的父親的廟,也是自然的,合法也合理。《禮》:立親廟四,親親也。親盡而迭毀,親疏之殺,示有終也。這成了禮法的規定,皇帝想改也改不了。不然,廟太多會很佔用地方,後世子孫祭祀時也會很繁瑣。

這個時候,擁有一個廟號,可以說在皇帝死後卻又有了一張“免死金牌”。“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也就是說,有了稱祖道宗的廟號,就可以避免“親盡迭毀”了。有了廟號,就可以在原廟被毀後牌位遷入太廟,享受後世祭祀。

不過,議定廟號的要求太過嚴格,標準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太多數皇帝才能平平,不足以被評上。漢代時就有很多皇帝沒有廟號,有的皇帝本來有廟號卻被後世人認為沒有功績而取消,從而被移出太廟。三國時期魏明帝生前就給自己定了“烈祖”的廟號,並要求自己的廟和曹操的太祖廟、曹丕的高祖廟一起,萬世不毀。

除了廟號,另一個途徑就是像周文王和周武王成為二祧,不遷不毀。所謂“其有殊功異德,非太祖而不毀,不在七廟之數”,而不過想要成為二祧的難度比得到廟號的難度還大,隋煬帝和唐玄宗都想讓自己死後成為二祧,只不過他們由於對國家造成的戰亂,後世人也沒必要讓他們成為二祧了。


朕驚歷史


皇帝還是很在乎自己死後的地位的,秦始皇把自己叫做始皇帝就是因為不許後人通過上諡號的方式來評價自己,讓武則天下定決心把皇位還給自己兒子,而不是傳給武家親侄子的原因是一個大臣跟她說,如果你的侄子當皇帝,以後誰來祭拜你呢,從來沒有侄子把姑姑供在太廟裡的呀,然後到了明代嘉陵的大禮議之爭,嘉靖不惜跟滿朝文武對著幹,就是為了把他親爹弄進太廟供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